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2022-05-30王露史歌霏
王露 史歌霏
摘 要: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我国逐渐进入“微时代”,这也为教育事业带来诸多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立足“微时代”,创新教育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政治观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这也代表教育创新势在必行,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微时代”,合理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优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文章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展开了全面分析,牢牢掌握住时代发展下的教育改革主动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156-04
“微时代”已逐渐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与表达,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应利用好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势头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教师应抓住“微”契机。目前,违法乱纪、怀疑现实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教师必须在“微时代”下寻求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微时代”的主要特点
(一)信息传播速度快
“微时代”下人人都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伴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大多具有瞬时性特点,且支持视频、文字、图片等多样化内容,人们可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尤其在5G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传输效率再次得到提高,人们运用智能设备即可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互联网平臺,而信息会在互联网平台中以核裂变的方式继续传播,很多重要内容在短时间内即可传播蔓延。如微信、微博等随时可播报突发新闻,或者某些有趣的事件一经发布便广为流传。可见,“微时代”大大提高了信息自由度、开放度,除了传播速度,信息量同样进一步扩大[1]。
(二)信息内容碎片化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来源于信息传播便利,且过程中具有一定互动交流,不过从传播内容上来看并不完整,大多由多种碎片化内容整合而成。如在公众号发布一条新闻,可以是纯文字、纯图片、纯视频,也可以由文字组合图片、文字组合视频。内容上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心情信息,都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这也造成很多信息内容毫无关联的现象,而碎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增加了筛选、辨别难度,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引发失真、变形,导致内容失去真实性、权威性。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微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性难题,如信息数量的暴增挑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以往都是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传递。但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学生可随意获取信息内容,教师讲述的知识内容学生或许已从网上熟悉,学习过程中自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大大降低[2]。“微时代”虽然能为教育提供便利,但多元化的信息内容无疑带来巨大冲击,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来看,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甚至存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信息,与社会弘扬的主旋律背道而驰,而大学生在思想上仍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蛊惑,造成认知偏差,进而转发低俗信息。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体系
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现状来看,亟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由于其自身信息鉴别能力相对薄弱,加上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在这个开放自由且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就会逐渐形成错误的意识、价值观,甚至做出各种不理智行为。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微时代”,重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此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应积极研究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并在教育内容中充分融入时代气息,如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征文比赛、节日主题活动,或者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传播积极的正能量,避免学生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3]。在日常教育中加强互联网平台的运用,通过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现状设计专题,由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做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者,积极答疑解惑、引领示范,促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
(二)充分融入“微时代”的技术特点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创新,充分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也是“微时代”的显著特点,因此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新技术,发挥出现代互联网平台的功能,借助新阵地为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打造积极健康的互联网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引领。教师应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利用新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向上。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关爱,解决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来达到教育效果。另外,教师可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新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展开更加亲密的交流,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多倾听学生心里话,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完善[4]。
(三)以人为本培养优秀“微”学生干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发挥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微”观念的学生团队,辅助教师、辅导员完成教育工作。由于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下成长,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娴熟,从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使用就能看出,学生也较热衷于互联网,各自活跃于喜爱的社区内,因此教师可组织优秀学生成为群体领袖。如教师在构建微博、公众号平台时,打造全部由学生组成的管理运营团队,加强网络评论管控,赋予学生特殊的使命,同时对其他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大大减轻教师与辅导员的压力,营造出积极乐观的互联网氛围,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另外,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但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相对较小,且思维模式上较为接近,更容易获得学生群体的信赖,因此教师更要发挥出学生团队的力量。
(四)立足“微时代”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微时代”下,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与高校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应积极打造校园“微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校园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意义的推送,传递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打造特点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除此之外,高校还可组织学生拍摄微视频,弘扬正能量思想理念,无论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受到显著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应在微平台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或组织线上讲座等活动,不断灌输正确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让正能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扩大影响。
(五)构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微时代”正在逐渐影响高校教育发展,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除了要在教育思想上做出改变,还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的教育团队,加强“微时代”教育的掌控,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的科学合理性。首先要确保教育工作者足够了解“微时代”,并将其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具有时代感、新鲜感的教育内容,其次充分掌握现代教育特点,包括学生心理需求、交流渠道等,这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由此可见,高校需要的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又需要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育团队,在教育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随时随地为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后要具备足够的洞察力,及时删除负面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化、多元化特征,蕴含着很多会影响学生发展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做好筛选防患于未然。“微时代”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意识至关重要,应主动寻求改变对线的科学技术加以运用,不断完善“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得到提高[5]。
(六)增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尤其在“微时代”下必须增强个人能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发展,另外想要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如何利用好微平台至关重要,灵活运用各种社交媒体、网络媒介,将成为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微时代”背景下,应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短小精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但受限于学时安排,教师只能选择精华部分进行编排,并且要符合“微时代”教育特点,所以教学内容要做足调整,包括其中的思路、观点、案例等,遵循以点带面的教育理念,利用精炼的内容为学生心灵带来冲击、震撼。第二,教学语言运用要新颖,除了清晰简洁以外,应符合学生兴趣,既能做到擅于讲解,还能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演绎,这样学生的接受程度才会提高,如在讲解某些知识的过程中加入流行语、热点词汇,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6]。在教学过程中勇于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与理性分析,避免走形式、牵强附会,切实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第三,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多样化,在“微时代”背景下,教学方法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而要打破限制,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教学、项目任务教学、讨论教学、合作教学能,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效果,尤其是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为教育过程提供充分便利。
(七)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会受到教师自身理念和态度的影响,因此教育理念和思路会决定教学行为,由此可见,“微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和观念,从而引发正确的教学行为。首先,在“微时代”背景下,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表现机会。其次,关心每位学生,为其提供各种需求服务,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避免过度注重理论传递。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想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处在自由的学习平台。此外,“微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增加,教师可加强互联网平台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课堂外拓展,避免局限于课堂内,真正做到正面引导和交流,任何时间、地点都要为学生解答疑惑。
(八)创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有所创新,不能再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尤其是注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微时代”传播特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如教师可制作微课程,这也是现阶段较主流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利用网络媒体作为传播渠道,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微课的特点在于时间短,并且将课外碎片化时间加以运用,由教师制作10—1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外进行下载自主学习,而课堂时间将会变得更加充裕,能够解答学生的各类难题。因此,微课的核心在于少而精,内容不多却相对精准,其中包含案例讲解、重点知识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更多资源,微课与常规教学并不冲突,两者反而相辅相成,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来搭配、组合,确保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变,从而改善以往教学成果不佳的问题,且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九)优化“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同样基于“微时代”,在不影响教育目标的基础条件下,教师尽量采用微信息、微内容。微信息就是指简单的内容形式,一段文字、一个话题以及一张图片,都能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作用,如在线上教育中借助弹幕技术,也就是即时评论字幕进行沟通交流,对敏感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评论,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确保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能够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質。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工、整合、推送微内容,不过需要注意保证内容的真实性,教育工作者应选择客观真实的内容作为资源,而不是将网络平台中的内容随意转发,必须鉴别真伪、核实内容,必要情况下自主收集、制作,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内容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多制作个性化或趣味性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获取更多的阅读量、点赞数以及转发量,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体现。内容可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件,如大部分学生都会借助微信平台晒美食、晒日常,这也意味着“微”内容逐渐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基于这一点多发布微内容,时刻关注学生日常所思所想,避免一味地进行理论说教,确保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长。“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排列组合的特点,教师可将各类微内容搭配调整、加工制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变化,从而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在微内容中要具有感情、温度,尽量避免充斥过多理论,导致学生无法接受。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引领现代大学生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当前特色鲜明的“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下成长、发展,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下必须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结合“微时代”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微时代”主要以各类互联网平台作为传播媒介,将短小精炼的内容进行传播,且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冲击力,教师应抓住契机转变教育理念,紧跟微时代发展步伐,打造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以此来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道路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琳琳. “微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2):44-45.
[2] 谢莉俐. “微时代”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0):129-131.
[3] 黄尚发.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路径探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6):49-51.
[4] 肖萌. “微时代”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探究[J]. 智库时代,2019(13):101-102.
[5] 刘秉亚.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刍议[J]. 学理论,2017(06):247-249.
[6] 张元帅.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6(25):118.
(荐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王露(1992—),女,学士,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初级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史歌霏(1990—),女,学士,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初级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