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图》与满族冰雪体育文化
2022-05-30路运占
路运占
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制的《冰嬉图》,这是一幅描绘冰上运动的中国古画长卷,纵35厘米,横578.8厘米。图中展现了八旗兵勇在皇家宫苑内的冰面上参加冰嬉大典的盛况。他们身着满族传统服饰,脚穿冰鞋,身背令旗,进行各种各样的冰上表演。该画作应乾隆皇帝要求绘制而成,属于写实作品,它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宫廷冰嬉表演的宏大场面。
一、《冰嬉图》中的冰雪运动场景
画中最醒目的部分,是八旗兵勇在冰嬉盛典中表演转龙射球;其右侧是大臣们簇拥着皇帝的冰辇——黄幄冰床,一起观看冰嬉表演;再往右是四队候场的兵士,他们脚穿冰鞋,身着红黄两色队服。冰嬉表演的左侧是另一队候场的兵士在等待项目开始,再往左则是乾隆皇帝为冰嬉盛典所做的《冰嬉赋》。
《冰嬉图》是少有的以传统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画作,尤其是突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的冰雪运动。从画中场景看,此次冰嬉大典的地点是在金鳌玉蝀桥(即今北海桥)之南的水面,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前往观看,皇帝御座冰辇居于中。参与冰嬉大典的表演者们是每年从官兵中挑选出的“善走冰”的八旗勇士,即“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1]。表演者们身着满族传统服饰,脚下穿着带冰刀的冰鞋;其中的旗手和弓箭手依次相隔,旗手按照镶黄、正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的顺序背着旗子,弓箭手则身背弓箭,行至天球处拉弓射箭。冰嬉表演的方式花样繁多,表演难度之大、技艺水平之高令人赞叹。每个表演者都要做多种动作,如“金鸡独立”“凤凰展翅”“双燕飞”“朝天蹬”等;弓箭手们还要在行近旌门时表演射箭,射中天球者则能得到皇帝的奖赏,整个表演兼具娱乐性和军事训练性。
二、《冰嬉图》中的满族冰雪体育运动
《冰嬉图》中蕴藏着丰富的满族体育文化元素,展现出冰雪运动在我国古代发展的空前盛况。画中的宏大场景不但体现出冰嬉在清代的地位之高,也反映了冰嬉运动技艺的丰富多彩。清代冰嬉运动中的一些主要项目如“抢等”“抢球”“转龙射球”等,在《冰嬉图》中都有栩栩如生的描绘。
“抢等”属于个人项目,类似于现代的速度滑冰,即“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2]。画面中最左侧是参加“抢等”的队伍,他们脚穿冰鞋列队站好,只等发令后飞驰着滑向终点。
“抢球”则是一项集体性的古代冰上足球运动,但其竞赛规则却与足球不同,“抢球”的过程中既可以用脚也可以用手,更为突出身体对抗性,类似于现代橄榄球。《冰嬉图》中,在皇帝和王公大臣后方有四队人员候场。关于这四队人员,有学者解读为观礼方阵,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们脚上穿着冰鞋,且分别穿着红马褂和黄马褂以区分队伍,而在皇帝周围观看表演的其他王公大臣脚上均穿着普通靴子。根据清人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3]。由此推断出这四队人并不是观看表演的观众,而更像是表演“抢球”的士兵。
“转龙射球”是一项融入了射箭技术、集体编队的走冰活动项目,属于冰上技巧表演。画面中正在进行表演的项目就是转龙射球,场上设旌门三处,上方各悬一球,称为天球,其中一处则近皇帝御座。参与者依次而行,表演多种动作,其中的弓箭手还要射天球,表演队伍逐渐形成两个卷云形的大圈,蜿蜒曲折如转龙一般,场面蔚为大观。转龙射球将滑冰、射箭结合于一体,类似于冬奥会的现代冬季两项。
三、满族冰雪体育文化特色
冰雪运动是满族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一项体育运动。冰嬉既是满族人根据生活环境和民族特质而创造的一项体育活动,又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练兵手段的军事活动,其中蕴藏的民族地域性、军事体育性和民族娱乐性在《冰嬉图》中都有所体现。例如,画中弓箭手回头望月射中天球,正是对古代军事射箭场景的生动写照;又如,场上队员身着满族传统服装,旗手身上背着代表八旗颜色的彩旗,也是满族八旗文化的鲜明特征。
冰嬉是满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据记载,1625年正月初二,“汗(努尔哈赤)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4]。这里在冰上举行的“踢球之戏”,就是冰嬉运动的一种,满族大汗带着嫔妃及子女与诸王公大臣及家眷一起进行冰嬉,说明这项运动不但是国家层面的节日庆典,更是满族人亲友间的節日娱乐活动。至清代乾隆时期,冰嬉更作为国家仪典编入《皇朝通典》,成为国俗盛典,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气势恢宏又极具满族冰雪体育文化特征的《冰嬉图》便是在这时候产生的。乾隆皇帝则成为为冰嬉作赋的第一人,他在观阅冰嬉表演后撰写了《冰嬉赋》,极尽文采,成为后人研究古代冰雪体育文化的重要文献。在乾隆皇帝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冰嬉运动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迅速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成为北方冰上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国家与民众“共融”的文化实践。[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M].商务印书馆,乾隆五十二年.
[2]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37-38.
[3]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9.
[4]满文老档·第八函第六十四册天命十年正月至三月[M].北京:中华书局,1990:619.
[5]杨宇菲,张小军.文化共融: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6):12-24.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