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赋能”为核心
2022-05-30窦志刚
窦志刚
常言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家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在“新四化”浪潮下,不断提升员工创新干事能力,夯实企业人才基础,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在头部科技企业华为,通过鼓励循环赋能、开展内外部专家开放交流等举措,让世界级难题成就了世界级人才。科技企业人才培养看华为,同样的,我们认为汽车企业人才培养还要看一汽-大众。借由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为人才“赋能”,一汽-大众的做法令诸多汽车企业纷纷借鉴。
聚焦“赋能”,实现员工与一汽-大众共成长
提到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在整个汽车行业内,很少有企业把“赋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存在,而一汽-大众便是那少数中的佼佼者。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部长刘巍说,这是因为一汽-大众从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作为一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直将从消化、吸收、理解、应用德国大众的技术到未来实现技术自主作为永远追求的一个目标。经过31年的积淀,如今一汽-大众已经搭建起完整的培训体系,拥有了充足的软硬件设施,还有面授、直播、微课、社群学习、行动学习等各种赋能形式,让大家能够充分在利用自己的学习资源的情况下,为个人发展目标助力,同时也助推企业目标的实现。
从0起步到产能突破200万辆,从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发展到运营量产三大品牌30余款产品,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一汽-大众这31年的发展堪称传奇。传奇的背后,是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提能攻坚、创新创造,在一汽-大众重大战略实施乃至产业发展中,绘就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动人画卷。
这些人才并非凭空得来。事实上,一汽-大众自成立之初即开展TTA培训,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在起步期培养了大批量技术人才,为后续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提出“质量至上”这一企业生命线,通过提升员工质量意识不断夯实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为产销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以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冲压培训基地为例,一汽-大众的冲压件需要经历7道工序,以确保车身3年无锈蚀,12年无锈穿,标准极为严苛。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针对学员们的训练也更为严格,比如在模修领域,常人眼中已經修复得极为完美的材料,到了基地这里却“沦落”为A级报废水平,记者亲自用手触摸,基本感受不到瑕疵。种种细微之处,足以窥见一汽-大众对待质量严苛的要求以及对消费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由让人感叹这才是大企业应有的风范与担当。
迎战“新四化”,着眼新能源与数字化人才转型
当前,面对国家人才战略要求和“新四化”大趋势,以及用户变化、股比政策正式放开等形势,一汽-大众转型压力日益增加。因此,在“众志”之年,一汽-大众着眼于加速数智化、电动化转型和人才储备,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通过全员能力持续提升来支撑经营目标和战略转型。
数字化转型并非是简单的业务线上化,而是借助数字化的工具优化组织的业务模式和流程,重塑端到端的数字化业务。作为首个将传统业务人员批量赋能输送至车联网等新业务岗位的传统车企,一汽-大众率先和斑马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借助行业头部生态资源,成功赋能多名数字化转型人才和数据分析人才,夯实各领域人才储备,支撑全体系数字化转型。从意识转型到能力提升,从体系培养到针对业务场景的定制化赋能,随着各类数字培训活动陆续开班,一批批数字技术人才聚力提能,加速助推一汽-大众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在新能源领域,一汽-大众同样率先规划布局,以安全资质培训为基础,在夯实全员认知、迭代新技能、聚焦关键能力三个维度上精准赋能,有效支撑公司新能源领域实现破局。如结合新车型项目积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成功保障首款MEB车型的生产启动和顺利SOP,为后续MEB车型导入奠定基础。如今,一汽-大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新能源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并已累计培养1万余名新能源人才。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7月13日,一汽-大众在全国五大基地累计迎来600余名2022年大学生新员工。满身朝气活力的他们,将接受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系列培训课程。可以预见,当他们走上一汽-大众研发、数字化、新能源等重要关键业务领域岗位后,在为一汽-大众加速推进数智化、电动化转型变革,实现高效益转型增长,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的同时,也将对整个行业的稳步前行发挥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与华为持续成就最顶尖人才相似,31年来,一汽-大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视人才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并通过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努力,切实打赢了一场场人才赋能攻坚战。面向未来,围绕一汽-大众发展战略,相信人才赋能与发展中心更将奋力推动人才队伍能力蝶变,以打造“三百万量级人才赋能体系”为目标,助力一汽-大众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