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05-30王前军卞学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前军 卞学为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理工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不深。应当从理工类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巧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帮助理工类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8-0056-05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对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理工类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前理工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理工类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后备军,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秉持着严谨的态度,擅长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且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理工类院校不同于文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其在发展方向、培養模式、课程安排方面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理工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理工类高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普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少开设关于我国国情、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导致理工类大学生无法从课程安排环节学习到人文学科知识,不甚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平时又疲于忙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理工类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扎实却疏于人文知识的汲取。相较于文科类、综合类院校学生,理工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缜密,同时思维方式也更加单一。他们更多时候惯于运用单向思维,在思考问题时保持着客观理性,善于因果分析与逻辑分析。但是运用单向思维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片面且带有局限性。思维方式趋于单向,发散思维不够灵活,不利于理工类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工类专业的特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着较强的要求,他们一般都是利用实验、实习来学习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于此种情况,理工类大学生为了专业的需求,对自己的实践能力格外注重,较为忽视思想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大部分的理工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并不关心,觉得这门课程十分无趣,浪费时间学习但毫无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应当删除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

从总体上来说,理工类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进取努力、脚踏实地、积极报效社会,他们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但是,理工类大学生身处人文素养和文化氛围较弱的校园环境中,再加上其他因素交织产生的负面影响,部分理工类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理工类大学生受学科思维影响颇重,在专业学习之余缺乏对我国国情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不深入,他们对于价值观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二十四个文字表面,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价值观的内容十分空洞、不贴合实际。现在的网络过于发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其表面的种种优势,少数被迷惑的理工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产生怀疑和偏见。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力颇大,部分理工类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极易出现价值观的偏差等问题。理工类大学生若不能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理工类高校应当着重纠正学生的思想误区,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设法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促使他们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冯友兰指出:“社会组织由简趋繁,学术由不明晰至于明晰。后人根据前人已有之经验,故一切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历史是进步的。”[2]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秉持发展创新的原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新方位不断予以创新。如历史上的“富强”主要为了实现统治者的政治理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既强调个体发展,又强调国家富强。个体发展与国家富强相辅相成,个体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国家富强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民主”,应当从制度上保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鼓励人民行使合法权利,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文明”内涵丰富,涉及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社会文明各个方面。人民作为文明的主体,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风范的重担。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敲打和洗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某个文化现象和文化史实的构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历久弥新的文化,能够对未来文化发展走向提出具有系统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因而应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地分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有着多重意义,涉及音乐、伦理、宗教、政治诸多方面。如今,“和”多用于文化层面,表达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和”是多种因素的统一,“同”是单一的因素,“和而不同”指的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应当借鉴“和而不同”思想。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都在为追求“自由”而努力。“自由”与“规则”是相辅相成的,追求“自由”需要在“规则”约束的范围内,没有“规则”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规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自由”离不开“法治”的约束,离开了“法治”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空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源远流长,诸如“兼爱”“尚贤”“齐物”,等等,但是这些思想带有时代局限性,在封建社会的环境里注定只能是空泛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平等”并没有局限在思想层面,反而是给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保障,以此保证公民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鲜明的“公正”思想,“公正”的前提是“平等”和“法治”,古人已经意识到公正需要制度设计。然而,封建制度下的“公正”根本不会开花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公正”应当做到保护人民的公平正义,借助法律、制度、政策等手段公正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关于“法治”的思想主张源远流长,譬如,诸子百家里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他们强调“法”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有效作用。但是局限于当时的时代环境,法家的“法治”主张服务于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凌驾于法律之上,底层人民所求的“平等”根本无法实现。但不可否认,“法治”的优秀思想经过传承,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颇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法治”应当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着重保障人民权利,服务于人民大众,不能让任何人和事凌驾于法律之上。

“爱国”作为极其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诉说着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家国天下”,这个时候的国家是作为君主的私有财产而存在,“爱国”讲述的便是古代统治者对于国家的“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强调个人应当爱国,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业”思想起源甚早。诸如,“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敬业”要求人做事要认真踏实,不懈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业”的内涵和“敬”的主体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敬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在工作中勤奋认真、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诚信”既要“诚”,也要“信”。“诚”最初表示对于各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的尊崇,“信”指代的是传统文化中“五常”伦理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对象是朋友和熟人等,缺乏广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应当扩大对象,使其发展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为人处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原先指代个人的道德修养,经过发展其道德范畴已经逐渐推及国家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友善”既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也体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友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润滑剂,“友善”教导我们时刻以善待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增强理工类大学生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致力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不竭之源,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青年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等一些外来的不良文化,妄图篡改历史材料,以偏概全贬低民族文化。当代理工类大学生普遍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外来文化的侵袭容易影响他们正确认知的构建。近年来,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更加严重,理工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忽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习近平总书记为了丰富和拓展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不仅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是阐述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为理工类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理工类高校应当在习近平正确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他们辨别错误的社会思潮,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心理认同,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一直都是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至关重要。理工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开设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相关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台虽然不大,但是承担着传授知识、解答疑问的重要任务。相关课程的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以智慧教学方式为主,激发理工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或专题学习,追寻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渊源,这样可以促使理工类大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深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变化,VR技术也日渐成熟,VR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理工类高校应当利用课余时间,结合VR技术对学生进行沉浸式教育。沉浸式教育基于现实场景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佩戴VR眼镜的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探寻历史文化古迹。沉浸式教育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讲学,带领学生体验现代科技课程的魅力,在趣味的過程中实现高效的情感互动学习效果。除此之外,也要搞好现代网络线上教育。把握好网站建设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基础上,网络教育还要着重内容的感染力和形式的吸引力。突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用具象的古代和现代故事来讲解抽象的价值观念。也可以让学生自制微视频、微电影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实现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做好传播和宣传工作

理工类高校信息传播媒介多种多样,覆盖面积广阔,信息流动速度快,能够根据理工类大学生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应当利用好学校出版社、学报、网站、广播等媒介,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宣传。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理工类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激励他们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运用自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巩固民族的世界地位,还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自始至终,中华民族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始终秉持着学习的态度,将外族优秀文化消化吸收转化为中华文化本身,这便是所谓的“中国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击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依然焕发着蓬勃的朝气。全媒体时代,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无所不及,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采用网络传媒手段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广,针对处于互联网环境中的大学生们,高校可以考虑建立微信公众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按照专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梳理,选取真实的历史故事准时推送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送到微博公众号中,推广给更多的大学生。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动向,紧抓时代潮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群体中,采用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价值观深入人心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再次升华的最有效途径。教育不应该只注重说教,付诸行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达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是将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理工类大学生非常宝贵的社会实践资源。理工类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课堂之余和假期组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足迹,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深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理工类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挖掘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组织理工类大学生下乡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会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积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适宜的宣传教育,这样的宣传教育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更方便被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没有任何方式比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更加直观,理工类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整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产生融合,不同于枯燥乏味的说教,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理工类高校应当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要注重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贯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不断挖掘理工类高校的文化因素,结合理工类高校的学科、地域等资源优势,打造适合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校园建设方面,可以将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史,选择与其相符的名人雕像进行摆放,还可以打造传统文化墙宣传名人名句,将美德融入校园美景,在学习之余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社团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营造主题行为文化环境。理工类高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赖于社团的精心组织,基于社团的重要地位,专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有关的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着重展示中华民族特色。比如,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举办趣味性主题活动,借此打破大学生“传统节日等于放假”的观念。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不可忽视,因此,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必须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传播添砖加瓦。在寝室文化方面,要注重塑造寝室文化生活环境。寝室是理工类高校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常常是几个学生一同居住。寝室文化和环境氛围不仅体现其生活和行为习惯,还体现其思想实际和价值导向。良好的寝室环境是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能够产生持久的正面效应。注重校园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三者结合,可以为理工类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96.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57.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责任编辑:杜家和)

On Cultivat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g Qianjun  Bian Xuewei

(Marxism institute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sublimation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ue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d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s,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 no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alues.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at their ide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s,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fully us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methods, actively carry out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create a good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With the nourishmen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elps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enhance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