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研究

2022-05-30贾新华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双高计划资源配置

[摘要]文章在分析“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的基础上,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改革;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提升产教融合的实效性;优化资源配置,以共建共享聚合力;建立健全法律和组织体系,保障产教融合走深做实;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关键词]“双高计划”;产教深度融合;资源配置;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贾新华(1976- ),男,河南淇县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522)和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背景下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城市创建研究”(项目编号:SZ2021B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5-0067-04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职业院校办学应该坚持的原则和主线。2017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同步规划。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双高计划”背景下,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联合头部企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对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失衡,对产教融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产教融合是一個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跨学科、多领域,需要各方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双高计划”背景下,各方对产教融合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职能定位还不够精准。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不够,统筹管理和协调功能还需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市场关系依然失衡,产教融合更多地呈现为松散型的组织状态,职业院校与企业尚未建立稳固的合作平台。

(二)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产教融合程度低于预期

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应是各方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互利共赢的融合动力。“双高计划”背景下,受多重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仍然不够牢固,合作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生命力还不够强。部分校企合作容易中断,合作的整体成效不够理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多体现在参观考察和日常交流等基础层面,而在科技研发、行业和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技术创新等深层次方面合作力度不够。同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特别是头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技术研发等的力度和成效与预期还存在一定距离。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够,产教融合实效性不强

“双高计划”背景下,面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要求,职业院校部分专业在设置过程中科学论证不够充分,存在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吻合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部分专业建设缺乏规划性和前瞻性,与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跟不上产业发展趋势。

(四)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对提高产教资源互补性、激发校企共生动力至关重要。通过资源共享,职业院校从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技能、实训条件、设施设备等资源,企业从职业院校获得专业人才、先进理论知识等资源。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资源共享应该在场地、设备、技术等资源的基础上涵盖人才、信息、服务等资源。当前,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设施设备等层面,技术、服务、研发等的共享力度不够,校企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形成,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五)法律保障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产教融合运行长效机制缺失

产教融合不仅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协调联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融合法律保障和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法定权利、义务界定不够清楚,难以有效调动其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评价内容碎片化和评价形式单一化的现象。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理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制定权责清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和服务职能,协调各方主体建设稳定、共享、交互的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力和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积极争取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期间,对融合程度较高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对合作成效不理想的企业予以整改或退出。

同时,从组织框架、合作机制等方面探索多元共治的产教融合现代治理模式,推进治理体系改革。实施赋权增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构建多元参与、相互促进的产教深度融合治理格局。通过适当分权,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治理权的行使与制衡之间的有机统一,促进校企双赢发展。一方面,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回报;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深化简政放权,通过扩大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1.契合现代产业发展,引领人才供需匹配。“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线,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载体,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和技术发展前沿,以新知识、新专业赋能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顶岗实习和岗位培训,强化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资源融合为载体,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和院校技能培训,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引领人才供需匹配。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注重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平台作用,做好培训规划,分类制订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制度,实施“一新一师”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教育和帮助,培养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爱岗敬业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探索建立政校行企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构建“评价—反馈—完善”的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机制。坚持企业引进与学校培育相结合,聘请企业领军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完善校外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将企业轮训、访企拓岗等实践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3.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职业院校与头部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企业生产、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发挥头部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基于实习实训过程,契合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1+X 证书制度,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深度融合。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优秀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与岗位无缝对接。

(三)專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提升产教融合的实效性

职业院校要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紧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形势,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通过开设对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等,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系统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特点,构建“契合产业、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格局。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有效解决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

深化简政放权,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作用,赋予职业院校更多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自主权,优化审批流程。改革专业设置审批方式,变事前审批为事后跟踪监管,把专业的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社会贡献度、企业认可度等作为专业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通过专业优化调整,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

(四)优化资源配置,以共建共享聚合力

重视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在组织、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有力保障。坚持以各方主体利益诉求为逻辑起点,积极寻找利益平衡点,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通过合作互利共赢,激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深化校企资源共享,畅通师资交流互通渠道。职业院校聘请企业技术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等作为兼职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企业从职业院校聘请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参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转化等,以促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新技术优势,以区块链技术破除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的困境,加强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互通,实现产教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进成果转化。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一方面,职业院校将教育资源面向企业开放,促进教育要素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将企业资源向职业院校开放,促进生产要素、生产过程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通过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场地和设备资源优势,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教学与校外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立健全法律和组织体系,保障产教融合走深做实

政府从法律层面明确产教融合的主体、内容以及方式,降低双方合作成本。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促进产教融合各运行主体有法可依,为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维护行业企业合法权益,消除行业企业的后顾之忧。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产教融合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治理工具,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精准激励以及设立产教融合专项扶持基金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职业院校根据资产管理特点,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为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开放共享提供制度依据。同时,职业院校加强对产教融合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校企共建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开发团队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标准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践项目开发等方面深度合作。

(六)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特点,构建“供给—需求—供给”闭环评价体系。“供给—需求”表示院校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形式服务企业发展需求;“需求—供给”表示企业向院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通过构建闭环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改进和提升功能。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为多元评价主体,尊重和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实现合作互利共赢。关注科研产出的应用成果,把应用研发、协同攻关作为重要指标,科学考量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以及学生职业岗位的适用度。同时,关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运行效率,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强化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文化互融互通、共生共长,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校企双方在深刻把握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点和互动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互通共融,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精华和长处,实现优势互补。职业院校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基于职业标准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企业将职业院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企业营造严谨的科研学术和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11-116.

[2]魏春艳,方益权,衡孝庆.基于知识形态的新工科产教深度融合机理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2):92-93.

[3]李海东,黄文伟.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1(2):106-108.

[4]雷望红.组织协作视角下产教融合实践困境与破解之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06-108.

[5]李婷,徐乐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25-27.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双高计划资源配置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