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养成策略

2022-05-30杨金荷

南北桥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情辅导员素质

[ 作者简介 ]

杨金荷,女,湖南怀化人,邵阳学院学生工作部,辅导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而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除了思政课堂教学外,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共情素质,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促使学生进行道德内化。鉴于此,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共情缺失问题以及影响辅导员共情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辅导员共情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

高效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35

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完备为落脚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在对学生道德素养、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新的人才培养形势,高校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共情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思政教育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并且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思政教育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只有当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具备良好的共情素养,他们在思政教育中才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政教育手段,保证思政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必须要意识到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共情缺失问题

1.1 网络文化带来的大学生舆论失语

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广泛普及下,大学生有了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的平台,当代大学生的语言呈现出符号化和简短化的特征,比如“yyds”“躺平”“佛系”等,这些网络用语的流行都是一些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与此同时,网络话语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除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外,还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在实施思政教育时,依旧采取传统“说教式”的方式,难以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亲近。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借助网络用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心理压力带来的大学生隐性焦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不仅需要面临着学业压力,在即将毕业之际,还需要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内心会非常彷徨,极易陷入“隐性焦虑”,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一直未能得到宣泄,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心情,并帮助他们排泄负面情绪,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但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性知识灌输给学生,未能真正解决学生面临的困境,影响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影响高校辅导员共情素养的因素分析

2.1 内部因素

影响高校辅导员共情素质的内部因素主要为人格特质,其中以严谨性、外倾性和神经质等特质对职业共情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首先,就严谨性而言,其是工作行为、责任感和上进心的重要特征,辅导员对于工作的态度越严谨,他们的职业共情能力就会越强;其次,就外倾性而言,其主要包含精力、健谈、自信、合群等人际交往的人格特性,辅导员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倾性越强,他们的共情能力自然也会更强。最后,就神经质而言,其是一种对人际情绪情绪信息敏感的人格特性,对于辅导员的共情能力也会产生较大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兼具教育、管理和服务三种育人功能为一体,因此,他们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外部因素

影响高校辅导员共情素质的外部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工龄和职称四个方面。首先,就性别因素而言,女性的共情素质要普遍高于男性,这一点也体现在高校辅导员的身上,女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往往要高于男辅导员,这是因为女性的情感会更加的细腻,在于人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站到他人的角度着想。其次,就年龄和工龄因素而言,年龄大和工龄长的辅导员的共情能力要远高于年龄小和工龄短的辅导员。这是因为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在到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还会受到主观经验意识和心理准备的影响,而年龄和工龄越长在这一方面显然更具优势。最后,在职称因素方面,职称越高的高校辅导员要显著高于低职称的辅导员,这是因为职称与年龄和工龄存在着较大关联性,因而辅导员的职称会影响到共情能力的提升。另外,辅导员的职称还会受到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反映到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发展上。

3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培养的作用

3.1 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辅导关系的影响,当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一个相互信任、尊重和关爱的关系后,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相反,当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关系不好时,即便是辅导员采取了正确的辅导技巧,也难以取得预期的辅导效果。而在良好交往互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辅导员的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辅导员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理解和肯定时,学生会同样反馈出这些积极的情绪,进而建立起良好的辅导关系,保证后续的辅导工作能顺利开展。

3.2 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主客体之间的认知信息的相互传递和情感互动,简单来说就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学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思维敏锐,并且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青年学生,要想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辅导员就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影响学生心理的各种因素,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只有当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他们在对学生内心世界分析时,才会真正置身于学生的立场,找出影响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3.3 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内化

要想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要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需要和动机,并产生自律行为。大学生都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并且有着独立的行动能力,因此,在对他们的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简单来说,共情就是将心比心,站到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就可以借助自己的共情能力,营造出共情氛围,唤醒学生在经历类似的情感体验时以共情为基础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共情而产生前后认知冲突,并将道德要求进一步内化。

4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培养策略

4.1 强化辅导员感受情感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良好的辅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应以学生的内心为参照,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体验学生的内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内心距离。首先,辅导员要予以学生足够的关爱。情感是认知的内驱力,也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有力沟通方式,只有当辅导员真心实意的去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最真实的情感需求,并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沟通,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情商。当辅导员有着较高的情商时,他们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就会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并采取合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引导,实现有效沟通。而辅导员的情商是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的学习获得提升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多阅读管理、心理、社会学、沟通学等学科的书籍,同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情商,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学生,并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学生共情。最后,辅导员应通过感受训练,不断提升情感敏感度。简单来说,就是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开展一些关于情感体验和认知方面的训练,提升对学生情绪反应的敏感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记忆一些情感词汇,或者进行情景体验等训练,提升自身的情感感知能力,这样才能灵活地捕捉到学生的情感变化。

4.2 强化辅导员表达共情能力的培养

在思政教育中,辅导员的语言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共情,就会让学生有“话中有话”的感觉,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辅导员也应学会运用共情技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和理解。首先,辅导员应学会语言共情表达。简单来说,就是辅导员在接受学生表达的信息后,能够做出准确的回应,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理解,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些实用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技巧,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语言共情表达。其次,辅导员需要学会情感认同表达。简单来说,就是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并将利用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重塑,帮助学生及时走出情感体验的误区。而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予以学生充足的耐心和宽容,接纳学生的任何情感,消除学生的情感顾虑,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然后辅导员再动之以情,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辅导员需要学会共情临界表达。当学生在与辅导员沟通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从辅导员的身上寻找关爱和肯定的情感,如果辅导员及时反馈了这些情感,学生会感觉到满足,但如果从辅导员身上未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学生则会感觉到失望,并失去了继续交流的兴趣,共情氛围自然难以形成。因此,辅导员必须要把握共情的临界表达,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激发学生主动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

4.3 强化辅导员共情引导能力的培养

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决定了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具备引领学生政治方向、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学生精神动力等功能。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共情引导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学生与辅导员的价值认同。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掌握接受、重复、赞同、说服和指示等引导技术。在产生共情的第一阶段,辅导员可以运用沉默、接受等引导技术,在产生共情的第二阶段,辅导员则可以运用说服、指示等引导技术,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真实困境,判断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便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共情引导下,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理解,促使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走出困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行,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思政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共情素质,能够站到学生的角度,解决学生当前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輔导员必须堤升自身共情素质,并通过对影响自身共情素质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共情技巧,将自身的共情素质内化为自身能力,发挥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展玉霞. 探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J]. 品位·经典,2022(1):139-141.

[2]叶禎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养成策略[J]. 公关世界,2021(22):117-118.

[3]刘卫华,周琪.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特性研究[J]. 高校辅导员,2021(2):62-66.

[4]惠凤先. 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J]. 山西青年,2020(10):44,46.

[5]宗琪.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使命与担当[J]. 科教导刊(下旬),2020(12):172-173.

[6]钟敏利. 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与工作效能的相关性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7]李琼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辅导能力结构探索[D]. 成都:西华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共情辅导员素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