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思、累演绎阅读之精彩

2022-05-30杨琼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善思积累钥匙

杨琼国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读思结合,让“读思”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阅读教学以读促思,“读”占鳌头。

关键词:阅读教学;钥匙;勤读;善思;积累

一、以读为线,培养能力

(一)正确朗读,掌握技巧

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主要指阅读教学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那么学会正确的读自然成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正确的读就是常说的“初读”,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重复、不破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建立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时,要给他们充足的读书时间,在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上多下功夫,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读。比如学生初读课文时,可让他们自由通读全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在理解课文时,则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读书形式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使其既不感到枯燥,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读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使其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表现力。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写“我”的感受一节时,在指导学生读时,要求学生用低沉的声音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如三个“为了”,要一个比一个读得深沉有力;对烈火中邱少云的描写,则应放慢语速,重音轻读,最后用虚声拖音,这样不仅读出了“我”忍着剧痛,含泪追述的情态,更能体现出邱少云的伟大。

(二)读中激趣,提质增效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一篇课文,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读、流利的读,何谈深入理解呢?学生学习课文,不读,不读熟,哪来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爱读课文,反复朗读,直到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保持興趣经久不衰。笔者在指导学生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点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语句都比较长,但这名学生读得却非常流利,对文本的感悟说得滔滔不绝。笔者及时表扬了他:“你说得真好,老师听了,好像真的看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你就像一名小导游,真棒!”然后,再激励其他同学:“小朋友们,相信你也能像他一样说得那么棒,再读读吧。”此时激起学生高昂阅读兴趣,再次掀起朗读高潮。如《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比较生动,富有情趣,笔者采用了“争冠”游戏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争得朗读的“冠军宝座”,然后让其他同学与他打擂,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读得好就“继承”宝座。这样,在各自的朗读体会与进步的喜悦中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往往是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收到的效果比教师多讲好得多。又如学习《狐狸和乌鸦》这课时,因为对话较多,情节比较生动,笔者在教学时采用分角色朗读教学,并在朗读训练中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边谈边演,使其全神投入角色,通过多读,学生不但对课文有了新的感悟,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量的课内和课外良性阅读,利用各种活动激励学生多读书(班会课、读书笔记展览……)。作为教师不能扼杀每个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读寓言、读经典、讲故事……让他们获得读书的快乐体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有效阅读效果。

(三)读中升华,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读是朗读要求中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上起着重要作用。“有感情朗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谁有感情,读者(学生)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哪儿?来自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连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比如读《第一场雪》一文“雪中”这部分,读“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时,学生不仅用重音、拖音来读,还自然流露出了感情,并加上手势。在读“听雪”这部分时,笔者指导学生用虚声来读,突出了山村夜晚宁静安逸的气氛。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理解、积累、内化了教材的语言,并在训练中受到美的感染与陶冶。也就是说有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后的一种“读”。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

二、以读促思,拓展思维

古有董遇谈“三余”勤读。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思结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脉搏、思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文章的表现形式,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常人都认为要从“勤”字入手,但“勤”只是手段,“思”才是关键。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都会表达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常常就包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在勤读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达到对文本中心和情感的深层感悟。如《观潮》一课,在教学的一开始,直接引出了重点段三、四,让学生体会潮来前的江景,读好第一段、第二段。后两个重点段,先让学生边读边想,写了远潮、近潮、潮去时江面各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看看多媒体,读读重点词“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加深学生对钱塘潮来时样子的体会,在思考中加深对文本意境的感悟。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小学的课文大多是语言优美、声情并茂的,情境也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已有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体会文本的情感。如在指导朗读《精彩的马戏》一文时,先让学生搜索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问:“小朋友们,看过马戏吗?你喜欢看马戏吗?当你看到马戏时有什么感受?”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反复朗读,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并产生思考,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化,朗读起来也抑扬顿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三、注重积累,丰富知识

阅读的有效活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累,丰富知识内涵,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写作技巧、表达方法等。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能掌握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写作做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活学活用,写身边熟悉的景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课外读物中灵活积累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书籍中积累优美好词佳句,而学生的阅读经历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收集源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读、思、累”是阅读指导的方法,让“读、思、累”成为阅读指导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阅读指导以读提趣,“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王瑞华. 小学语文阅读积累的研究[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03):60-61.

[2]卢新惠.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积累对策[J]. 情感读本,2016(05):63.

[3]杜小东. 小学语文阅读积累之我见[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Z2):76.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善思积累钥匙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博学善思 厚德自强
勤学善思避电学陷阱
善思,学习进步的秘籍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钥匙和锁
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