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烛照亮青春
2022-05-30陈小玮
陈小玮
作为一所地处西北的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传承“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彰显教育报国情怀的志愿服务品牌。自1999年第一届始,连续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近300名志愿者相继奔赴青海、甘肃、宁夏、重慶、云南、陕西等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进入6月,校园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离别的味道。对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来说,一年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心里满是种种的不舍。回想去年的出征仪式,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2021年7月19日上午,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博物馆附楼举行。支教团团长胡琼月代表全体成员做出庄严承诺:“必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投身西部基础教育,在一线的支教岗位上书写新的师大故事。”
研究生支教团(下文简称“研支团”)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到国家中西部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自2011年7月始,支教团已并入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基础教育专项,享受西部计划有关待遇政策。
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出征仪式举行之后,志愿者们分别奔赴云南景谷、云南元阳、甘肃张家川、陕西佳县、陕西山阳,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开始了。
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
2022年4月27日,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佳县分队荣获“佳县青年五四标兵集体”称号,该称号由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中共佳县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佳县委员会、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在中国共青团建团一百周年前夕,获得此荣誉有着特别的意义。
去年9月,新学年开学之际,林银婷、陶瑞、彭伏年、刘亚翡从不同地方奔赴到“东方红”的故乡——佳县,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彭伏年和刘亚翡服务于通镇九年制学校,林银婷和陶瑞服务于王家砭镇程家沟希望小学,是五个分队中惟一一个小学支教点。
林银婷任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佳县分队队长,她在程家沟希望小学任三年级班主任,负责语文、阅读、道德与法治、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刚到佳县,这个南方姑娘就遇到了四大难题:干燥多风沙的天气、难懂的方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周27节课),以及孩子们参差不齐的教育背景。
学生大多讲方言,在拼音学习上面临诸多困难。林银婷运用专业所长,让学生们注意发音时的舌头位置、口腔形状,做好拼音的区分和记忆,并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她的全校公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陶罐和铁罐》获得全校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流利的课文朗读,干净整洁的作业,全对的听写……这是学生们送给她的惊喜。回顾支教生活,林银婷说是她跟随娃娃们脚步共同成长,是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
林银婷和学生们一起完成班级文化建设,制定班级手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班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向上的优良班风。她利用班会带领同学们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南湖红船到遵义会议,从陕北窑洞到天安门城楼,从小岗村的大丰收到832个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从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她通过一系列“思政小课堂”生动讲述了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奋斗史,使同学们了解到今日之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坚定了同学们做一名光荣“红领巾”的信念。
2021年10月的一天,程家沟希望小学儿童服务中心回荡着同学们快乐的歌声,林银婷、陶瑞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
“林老师,嫦娥姐姐会吃月饼吗?”“林老师,年兽真的会怕炮声吗?”赏花灯、猜灯谜、捏泥塑……同学们一边体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边好奇地询问着。
2021年最后一个月,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古都西安按下暂停键。寒假返家的林银婷,加入到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中,在核酸检测队伍、社区消杀现场以及物资输送途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还利用线上班会向同学们讲述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青春故事,同学们通过手势舞、手抄报、爱心折纸的方式向一线志愿者送去祝福。
今年3月的学雷锋日,林银婷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带着程家沟希望小学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同学们上山捡拾柴火,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这个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青春筑梦,爱心护航”是林银婷的支教宣言。支教期间,林银婷获佳县优秀共青团员,获校级“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其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佳县五四青年标兵集体。
转眼间,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林银婷认为真的是“支教一年,受教一生”。基层是最深刻、最鲜活的实践课堂,去西部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担当。支教的日子让她懂得了为人师表的意义,不仅是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担当。
佳县支教分队的成员,除了教好课,还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021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六周年纪念日,佳县分队志愿者分别在程家沟希望小学和通镇中学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六周年主题活动”。依托主题班会,带领学生重温抗战历史、纪念抗战胜利、缅怀抗战英雄、弘扬抗战精神,教育孩子牢记抗战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国庆节到了,研支团成员又组织学生画国旗、党旗,与学生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不断走向胜利。
做好一名领航人
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在山阳县的四个支教成员分别在山阳中学和山阳三中带高中语文和数学。
李嘉琪是山阳支教分队队长,推荐免试至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李嘉琪说,纪录片《走进大山》对她的影响很大,受纪录片刘洋洋学姐的激励,她希望自己也能为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现状贡献力量。于是,她报名参加了研支团,服务于山阳县第三中学,负责高二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课,每周30节课。
大学期间,李嘉琪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百余小时。
在澄城县政府见习期间,她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参与西北民间美术非遗新文创调研时,她了解澄城刺绣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为后续帮扶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她所在的项目组“道物兼济——西北民间美术非遗新文创”以澄城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刺绣为媒介,通过新方式创造文创产业新生机,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到山阳县支教点后,李嘉琪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从“寻梦人”到“领航人”的身份转变。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在行为习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对知识点要深刻理解并进行串联,钻研题目的重点不再是“如何解出来”而是“如果能想到这样解”;要提高对自身授课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从如何“讲完”到如何“讲好”,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要合理把握老师和学生的相处尺度,既能作为朋友畅聊生活,也能以师生关系钻研知识。
李嘉琪在数学课上通过设计数学游戏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及时整理知识点,归纳错题等,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是为了完成试卷,考出滿意分数,也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探索未知,认识世界。让学生学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出现矛盾要坦诚相待,及时化解。鼓励学生努力争取独立精彩的人生,不要成为任何人的附属品。
2021年9月21日,适逢中秋佳节。在山阳三中支教的李嘉琪和毛亚州,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数学活动。结合数列知识带学生一起了解中秋故事。
在山阳中学支教的陈蕊蕊以“优美的汉字”为主题,开展了一堂传统文化教育课。她为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字体演变等,欣赏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作品。孩子们兴趣盎然,踊跃回答问题。活动结束后,表现活跃的同学获赠印有陕西师范大学校徽的特制月饼。
10月17日,李嘉琪针对高二理科生主持了一场特殊的线上学业指导活动。同学们从知识梳理、要点归纳和答题技巧等方面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到来之际,山阳支教分队协助团县委组织了“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团日暨2022年新发展团员入团仪式示范活动,通过颁发团员证、开展微团课等形式,让新团员在入团仪式中接受理想信念熏陶,增强永远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相互陪伴 共同成长
“用心吐字,用爱归音;传递希望,共同成长。”这是曹涵的支教宣言。
曹涵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播音主持。本科期间曾任校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主席。她参与了省级重点大创项目“石榴传媒服务中心”,获国家语委脱贫攻坚语言文字在线教学团队“优秀工作者”称号。支教服务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下文简称“三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去年中秋佳节,甘肃省张家川三中的播音教室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中秋诗会”。学生们在朗读中情绪饱满充沛,情感流露真实,播音班负责老师曹涵细致地加以点评。
陕西师范大学播音系已连续五届派志愿者到三中播音艺术班任教。曹涵担任播音艺术班的专业课老师,来之前她是既紧张又兴奋。
刚到校,曹涵就和高二播音班的学生见了面。第二天上课前,有几个学生突然来宿舍找她。和学生一起到了教室,发现门打不开时,她心里就涌出一股委屈。当教室门突然打开,几个学生抱着一束花走到她面前,高喊“老师节日快乐”时,她先是愣住,随后直接热泪盈眶了。
教师节本来是在第二天,但由于不上课,学生们就提前给她过节了。或许是刚来这里还没适应新身份,或许是全然忘了明天是教师节,那一刻她心里只有满满地感动,以及对刚才自己生气的愧疚。
课后,她看到花束卡片的一句话:“遇见就是一切的开始”。这句话,她记忆至今。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她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并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可能的把所有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去年国庆节,张家川组织大型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曹涵所在的支教学校有近400名学生参与其中,是此节目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播音专业出身的曹涵担任了活动的指导任务,为每个班学生分发《论语》《劝学》《大学》等诵读篇目,并在每个班播放录音纠正字音,组织学生到操场排练。
受甘肃方言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前后鼻音都有问题,曹涵将许多涉及此问题的字词找出来,做正确示范。在保证字音准确的情况下,针对每一个篇目应传递出的精神内涵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应有的语音语调。在一些需要进行起承转折、烘托气氛的语句上,她反复示范,并为他们划分停顿及重音,使得诵读效果整齐且感情饱满。
正式演出时,看到在五星红旗映衬下学生的精彩表现,曹涵深受感动。这是她在支教地参与的第一个大型活动。
在更高处相见,是曹涵和她的学生的约定,故事从2021年夏天开始,直到永远,没有期限……
“很快就到了要和张家川说再见的时候了。”杜嘉灵还记得去年七月刚刚得知自己的支教服务地是甘肃张家川时那种满怀憧憬、跃跃欲试的急迫心情。
从2021年8月28日抵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始,杜嘉灵陪伴学生们度过了二百九十余个日日夜夜。“教师这个职业,远不是一根粉笔在手,照本宣科或是满堂灌那么简单。”近一年的支教生活,使杜嘉灵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杜嘉灵担任高一三班和四班的数学老师,两个班125名学生,一周14节课时量。细数这一年的教学,点点滴滴如画卷翻过,从初上讲台时的青涩,到现在上课的游刃有余,有荆棘坎坷,亦收获甜蜜。
和学生初次见面场景,杜嘉灵设想过很多种,严肃的、活泼的、温柔的、有趣的……尽管她演练过无数遍课件和教案,心里仍然打鼓。
李秀琴老师像猜透了杜嘉灵的心思,邀请她去听她的开学第一课。李秀琴是学校给她安排的一位师傅。她夹着教案本坐在高一一班教室的角落里。师傅在台上讲,她像一个好学生一样,记下李秀琴上课的流程,包括询问环节以及所有的板书。
到自己要登上讲台的那一天,杜嘉灵伴着上课铃踏进教室。当全班学生一齐说“老师好”那一刻,她砰砰跳的心放回了肚子里。她“模仿”着师傅上课的样子,对学生们说:“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杜嘉灵,也是你们未来一年的数学老师。”快闪视频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添加了搞笑表情包的课件,让课堂氛围活跃了不少。
日复一日的相处,杜嘉灵和学生们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她要求学生和她之间一定要说普通话,上数学课一定是一书两本——课本、笔记本、草稿本缺一不可。学生会在杜嘉灵上课前帮她打开课件,插上翻页笔,会在她课后忘记布置作业时主动提醒。而在作业上,他们说的没带往往就是没做,他们的错题也总会忘记整理在纠错本上,保证不会再犯下次还会犯错,但在杜嘉灵一次次的包容下,他们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而班级数学成绩也总是在年级前列。
杜嘉灵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分层检查。她告诉每个班里的后进生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每天来找她进行作业面批和习题检查。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他们的书写和正确率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上课的积极性也高了,写作业和练习册也不用老师家长催了,潜移默化中,他们已然养成了习惯,这让她深感欣慰。
最讓杜嘉灵难忘的是学生不知从哪里问到了她的生日,为她亲手扎了一束零食花,花束上还有许多同学亲手写的话,那是她二十三岁生日收到的最美、最甜的礼物。
张家川三个支教志愿者从学长手中接过社团的接力棒,在校园广播站和弈言辩论队两个社团中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由朱迪牵头,三人组织言弈辩论社的学生们举办了几场有趣的辩论赛。在这里的学生眼里,辩论还是一个新词,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而这里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加强锻炼,才能做到胸中有物,言之有理。同学们通过参与辩论赛,成为辩手或是作为观众,身临其境让他们体验了思辨的乐趣,为从未接触过辩论的学生心中种下了思辨的种子。许多同学通过辩论赛来了解辩论、喜欢辩论,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辩论,以此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朱迪他们正是希望通过这些辩论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和视野,能在辩论中收获更多惊喜和快乐。
曹涵负责广播站的录音、剪辑、播放等工作,将学生们的声音传遍校园每个角落,规范了广播站的建设,让“星光之声”成为张家川三中的一张名片。今年三中创新地开办了首届校园读书节活动,读书节开幕式上,曹涵作为教师代表参与了演出;同时她组织播音班的学生们排练并表演了多个朗诵节目,其中她组织学生表演的朗诵节目《梦想照亮中国》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获得校领导及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来到张家川之前,杜嘉灵曾心生胆怯,也会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如萤火之光,微不足道,究竟能为这里的学生带来什么?一年即将过去,杜嘉灵找到了答案。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们都曾是一棵树、一朵云,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用微小的力量带动着另一棵树、另一朵云。”杜嘉灵非常诗意地表达着这一年的支教收获:我何其有幸能遇见这些孩子,在他们的青春里留下我的印记。
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从昆明到景谷的车程是八个小时,坐八个小时的盘山公路,会让人腰酸背痛、饥饿难耐,很是不好受。但是每次往返景谷,胡琼月依然将汽车作为首选交通工具。行走在景谷通往外面世界的第一条公路,看着周围的崇山峻岭,真的能深切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对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当地百姓的意义。另一方面,忍受身心双重疲惫,能迫使她不停地去思考,自己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能让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第二条路——求学。对孩子们,这条路比第一条路对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正如她在支教日志中写到:“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胡琼月所在的支教点云南景谷县,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县。
大学期间,胡琼月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师大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坚定了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信念。大学四年,她参加学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知识援助行动”和多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经历,让她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直观的了解。她觉得在基层从事教学,才能真正看到那些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努力找出对策。同时,她也希望未来能够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感染更多东部的同学们,让他们愿意来到西部,留在西部、建设西部。
胡琼月利用大四实习机会,申请回高中母校听课跟班实习。她以为自己会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为此日复一日地熟悉课本、扎实备课、练习试讲……但到了支教点,学校却安排她教高中语文。服务地的需求远比自身意愿重要,面对挑战必须迎难而上,在尖刺上开出花朵。
在学校的安排下,胡琼月跟着指导老师一遍一遍地磨课。在学习老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之外,在课堂融入年轻活力的元素,借助不同的多媒体手段和生动活泼的讲课风格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五分钟,她和学生们分享每日一句,用“生活明朗,万物可爱”教会他们热爱生活;用“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鼓励他们立鸿鹄志。
学生们最喜欢听她的课外阅读课,他们会一起跟进孟晚舟回国事件的进度,阅读孟晚舟在飞机上写作的文章《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也会在新年来临之际,一起学习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从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着手,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和责任感,一方面深入剖析这些精彩文章段落中的遣词造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升文学素养。
“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这是胡琼月时常思考的问题。好的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
教育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对待学生始终做到用心、细心、耐心。开学之初,作为和学生们的见面礼,胡琼月为每一位学生精心准备了棒棒糖花束,在每一张纸条背后亲手写上激励的话语。一进教室,满黑板的棒棒糖和老师对他们的爱心让学生们忍不住感叹“别人家的老师,我也可以拥有。”
在景谷一中支教的第二学期,胡琼月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从此,高一437班就成为了全年级学生最羡慕的班级。
教室门口挂着班主任寄语的班级名牌,墙上到处都贴着鼓舞人心的励志标语,让人觉得这个班集体有爱而又温暖。书柜上供学生公共借阅的名著书籍和作文素材,以及教室后墙上串起的一张张中国双一流大学的明信片,承载着每一个学生的小小梦想。除此之外,每天清晨,学生们来到教室,总能看到胡琼月提前在黑板上写下的早安语录。开学之初,是“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在学生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月考之后,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鼓励因考试失利而心中失落的学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温暖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作为班主任,胡琼月为学生策划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系列微课,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中国医生》,分享自己疫情期间参加党员先锋队,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的青春故事,让学生体会伟大抗疫精神。带学生领略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华夏浪漫和老将坚守、新人辈出的冬奥情怀,让学生感悟北京冬奥精神……回望百年风雨沧桑,从觉醒年代到崛起时代,国家的高速发展仿佛一面明镜,折射出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矢志圆梦的奋斗轨迹。同时,也鼓舞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心同向;磨练坚强意志品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针对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周末留校的现实情况,胡琼月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义务补课。开学至今,每一次的大型考试,她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始终位列同类型班级中的第一第二。
面对学生基础薄弱,从小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现实,胡琼月时常请教一些教龄丰富的优秀班主任,也创新提出了很多班级量化管理的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严格抓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培养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良好个人习惯。日复一日的耐心提醒、规劝,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让她所带的班级成为年级各项检查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了任课老师们上公开课、示范课的首选班级。
大学生支教的特殊意义除了传授知识,还在于给孩子们带去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此,胡琼月设计特色课程《从觉醒年代看新青年》,利用自习课、活动课时间陪学生沉浸式追剧,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简单粗暴的灌输,通过分析生动的镜头语言将蕴含其中的文史哲知识娓娓道来;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胡琼月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学生传授摄影、摄像、P图技术,为班级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胡琼月仍将继续扮演好“云岭红烛”的角色,用红烛之光燃亮大山深处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想。
让梦想的种子开花
2021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元阳分队五名成员在元阳集结。
为丰富当地儿童的假期生活,五位支教老师加入到云南省元阳团县委组织的“情暖童心·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当地的教育现状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研支团志愿者设置了趣味舞蹈、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内容,丰富孩子们暑假生活。这也是支教团成员提前熟悉服务地、提升教学水平的机会。
吴胤霖服务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元阳高级中学,带高一三个班的心理健康课。为了上好课,她除了读很多心理辅导书,还观看一些优秀的心理健康课,学习授课技巧。
心理课上学生的发散思维,会使课堂出现一些意外。吴胤霖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处理,会被学生的思路带偏,老教师给她传授如何把控课堂的经验;心理健康课上的老师要亲和,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但过于亲和又容易失去权威性。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她逐渐摸索出了实现二者平衡的方法。
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吴胤霖会带着学生去课外亲近自然,感受天空、阳光和微风,脱离了课桌、作业、黑板,他们反而能够更专注感知当下的一切。
刚接手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时,吴胤霖是有点惶恐的,做了几次咨询后,她被学生们毫无保留的信任触动了,看到他们豁然开朗的模样,内心产生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
文理分科时,有几个学生来问吴胤霖心理学是文科还是理科。她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学心理学?学生说自己以前有心事不知道该跟谁说,心理老师的存在给了他们很大帮助,他们也想学心理学,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这个时候她真切感悟到了“心理学育己育人”的功能。
侯建羽服务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第一中学。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他担任高中体育教师,以及高一特长生的教练。
侯建羽大学期间就一直兼职做教练,所以很快就进入到体育教师的角色中。服务地学校的环境以及学生的运动基础比较差,在训练初期确实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和学校其他体育教师积极沟通,咨询有经验的教练员,他慢慢克服了困难。
山里的孩子很多都没有离开过山区,他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大部分来自手机、互联网,受辨别能力的限制,易轻信一些水平不高、运动经历不足的视频博主的言论,产生错誤的认知。侯建羽尽其所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什么是运动员,怎么才能成为一名运动员,如何做一名好运动员。同时,用正确且科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侯建羽进一步增强了成为一名优秀体育老师的信念,也为他以后从事体育教育行业、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理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张瑾瑞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元阳高级中学担任化学教师。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节课。
虽然前期花了很长时间备课,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名师的讲课视频,但当他站上讲台,面对一个班的学生,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紧张得讲话都有点抖,讲着讲着忽然脑子一片空白。学生很包容她,下课给她递纸条说,很喜欢她,这给了她很大鼓励。同年级的一位化学老师经常和张瑾瑞交流,给了很多教学建议。张瑾瑞不仅多次听她的课,有问题还找她请教。同事的善意让她很快融入到教学中。
学生们对张瑾瑞的大学生活很感兴趣,常常让她讲故事听,她明白他们渴望去看更大的地方。她永远不会忘记学生说的一句话:“老师你能不能不走,老师你要是留下来我肯定上大学。”作为支教志愿者,就是在学生们心里种下一棵梦想的种子,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让种子开出灿烂的花朵。
高三学生毕业前,化学组老师连着几周去实验室自制口红和香皂,送给学生当毕业礼物。当看到学生收到礼物后脸上露出的笑容,张瑾瑞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乔晓伟也是服务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元阳高级中学,担任高中历史教学。他第一学期带高一三个班的历史课,第二学期带高二两个班,每周课时从15节增加到18节。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意味着从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知识传授者,从之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吸收知识的转变。为尽快融入教学工作,乔晓伟经常向学校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从教案编写、板书设计、课堂教学、表情动作、知识重点难点处理,甚至是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逐一进行规范并反复模拟演练。他跟着学校老教师学到很多,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快慢结合,准确使用学科语言,并努力达到亲切自然,情感丰富,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启发学生思考。令乔晓伟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天真质朴的笑脸。他们非常喜欢也非常尊重老师,他走在操场上,他们就会围到身边,问一堆有趣的问题。
孙丽婷服务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她说:“支教对我来说,是一次磨练,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开学的前两天,孙丽婷才知道要教高一政治,作为一名理科生,这是有一定挑战性的。第一节课,孙丽婷和学生们都没有拿到课本,站在讲台上的她被学生们的目光包围着,一时不知所措。政治课更换新教材后,必修一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她凭借之前在学校学的党史知识,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共产党党史。她讲授得越来越流畅,学生们也越听越有兴趣。
为更快地融入教学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孙丽婷会去听其他教师的课,着重观察他们的课程设计、如何与学生互动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同时,线上她会听网课,学习并提升专业能力。有一次,学校一名资历比较高的政治老师说要参加讲课比赛,请孙丽婷去听课提意见,但是,整堂课她都处于学习状态中。果然厉害的人往往都很低调!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兴趣,孙丽婷在课堂组织了“翻转课堂”“演情景剧”“新闻播报”和“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副课老师,孙丽婷担心和学生的关系会比较疏远,于是她向学校申请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针对这里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她在班级建立了共享读书角。为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她让每位学生挑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带到班级和同学们分享。每天早上,孙丽婷到教室给学生们播放“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让学生们了解社会热点,不让大山阻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她还引导学生看《航拍中国》《但是还有书籍》《万物滋养》等纪录片,也给他们推荐了《人生第一次》《河西走廊》《中国通史》等纪录片。学生们看完后会与她分享观后感。为了建设班级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她组织了“十一祝福祖国”“新年晚会”“手工制作·抗擊疫情”等活动。
来支教前,孙丽婷一直思考的是,自己可以带给学生什么,但支教这一年,她却从学生身上学习了很多。凌晨12点的生日祝福、晚自习后送到她宿舍的夜宵、公开课时他们积极配合让她克服胆怯……所谓教学就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过程。
结束了支教生活,志愿者们又将重新汇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园,进入到研究生的学业提升阶段。但支教这段经历,将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受益一辈子。
(本文图片由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