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基础,拓展宽度,建构体系

2022-05-30王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一轮复习知识体系基础知识

王伟

[摘  要] 初三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建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认识的升华.

[关键词] 基础知识;知识体系;一轮复习

初三一轮复习既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也是学生从更高角度认识数学知识的关键. 一轮复习如果仍然等同于新课的讲授,逐一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或者落入讲题的俗套,就达不到复习应有的作用. 初三一轮复习首先在于打好基础,能熟知各个知识点的含义及其应用,其次要从更高的视角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拓展知识的宽度,实现能力的提升[1]. 本文以“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的复习为例,谈一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主要涉及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

夯实基础知识

复习课在教学中一般都从知识点开始,但是却往往让学生觉得提不起兴趣,感觉太空洞.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通过以训练代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点的复习融入试题当中,让学生通过试题复习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等. 在题目设计上,难度降低,有针对性,覆盖面广,注重条理清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试题回顾和整理相关知识,夯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自身运用知识的技能.

本课的基础训练题如下:

在Rt△ABC中,∠C为直角.

(1)若AC和BC的长度分别为4和3,①求AB的长度是多少;②求sinA,cosA和tanA分别等于多少.

(2)若∠A=30°,斜边AB的长为20,那么AC的长是多少?

(3)若AC的长为,BC的长为,那么∠B是多少度?

(4)若sinA的值为,AC的长为2,那么BC的长是多少?

通过以上的试题训练,学生能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调动相应知识和概念的记忆,对其进行整理和回顾,进而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建构起知识框架:

(1)在Rt△ABC中,两个锐角的度数相加等于90°.

(2)在Rt△ABC中,三条边之间满足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也就是勾股定理.

(3)在Rt△ABC中,边和角之间的关系:

正弦:sinA的值等于∠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

余弦:cosA的值等于∠A的邻边和斜边的比值.

正切:tanA的值等于∠A的对边和邻边的比值.

(4)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试题训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参与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含义,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典型例题训练

初三一轮复习中试题的训练必不可少,在选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典型性、创新性和启发性,通过典型试题的呈现,将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以變式训练、一题多解等方式进行多角度的考查,通过少而精的题目训练巩固知识,全面覆盖,提高复习的效率,脱离“题海”战术. 在试题训练中渗透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的本质,提升综合素养.

问题1:计算:(2cos45°-sin60°)+tan30°.

设计意图  特殊三角函数的复习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练习,因此选择了问题1进行计算,使学生能够通过计算熟练地说出并计算出特殊三角函数的数值.

问题2:(1)如图1所示,△ABC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的格点上,求cos∠ABC的值.

(2)如图2所示,△ABC的外接圆为☉O,且☉O的半径为2,AC的长为3,求sinB的值.

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第一小题通过正方形网格图进行了直角三角形的构造,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函数知识进行求解. 第二小题则通过圆与三角形的关系构造直角三角形,并利用圆的相关性质和定理进行解题. 两道题的训练都体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三角函数的求解方法有三种:第一是利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第二是直接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三是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2].

问题3:(1)在△ABC中,∠A=30°,∠C=105°,BC的长为2,求AB的长.

(2)如图3所示,☉O上有一点A,过点A的直线与半径O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B,且OC和BC相等,AC等于OB的一半. ①证明AB与圆O相切;②若∠ACD=45°,OC的长为2,求弦CD的长.

设计意图  两个小题分别从含有30°和45°角的直角三角形以及综合题进行考查,凸显了教学的重点,第二小题可以通过条件转化,发现与上一题中的△ABC相类似,应用了数学的化归方法,体现了教师在例题设计和选取时注意知识点的相关性和条理性. 在进行训练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和总结,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不能将解题思路直接告知. 在上面两组题的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复杂题型如何解决也有了思路,如可以利用转化构造、化归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解题效率.

问题4:在△ABC中,AB和AC相等,AB边上的高为CH,且cos∠ACH的值为.

(1)求tanB的值;

(2)正方形DEFG是△ABC的内接正方形,EF在BC边上,BC的长度等于,求正方形DEFG的边长.

设计意图  本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类讨论. 学生需要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题意思考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或在三角形外. 教师在适当提醒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不急于判定,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缺陷,在师生总结时再给予纠正和升华.

训练巩固

经过基础题型梳理知识点,典型试题训练知识的运用,还需要通过巩固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所学,全面提升. 巩固训练题的选择要做到覆盖题型全面,如填空题、解答题都要有,选择的题既要有基础题,又要有难度较高的综合题,这是对中考题的题型演练,适应中考题的解题氛围.

本课设计了如下的巩固练习:

1. 在Rt△ABC中,∠C为直角,sinA的值是,则cosA的值是多少?

2. 计算:(π-2011)0+(sin60°)-1-tan

30°-+.

3. 如图4所示,l,l,l,l四条直线相互平行,且相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若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这四条直线上,那么sinα的值是多少?

[l1][图4][l2][l3][l4][A][B][C][D][α]

4. 如图5所示,在矩形ABCD中,AB和BC的长度分别是10和8,AD上有一点E,沿CE将△CDE进行翻折,点D正好落在AB边上,求tan∠AFE的值.

5. 如图6所示,以△ABC的一边AB为直径作☉O,BC交☉O于点D,点D恰好为BC边的中点,过点D作☉O的切线与AC相交于点E.

(1)求证:DE与AC垂直;

(2)如果∠ABC=30°,求tan∠BCO的值.

6. 能力提升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射线BC上有一点E,且BE等于CE的2倍,连接AE与射线DC相交于点F,如果△ABE沿直线AE进行翻折,点B落在点B处.

(1)如图7所示,若点E在线段BC上,假设AB与DC相交于点M. ①请分析△AME的形状;②求线段CF和DM的长.

(2)求sin∠DAB的值.

设计意图  一轮复习是一次全面的复习,不仅包括了对知识点全面系统地复习,还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的复习,而数学方法的应用只有在系统的题目训练中才能得到体现. 故而巩固习题的训练要遵循覆盖全面、题型丰富的原则,使学生形成系统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后反思

初三一轮复习对于提高中考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一轮复习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特别关注,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中考一轮复习是全面梳理知识的关键,在复习中以课时章节为单位,构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以点带面,以面串线,注意覆盖面广,拓展学生视野. 结合中考的考点进行全面覆盖,力求没有知识点的遗漏,通过具体的试题将知识点进行具体化,在试题的练习中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3].

2. 构建联系,训练思维的广度

一轮复习要避免零碎复习,要着力构建知识的网络,抓住主要线索. 在复习中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知识点的复习,教师要进行深度挖掘,发展思维品质,使学生逐步具备建立数学模型、猜想和验证的能力,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如本文中的训练巩固部分,教师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丰富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拓展课堂的宽度.

3. 提升高度,升华对问题的认识

一轮复习不同于以往的新授课和单元复习,不仅要进行解题训练,还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视角,从更高层次解决问题.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的本质. 也就是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数学方法的总结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初三一轮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高视角、宽角度地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在问题引领中推动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不断提升解题技巧,增强学习的信心,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基.

参考文献:

[1]王道勇. 读出初中数学“策略型”阅读理解题的“步骤”[J]. 中小学数学,2020(Z1):68-69.

[2]史宁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 中小学管理,2017(01):35-37.

[3]朱晓楠.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一轮复习知识体系基础知识
清律的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
思维导图引领下的高三一轮复习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对照说明 立足实际 多措并举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