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秦创原:创业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求变之道
2022-05-30呼东方
呼东方
按照“一原两地多区”的秦创原建设总体思路,榆林市第一个与西咸新区签订飞地孵化器框架协议,并将其作为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主中心。同时,在榆林本土的高新区设立的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副中心,则成为各县区与各产业园区、企业等对接秦创原人才、技术、项目的榆林总窗口。经过一年多的打造与发展,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已经成为引领和带动榆林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开放型、共享式、市场化大平台。
榆林市区以榆溪河为界,分为新旧两个区域。榆溪河以西被当地人称之为西沙,曾是黄沙漫漫的沙丘地带。从1990年代开始,榆林市区缓慢地向西沙西南方向延伸。近些年,榆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沙河大桥向西的区域迅速成为高楼林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当地人都知道榆神铁路西南正在建设的科创新城,因为前不久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在此举办。这个占地76平方公里的新城,未来将成为榆林新型产业、高端智力和创新技术聚集区。
距离科创新城10多公里的高科大厦,正是秦创原(榆林)促进中心的所在地。
通往科技创业之路
一走出高科大厦三楼电梯,就能看到“众创空间”四个大字。这个众创空间又叫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是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与浙江颐高集团联手建成的综合性众创空间。
上午9点,45个创业工位和13个独立办公室已经有不少人在忙碌。“其实在榆林愿意出来创业的人并不多。”众创空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榆林本地的大学生创业的很少。榆林的能源企业太缺人才了,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就能进央企国企。所以能来这里创业的,一般都是很有想法的人。特别是外地大学生来榆林创业的相对多一些。”
众创空间的重点是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与创新型企业。记者看到在众创空间的墙上,贴着众多专家、教授的照片,都是这个众创空间请来的创业导师,其中包括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的知名教授。
记者了解到,众创空间目前正在孵化两家航空无人机企业,一家侧重于农业灌溉,另一家侧重于消防。两家企业遇到技术问题,众创空间就请来西工大无人机研究所的教授来指导解决,他们都与教授签订了技术顾问合同。
与很多创业空间一样,颐高榆林众创空间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在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同时,还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相关补贴申报。同时,还为科技、创新类企业免费提供展馆用于产品展示、推广、营地,还可以免费在秦创原(榆林)路演大厅进行项目路演。
到目前为止,众创空间共计孵化了52家创业企业,其中41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高新技术企业3家,另有4家计划2022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在孵企业共计有41家拥有知识产权合计130余件。
据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新区专门针对榆林籍在“985”“双一流”就读的所学专业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大学生,启动实施“雏鹰计划”培育,已有20余名大学生在當地注册企业,其中一家在两年内已经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与众创空间毗邻的是黑马榆林加速器。这样的安排似乎意味深长。从初创企业到企业加速器,看起来是一个很符合企业发展的流程,但是能真正完成这个过程的企业家并不多。
据孵化园的工作人员介绍,浙江颐高集团、北京创业黑马与武汉中电光谷等国内知名双创机构是同一批引进的,这几个创业机构目前有400多名创业辅助人员。
5月13日,榆林高新中小型科创企业黑马学员交流学习、榆林统一战线助力秦创原创新服务基地揭牌仪式、黑马榆林产业加速器一期结业典礼和二期开营仪式等活动在榆林同时进行。
黑马榆林产业加速器一期2020年11月开始在榆林招生。能加入加速器的企业都是已经颇具规模的企业,都是趋向于向科技型转型或者提升的企业家。据黑马榆林加速器工作人员介绍,第一批入选的42位学员,参加了包括揭牌仪式、选拔大会、开营、私董会、路演活动、跨城交流等各类创新活动12场,并参加了“极致产品”“资本路径”“战略及商业模式”“品牌营销”“组织赋能”“业绩增长及企业升维”等六次系统加速课程学习。
记者了解到,在加速课程及双创活动中,有15位创业导师参与授课并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并促成上下游合作2172万元。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形式的路演大赛,帮助学员打磨商业模式及路演PPT,投资人深入企业做调研,加入由投资人创办的实验室等形式,10位学员与投资人深入对接,其中2位学员获得1147万元的投资。5位学员已成功获批陕西省2021年第二批及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高水平组建技术经理人事务所、黑马榆林产业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科创企业丰富创新知识、优化创新模式、增强创新能力给予有力支撑。”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
标准化的考验
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被当地人简称为“中科榆林”。公司旁边的两块牌子上,分别有“实现煤化与石油化工的创新融合发展”和“担负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使命”这样的文字。用段丙岗的话来说,这正是中国科学院与陕西省政府合作的初衷之一。
段丙岗是中科榆林行政部部长,据他介绍,在煤碳与石油化工等领域,一个产品或工艺从研发到批量生产,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实验室有了科研数据后,开始做小剂量试验,投料量有限,主要确定流程与工艺。我们公司主要是做中试,就是把实验室数据和小试结果放大,进行工业量产尝试。”他说:“只有中试后才能获得批准进行工业化或者商业化的批量量产。”
2020年年初,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与榆林市政府签订《共建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合作协议》,决定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发挥榆林市多种资源富集优势,利用中科院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撑,在榆林建成一个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三个基地。一个基地是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帮助榆林学院升级成为榆林大学。另外两个基地分别是以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中科榆林是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榆林高新区共同出资成立。对榆林来说,最大的收益就是吸引到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能将其科研成果与应用技术在榆林市实现产业转移与转化。这个项目的落地,更是为榆林秦创原建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据榆林市科技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榆林市已经启动了榆阳区氢能产业、神木煤化工产业、府谷镁铝合金产业、靖边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米脂小米产业等五个两链融合试验区和榆林高新区中试孵化基地、榆林经开区中试孵化基地的建设工作。
中科榆林作为榆林市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重点引进的项目,自然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榆林市不仅为中试基地在榆横工业区预留了10平方公里占地使用指标,还在科创新城为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一期批准了150亩建设用地。另外,还建设了9800平方米办公研发大楼,12000平方米中试标准化厂房。在榆横工业区修建的198套人才公寓中,给中试基地预留了50套。
在榆林市政府支持下,中科榆林在负责运营和管理的规模为30亿元的煤转化引导基金中,设立了洁净能源成果转化子基金。为了支持技术创新,榆林市政府还承诺为中科榆林匹配优惠煤指标及新能源指标,以满足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原料需求。
“我们基地现在已经完成两个中试项目,四个产业示范化项目的签约,项目总投资208亿元,涉及精细化工、新能源、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另外还有四个中试项目在签约过程中。”段丙岗介绍说:“去年3月30日秦创原启动后,我们公司主动要求融入秦创原这个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本来就是我们的主要业务,现在有三个项目就是厅市联动项目,都与秦创原有关。今年6月中旬,已经完成省级中试基地申报材料提交,想要早日获批,就得有秦创原这个平台的支持。”
据介绍,中科榆林中试基地在国内的煤化工领域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在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也处于高水平段位,未来能承接全国各地在这些领域的中试实验。
“国内暂时还没有像我们这样成熟的中试基地。”段丙岗说:“而且中试完成后,如果需要产业化推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做技术撮合。另外,我们配套有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与技术支持,这样一来中试产品的下游也可以全部在这里完成。我们还可以参与关键技术突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系统集成、工程化示范应用,帮助实现技术快速产业化。”
“两链”融合必须不断磨合
6月16日上午,背着电脑包在榆林火车站候车大厅准备回西安的李彬,还拿着手机忙着回复各种业务上的消息。李彬是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副教授,这两年,他频繁地在西安与榆林两地之间往来,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榆林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榆林物联网”)的负责人。
翻看李彬的履历可以得知,他不仅自己获过很多国内电子设计竞赛大奖,还指导很多研究生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設计竞赛等诸多奖项。
李彬负责的榆林物联网是榆林市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与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推动重组或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在榆林落地的代表项目之一,也是近期刚刚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认定和公布的校企合作领域2022年度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
在与榆林高新区管委会打交道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彬觉得非常满意。“我们获得了很多扶持,包括资金、场地以及政策的配套支撑。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的榆林秦创原这个平台,相关政策更是诱人。”在李彬看来,他们研究室的科技成果通过榆林秦创原这个平台得以转化,企业很满意。“比如我们负责给延长石油提供使用无人机巡检,在定边、靖边两地运行了快一年,不仅能及时发现隐患点,也解决了企业在一些边远地方需要大量投入人力和成本的问题,企业对这个项目纷纷叫好。”
据李彬介绍,榆林物联网的研发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异地研发,在西安的学校本部进行;另一种研发是依托榆林学院。榆林学院的科研力量还是很不错的,很多老师也是名牌大学毕业,西安交大的、西工大的都有。”
在榆林秦创原精心培育下,榆林物联网已经引入和孵化科技型企业7家,涉及物联网技术开发、无人机巡检和测绘、智慧城市软硬件系统以及镁合金材料等领域。他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基于生理监测的人因失误安检预警系统,排除下井人员、环境、设备的安全隐患。面向各大企业、场馆研发了疫情防控室内自主导航紫外线聚能消毒机器人,从而保障室内空气的病毒数降低至安全水平。针对榆林煤炭等大宗货物物流全周期环节建设物流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基于工业互联的大宗货物供应链全周期智能闭环管理系统。与阎良水务集团、榆林高新区水务集团对接,开发了面向城市水运维的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此外,研究院还在面向应急响应的无线自组织网络研发与应用、面向城市运维的路灯与机柜智能管控研发与应用、面向智慧教室的智能课堂感知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相应的成果,部分已经在行业内进行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彬认为,对高校做科研的学者来说,更侧重于创新链。而对企业来说,则偏重于产业链。“现在我们的科研成果通过秦创原这样的平台实现转化,以前这两个环节是脱节的,是两张皮,我在学校做研究,现实中运用的情况我不知道,有了这个平台,就明白了有些研究还是要以需求为导向。”
在李彬看来,榆林物联网现在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虽然目前在榆林实现了“点”上的突破,但“面”上还没有铺开。秦创原的顶层设计很好,也是通过西咸新区、交大创新港慢慢向全省推开,现在就是要把这些工作做实,让两链不断地磨合,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做平台型企业
走进榆林浙大智能自动化研究院(简称“浙大智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墙上贴着的院士及专家团队。中国工程院孙优贤院士是领军人物,院长施一明是博士,国家万人计划的专家之一。其他几位专家也是浙江大学博导或者博士。显然,这个研究院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浙大智能和榆林物联网一样,都是同一批被引进到榆林秦创原的,他们在榆林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慧矿山、煤矿先进控制装备、煤化工智慧工厂、智慧能源大数据、煤基固废资源化洁净利用等。浙大智能还引入了一个平台——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浙大榆林联合研发中心。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是要做平台型企业,建设榆林分中心,可以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浙大智能利用浙江大学的科学家所组成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成立了15个课题组。其中《榆林市智慧能源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调研》等9个课题在浙大园区立项预研;《双碳背景下榆林高新区煤化工企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榆林地区产业化废弃物调研及协同处置技术研究项目》《镁冶炼渣多目标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的基础与技术研究》等6个课题在榆林浙大园区预研。
从2021年5月开始,浙大榆林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举办了智能自动化与智慧能源高峰论坛,邀请了榆林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行业专家、重点企业等开展了院士、专家报告会、科技成果推介会、重点企业座谈会;邀请了煤矿行业专家赵增玉前往浙江大学作“我国煤矿智能化的建设和发展”的讲座,浙江大学师生反响强烈;浙大榆林联合研发中心在榆林开展“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双碳背景下榆林多元绿色发展路径研讨会”,邀请了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李超博士、李允超副研究员、汤元君博士等6人作专题报告,得到了榆林本地企业热烈响应。
当然,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也是榆林引进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的初衷。浙大智能制定的目标是,围绕“双碳”、智慧煤矿、智能工厂、安全应急等领域,继续开展新技术研究,新立项预研项目不少于5个,重点向和本地企业合作的项目倾斜。而产学研合作方面,浙大智能一方面已经与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创力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浙江大学的资源,根据国家的双碳规划以及榆林经济结构性转型的需求,举办总裁培训班和双碳政策培训班。
如何将长三角著名高校研发团队的科研成果与西北能源富集地区的企业互相融合,这是浙大智能这个平台型企业需要发力的重要环节。浙大榆林联合研发中心牵头组织了十余次浙江大学教师、校友企业家、课题组成员与榆林高新区、榆林企业之间的研讨和交流。研发团队还下到榆林大梁湾煤矿,就煤矿智能化升级改造进行交流探讨;在府谷县天龙镁业,就矿区无人化、氨水处理等进行座谈交流;促成中煤陕西煤化工公司与浙大洽谈培训项目,并于2021年11月初完成了培训实施工作;在陕能凉水井矿业有限公司进行智慧矿山建设调研,目前已形成第一份调研报告,下一步计划为榆林地区煤炭企业提供智慧矿山建设现状诊断等等。
“通过这种现场调研走访,也可以帮助我们的科学家们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实际运用的效果。”据浙大智能工作人员介绍,与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后,平台建设已基本成型。未来还计划引入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浙江省安防协会等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单位,对接高端人才和科技資源,为榆林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孵化,浙大智能在榆林已经孵化出陕西榆杭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至控智能应急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高科技企业。
针对秦创原平台建设方案,浙大智能在去年年底已编写完成了三年行动方案,并被当地政府采纳。
榆林浙大智能自动化研究院院长施一明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已经向秦创原榆林促进中心申报了3个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瓶颈问题,“一是由于距离比较远,浙大的科研团队不愿经常来榆林出差,更不愿长期在榆林工作,造成沟通交流不畅,工作效率不高;二是科研成果转化问题,浙大尽管有很多科研成果,但因为对榆林地区的产业理解不深,成果与应用结合不紧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三是部分试验验证项目投入强度不够,涉及到双碳、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往往需要中试,投入动辄几百万,还需要政策配套和行业协同,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2022年5月30日,榆林市科技局与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沣东)工作部签订《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飞地孵化器框架协议》,标志着榆林市飞地孵化器正式签约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成为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主中心。
对榆林秦创原建设来说,拥有了飞地孵化器,等于站到了秦创原总窗口这个更大更高的平台上。而对于浙大智能这样的引进企业来说,则不仅可以解决交通等实际问题,获得政策配套和行业协同等方面的支持,也有了值得期待的可能性。
(本文部分图片由榆林高新创业孵化园及受访单位提供,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