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下海南社区艺术疗愈创新性研究

2022-05-30李晓夏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心理健康社区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疗愈的形式也有所变化。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虚拟性、沉浸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作为艺术载体始见于艺术疗愈方案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工作,提出了社區心理服务的概念。虚拟艺术疗愈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海南省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创新性研究拓宽了渠道。本文通过阐述虚拟艺术疗愈的必要性,探讨了虚拟艺术疗愈介入心理治疗领域的多种形式,分析目前海南省社区艺术心理服务现状,提出海南社区虚拟技术下艺术疗愈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艺术疗愈;虚拟现实技术,虚拟艺术疗愈;社区心理服务

一、艺术疗愈发展概述

艺术疗愈即艺术治疗(An thempy),又称艺术心理治疗,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艺术疗愈以艺术为创造性媒介,通过艺术的创作性过程改善参与者的生理、心理和情绪健康状态。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将其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 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1]可见艺术治疗是在媒介的基础上由治疗师、受愈者和艺术创作三者相互作用,以达到解决情绪冲突、精神康复和人格发展的目的。常见的艺术疗法媒介有绘画、戏剧、音乐、舞蹈、动画影像、沙盘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治疗起源于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成为西方独立学科。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并拥有40余个分会,开展、指导全美的艺术治疗工作,而后艺术治疗在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其他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艺术治疗体系。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来临,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 、精神疾病辅助疗愈、成瘾患者的辅助疗愈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国内高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已率先设置了艺术治疗专业方向。如今艺术治疗逐渐被大众认知并应用到心理服务领域,已成为一种对人进行评估、交流和疗愈的重要手段。

二、虚拟艺术疗愈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疗愈的形式也有所变化。1993年起,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开创了全新局面。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确立VR是在心理学康复中的一个关键,是20世纪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虚拟性、沉浸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作为艺术载体始见于艺术疗愈方案之中。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疗法结合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心理疾病:创伤应急、障碍症、恐惧症、恐高症、自闭症等。虚拟现实中技术作为一种新颖媒介平台作用于艺术疗愈将为心理治疗提供更多的独特可能性。

(一)创建虚拟性构想环境

虚拟构想的疗愈空间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一种非物质化的三维影像。这种构想的影像空间是模拟现实物质或超现实想象环境并非真实存在,具有无穷的变化性。虚拟艺术空间可以真实还原受愈者受创伤场景,让其直面恐惧。也可以打破原本的认知范围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根据受愈者的创伤点设计契合的治疗场景空间,达到真实与构想的高度融合。

(二)打造多感官沉浸空间

沉浸感是指受愈者感觉自身完全融合到虚拟艺术环境中,并相信自身正处于某个真实的环境中。传统艺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治疗师引导受愈者回忆和想象,但在虚拟艺术疗愈中受愈者不只是以视觉和思维介入虚拟环境, 更是以更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到虚拟系统中。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各种感知活动如视觉、听觉和触觉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都将得到充分表达。[2]这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和沉浸性可以让受愈者视觉想象更为生动活跃,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疗愈空间环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三)开启主动式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分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是借助虚拟艺术疗愈能建立“同理心”,即换位思考。通过虚拟技术可以真实还原受愈者的创伤空间,治疗师不再是旁观者身份,可以进入虚拟创伤空间中直观感受患者内心世界,通过与受愈者的沟通对其进行引导和治疗。人机交互是在治疗过程中受愈者可以采用抓握、触碰等随意操作虚拟空间内的物体,切身感受虚拟物体、环境空间的实时性反馈。通过这种人机互动能有效的增强疗愈功能的吸引力和“粘性”,达到最终疗愈的目的。

三、虚拟艺术疗愈介入形式分析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领域。已有的研究表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环境逐渐地增加暴露程度可以缓解被试的焦虑症、恐惧症以及其它一些心理疾病。[3]VR暴露疗法(VRET)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即通过激发人体应激反应达到疗愈目的。受愈者在特定安全模拟环境中,其直面恐惧或者焦虑的场景或物体,在虚拟艺术空间中经过逐渐地、反复地触发环境克服恐惧,达到减少焦虑与不良反应的目的。

(一)恐高症介入治疗

在恐高症的治疗中,通过VR技术搭建恐高空间如高楼、云端玻璃栈道、云霄过山车等虚拟情景,同时置入艺术色彩情感体验加以渲染,运用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恐高症患者进行治疗。如在国外的一项研究实验中曾有三十名恐高症患者接受了此类虚拟情景下的暴露法治疗,实验结果显示90%的患者在治疗后恐高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减轻[4]。虚拟情景空间相比真实情景高空的治疗不仅保证了受愈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丰富多变的虚拟场景体验更节约了治疗成本和时间。

(二)焦虑症介入治疗

焦虑症已经成为影响当今社会主要的心理疾病之一,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比例较高。近日一项发表在《JMIR心理健康》(JMIR Mental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虚拟艺术疗愈相比传统疗法更能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在治疗中根据受愈者焦虑症类型和程度设计特定的虚拟空间,为其模拟出相对安全、隐私、逼真的治疗环境。如社交焦虑症者会被安排到公开演讲、工作面试、大型集会等虚拟情景。在情境中设计多个虚拟人物与受愈者互动,治疗师也可以直接和受愈者进行交流互动,帮助患者纠正和改善感知能力。如在国外的《虚拟现实疗法:治疗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Virtual reality therapy: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s)的文章中提到许多害怕公共演讲的受试者在接受VRET后可以在真实观众面前讲话,在回避问题方面也有改善。[5]

(三)创伤性心理障碍介入治疗

创伤性心理障碍(PTSD)是个体受到外界事件(战争、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强烈创伤产生的应激反应,已严重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在PTSD的治疗中采用VR技术与传统PTSD疗法相结合,通过构建虚拟情境,将视觉、听觉和各种感觉传递给患者。治疗师引导受愈者进入暴露情境实施治疗,帮助患者改变行为、思想和情感,减弱对创伤事件的敏感程度。如在国外的一个临床心理学杂志研究中表明虚拟现实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识别和评价治疗结果,通过实验验证虚拟现实环境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国外《由于军事战斗和恐怖袭击导致 PTSD 的虚拟现实暴露》(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for PTSD Due to Military Combat and Terrorist Attacks )的文章中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来治疗战争或恐怖事件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开发相应的系统进行试验,取得较好疗效[6]。

四、海南社区艺术心理服务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來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工作,提出了社区心理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建设是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海南社区心理服务建设尚处在起步的阶段,与省外发达城市相比发展较为滞后。社区心理服务拥有“第一接触”和长期性等优点,是公众接受心理服务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因而也成为对各种心理障碍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途径[7]。

近年来,海南省的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海南省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海南省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导心理健康工作,并开通了公益心理援助热线。2019年三亚市被评选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目前海南省有600多个社区,笔者以东西南北方向分别选取海口市、三亚市、东方市、琼海市的部分社区,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从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艺术疗愈服务情况三方面展开调研。

(一)心理健康认识问题

调研对象涵盖了各年龄阶层、各行各业人群。通过对比发现海南省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关注度低于发达地区。相比生理疾病,居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度、重视度和接受度普遍偏低,甚至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但也有部分人群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愿意通过专业渠道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意识要高于老年群体,同时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如工作焦虑、感情焦虑、生存焦虑、成长焦虑、学业焦虑等。研究表明,面对心理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因此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已成为我省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在心理服务开展方面,大部分社区居民表示相关心理服务活动并未得到常态化开展,只是在某些特定节日契机上开展过,甚至偏远社区根本没有开展过相关活动。经调查,社区居民心理需求普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个人焦虑、抑郁等情绪”“子女教育和智力开发”以及“人际关系问题”这三个方面。在心理机构配置上,大部分社区出现心理服务机构配备较为匮乏,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居民心理健康咨询大多只能去专门的心理机构或者医院心理专科门诊解决。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增多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加剧,现有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根本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故对社区心理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三)艺术疗愈服务情况

通过分析发现,90%以上的社区较少进行过以艺术疗愈为主题的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团体活动等活动,偏远社区更是如此的。接近八成的社区居民不了解艺术心理服务是什么,涵盖的内容有哪些,治疗的手法有什么,且较少得到过艺术心理服务的治疗。根据调查发现,海南省的艺术疗愈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医院和学校中。如海南省肿瘤医院通过绘画艺术疗法,让肿瘤病人获得心理解压;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主题的心理游园会,帮助学生释放压抑情绪;海南大学多次开展“以画疗心”活动,采用绘画疗法,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表达。虽然艺术疗愈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但是在国内特别是海南省社区的运用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探索一个适合海南省社区发展的艺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五、海南社区虚拟艺术疗愈的应用

(一)可行性分析

1、政策层面

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疗愈的结合,将给心理治疗行业带来技术的革新,会产生巨大的潜力与应用价值。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健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并在各个重要行业领域中得到应用深化。[8]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联合发表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在社会服务业深度应用的文件要求。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鼓励大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五大科技计划中,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创新。因此研究虚拟现实与艺术服务、心理治疗交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给虚拟现实艺术疗愈在海南社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土壤。

2、技术层面

国际上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运用起步于20世纪中期,虚拟艺术心理疗愈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如美国设立了虚拟现实医疗中心(VRMC),专门治疗焦虑症患者。加拿大创立了全球唯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焦虑及相关心理治疗方案的顶级实验室,并开展了数十年的临床研究。艺术疗愈如何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是虚拟艺术疗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疗愈过程中通过分析现有虚拟现实技术运用领域的平台,获得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的共性特点。剖析艺术疗愈交叉学科的构建形式,针对现有艺术疗愈知识结构的归纳数据,探索以计算机软硬件驱动为基础,运用高性能传感器和光学仪器,结合艺术疗愈构建一个高沉浸、强交互、多感知、深构想、自主性的艺术疗愈虚拟现实技术感知系统,最终实现艺术疗愈以可视化的形式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呈现出来。艺术疗愈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是多个交叉学科研究。目前无论是在技术难关攻克或者临床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积累了大量可研究数据。

3、社会需求层面(应用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体系。艺术疗愈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与社区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相比常规的心理治疗形式,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更能增添受愈者审美体验、情趣感受和愉悦心情,不容易产生抗拒情绪。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更加确保了疗愈环境的安全性、私密性、多样性、沉浸性、互动性和多感官性等。故搭建社区虚拟艺术疗愈服务平台,促进海南社区居民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下社区建设的迫切需求。

首先将虚拟疗愈理念介入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是社区精神的重要载体。根据社区基本定位、居民结构和文化内涵,创建社区虚拟现实疗愈体验中心。虚拟疗愈体验中心建设的重点在于以服务社区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信息化为基础,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在融入不同的高雅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实现社区疗愈虚拟现实平台的搭建,最终服务社区居民的生活。[9]设计上可以依据不同人群年龄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疗愈项目和视觉体验。如针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療愈的视觉设计、刺激安全性和娱乐性等方面设计应用要有所不同。

其次开设社区艺术疗愈工作坊。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活动(音乐、舞蹈、绘画、沙盘等)融入艺术疗愈的系统知识,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居民心理辅导课程,对受愈者进行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满足受愈者内心多样化的需求。如利用音乐疗愈法,通过创作音乐、聆听音乐、观看音乐心理剧等方式与受愈者互动,从而借助音乐的影响力帮助改善自身情绪。[10]利用绘画疗愈法,引导受愈者将潜意识想法通过绘画形式展示出来,使受愈者内在积压的情绪得以释放呈现,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自我。绘画疗法除了个人创作外还可以团队协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孤僻症有很好的促进疗效。

最后加强虚拟艺术疗愈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深化虚拟艺术疗愈在海南省社区的普及运用,以点带面进行辐射式发展,通过打造示范虚拟疗愈社区带动其他社区的发展。虚拟艺术疗愈在国内尤其是海南省属于新兴领域,因此居民对此的认知度不高,会导致社区疗愈工作推进困难。针对此问题要加强虚拟疗愈的宣传,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活动,同时也要加大疗愈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为艺术疗愈的社会工作培养专业人才。

六、结语

虚拟艺术疗愈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海南省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创新性研究拓宽了渠道。艺术疗愈通过多样化的艺术作品创作与解读让受愈者进行心理与情感康复治疗,虚拟现实技术的注入打破了传统艺术疗愈的时空限制,开创沉浸式治疗的新理念,改变传统心理治疗的被动性,开启交互式治疗的新方向。海南省社区艺术心理服务起步晚、基础弱,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区艺术疗愈服务的供给配备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探索一个适合海南社区发展的艺术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虚拟现实技术下艺术疗愈如何服务海南社区,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状态,打造和谐、健康的社区环境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雅青.艺术治疗[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4.

[2]李健.VR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康复领域应用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2017-05-01.

[3]陶维东,孙弘进等.浸入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03-30.

[4]许百华,赵业.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5, 28(3).

[5]杨军韦,周云飞,魏堃.焦虑障碍虚拟现实暴露治疗的效果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20年6期.

[6]刘翠娟,刘箴等.虚拟现实在焦虑症和自闭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5-10-08.

[7]张绍波,付伟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21-02-20.

[8]张冬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问题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5.

[9] 陈杰.虚拟现实技术在基层社区中的应用研究-以城市社区为例(J).明日风尚,2018年13期.

[10]张婷.艺术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1年24期.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21QN225

作者简介: 李晓夏(1989-),女(汉族),湖南省怀化市人。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艺术设计、影像视觉研究、动漫创作。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心理健康社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