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实施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2-05-30王永颜孙欣雅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劳动教育双减

王永颜 孙欣雅

摘   要:“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减”增效、提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双减”为开展劳动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家长关注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提供机会、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新机的同时,家校应互相配合,达成促进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多渠道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1/24-0043-05

2021年7月24日,为缓解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严厉打击校外辅导机构。从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双减”的出台是落实教育方针、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举措,为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双减”背景下实施劳动教育的机遇

(一)为开展劳动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要求全面压缩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的作业总时长控制在90分钟以内,平均每科作业占时15分钟左右。另一方面要求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和竞争压力。因此,学校可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劳动、动手操作、实践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家长也可以抓住这段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更多书本之外的生活体验。

此外,“双减”政策提出要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实施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五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两小时,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指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等活动,可适当引进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这为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资源,能够满足家长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期盼。因此,“好风凭借力”,相对于课堂上的来去匆匆,课后服务既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空间。我们可以借助学校主阵地,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合作,把理论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爱上劳动。

(二)为家长关注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提供机会

“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双减”政策的目标。“双减”前,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不得不经常性久坐,使得参与运动、劳动等体力活动的时间被不断压缩,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等时替代模型研究显示,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与久坐行为进行等时(10~60min)替换时,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肥胖和心理疾病都可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儿童时期的行为模式正处于高度可塑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儿童行为模式良性发展,已成为迫切之需。“双减”政策的出台,促使家长反思自身的育儿观,开始重视劳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的价值,不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一味地追求“好成绩”,并希望借此次“双减”的机会,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多参与家务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至关重要,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劳动教育肩负着使人“享受劳动、实践创新、健全人格”的使命,开展劳动教育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动手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并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健康发展。因此,劳动教育可乘借“双减”之机,借“减负、增效、提质”,达到以劳辅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德的目的。

(三)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新机

一方面,“双减”政策提出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其中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为破解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资源难题提供了方向,为构建学校良好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双减”工作的推进有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劳动教育教学。以往,教师轻视劳动教育、压缩劳动时间,使得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和劳动活动时间难以保证。“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了学校作业数量,强调教师不得占用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劳动等时间,在课堂保证应教尽教。这使得劳动教育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创新、优化自己的课堂,并利用此次“双减”减少学生书面作业量的契机,设计劳动教育实践作业。此外,课后服务也给劳动教育教师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机会,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安排后,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有效实施课后育人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思想、品格、技能方面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和教师的劳动教育共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家长们转而把培养学生的期望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有研究发现,28.2%的家长表示自己对学校教育参与感差,是因为认为自己缺乏相关专业知识,10%的家长表示自己没有参与的信心和能力。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场所很大一部分应该在家庭,但家长的参与意识薄弱、效能低下,把教育责任过多地让渡给学校。因此,虽然国家出台了“雙减”政策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如果家长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正确地看待劳动教育和自己身上的责任,将成为“双减”后实施劳动教育的阻碍,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加大难度。

“双减”政策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目前正处于初步实施的阶段,从效果来看,学生的压力确实减小了,家长的压力也减轻了,而这给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带来了繁重的任务和压力。同时,目前课后服务实施并不理想,由于劳动教师和相关素质拓展教师数量不够,专业水平不高,加上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使得课后服务沦为“小饭桌”“看护班”的替代,以基本托管服务为主。不少教师只是机械地顺从上级部门文件给学生们提供课后延迟服务,却并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开展额外的劳动实践,不愿意付出精力在“多出来”的时间为学生安排相关劳动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的劳动教育共同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

(二)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难以很快消除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双减”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来被家长视为真理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目的,家长只能被动地用焦虑来应对教育界的改革。奥托·弗里特里希·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认為“所有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和教育机构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人生艰辛。”虽然“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要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但就目前来看,校外培训机构并未完全熄火,不少打着非学科类培训旗号的机构利用政策漏洞,提供诸如培养学生个性的课程,变相对学生进行学科辅导。

因此,劳动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需要牵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长期以来,受到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将教育视作筛选、分级的工具,大众对教育的普遍认知逐渐偏离其本质。虽然国家近年来逐渐开始重视体育、美育教学,现有不少省份也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范畴,使得不少家长开始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兴趣爱好,但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体系并没有把劳动教育纳入升学考试范围。与此同时,相比于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家长们更愿意把“双减”后的时间继续用于私人家教学科类辅导班或特长、兴趣班,而不是用在劳动教育这类考试不涉及的科目上。加之目前“双减”和课后服务政策还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教育部还未推出一套完整的参与课后服务劳动教育的考评方案,没有形成激励机制和相应的加分制度,因而在人们长期形成的分数至上的观念下,显然不具有吸引力。

(三)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多重视学科知识的学术逻辑,忽略了对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其中难以学到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技能,体会不到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难以产生成就感,使得劳动教育课沦为学生补作业、看课外书的时间。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劳动教育多以传统型体力劳动为主,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型、技术性等劳动较少。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对于这些新时代的学生,并不具有吸引力。

推动“双减”工作的落地见效,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但课后服务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阻碍因素,难以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在课后服务中。例如,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少,且精力有限,使得劳动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劳动本身是具有实践特性的,但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发展水平不一,很多学校缺少在课后服务中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实践基地,使得这些学校由于资源匮乏不得不将课后服务用于基本托管,转而以辅导课后作业为主。加之目前的课后服务在推进过程中自由度较大,很多家长内心还是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双减”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家校配合使劳动教育成为“双减”共识

家庭劳动教育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要促使家长在“双减”下配合落实劳动教育,明确自身职责,首先,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可以推出家庭教育“双减”系列微课,以《“双减”政策下家长如何应对》《“双减”后家长应该做什么》等为主题,通过微课给家长提供线上指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其次,增强家长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例如,家长可以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课堂、校园生活和课后服务中。最后,家庭是学生除学校外接触时间最久的场所,家长应以身作则,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劳动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承担家务劳动。

学校作为“双减”落实的主体,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从育人的高度去理解国家政策,发挥好自身的主阵地作用。首先,学校可组织“双减”主题研讨会,引导教师深度理解国家政策,做劳动教育学科思考者,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素养,实现“减负增效”。其次,学校应打造安全健康的户外活动场所,优化劳动教育实施的场地、设施和教学资源,为劳动课堂和课后服务劳动实践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最后,“双减”政策“减”的是负担,回归和践行的是初心使命。学校应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业余时间开发特色劳动课程,努力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学校面对劳动教师短缺的现实,需鼓励教师跨校流动,积极引入家政学专业学生担任教师,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

(二)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以适应“双减”要求

首先,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只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由原来的“主客关系”发展成为“同伴协作关系”时,才能形成评价合力,发挥好评价的多重作用。其次,教师可抓住此次“双减”减少书面作业量的契机,鼓励学生成为劳动实践作业设计的主体,让学生认真记录每周参加了哪些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了哪些劳动知识、学会了哪些劳动技能,并根据自己参加的劳动活动和劳动志愿服务,形成书面收获和体会。这样的学生自评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劳动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劳动教育方案。再次,积极开展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评价,改变以往家长在学生劳动教育上的参与缺失状态,发挥对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监督作用。最后,社会作为劳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需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参与到劳动教育评价中来,最终形成评价合力。

“双减”后,随着大众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相应的评价方式也要从原本的单一评价向多样化的评价转变。首先,注重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单一的线下分数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评价需要,且现在仍处于疫情反复的阶段,不能实时监控学生的劳动情况。因此,学校应顺应智能化时代,积极搭建智能平台进行线上评价。例如,设立“劳动勋章”展示墙、组织劳动朋友圈“少年秀”、推行劳动活动“兑换卡”等,线上收集学生在校内外的劳动情况,使得线上线下评价相配合,并将过程性评价结果与学生升学考核挂钩。其次,注重融合教育评价。“双减”后强调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因而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合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中,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身心发展阶段评价学生在课程体系中的劳动素养表现。

(三)多渠道促使劳动教育在“双减”后做“加法”

首先,创新劳动教育内容,着力打造高效劳动教育课堂。“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保证应教尽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应教”即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甚至“无师自通”,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而“尽教”所关心的则是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劳动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从劳动课堂入手,提高劳动教育课堂质量,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并融入到各种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比如,可以开发劳动主题的绘本阅读课程,课上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下由学生讲述给家长,使家长与学生共同接受劳动教育。此外,学校还可开发职业启蒙劳动课程、劳动礼仪课程、劳动艺术课程、劳动智慧课程等,并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色开发富有创意的劳动课程。

其次,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利用课后服务实施劳动教育。“双减”政策提出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因而我们可以借此契机,将劳动教育引入课后服务中。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调研工作,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优选课后服务劳动教育内容。例如,可开设“家长学校”,围绕学生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切实增强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为给学生在课后服务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仅仅靠学校资源是不够的,应积极把社会资源引入学校课后服务中,可与周边少年宫、科技馆等合作,为学校提供有关劳动教育课后服务课程菜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最后,转型教育培训机构,为学校劳动教育做有益补充。“双减”政策在严格监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向素质教育非学科转型,并強调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在课后服务中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应该顺应政策变化,看到政策中蕴含的加强劳动教育和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空间,找准定位、积极转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第一,教育培训机构应充分了解现阶段学生、家长的差异化教育需求,补齐劳动教育校外培训的空白,增加劳动教育培训供给,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差异化选择。第二,理解“双减”政策所指出的教育的公益本质属性,由原来的逐利心态转向公益心态,对学生的成长学习负责,打造优质的劳动教育第三方机构,切实为加强劳动教育做出贡献。第三,教育培训机构可打造“优质父母智慧馆”,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方面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起科学的育儿观念,通过家长的自我成长来引导、促进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栗雅婷.课上减负提效,课后“留人留心”[N].新华每日电讯,2021-10-15(012).

[2]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

[3]陈亚军,曾   霞,梁景宏.减少学生非必要久坐行为推动体育和劳动教育生活化[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8).

[4]李守梅.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其突围[J].甘肃教育研究,2021,(04).

[5]蒲   蕊,李子彦.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08).

[6]袁亚兵,齐   冰.家校合作内卷化及突破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5).

[7]周卫东.“双减”背景下学校应顺势而为[N].江苏教育报,2021-09-24(003).

[8]唐静芸.围困与突围: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困境解读[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5).

[9]李自强.疏堵结合构建“5+2+N”课后服务体系[N].成都日报,2021-09-25(002).

[10]李香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共促共赢[J].教育家,2021,(36).

【责任编辑 李红霞】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劳动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