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题大“做”,把好阅读教学关

2022-05-30胡媛媛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阅读教学

胡媛媛

【摘 要】课后习题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既涉及了课文内容,也包含着课外延伸。本文以《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为例,对课后习题的使用进行探究。将小题大“做”,才能最大化课后习题的使用价值、导向价值,真正把好阅读教学关。

【关键词】课后习题 语文要素 阅读教学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当成为教学课文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者意识”向“编者意识”转换,紧扣课后习题设问,把好阅读教学关,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让课堂教学更加深入,让课外拓展更加开阔,从而一步步落实阅读教学,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为例,浅谈课后习题的使用。

一、借课后小题,把好“朗读”关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习题第一题则为“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这一习题明确指出了,学生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等策略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指出了课文的关键点“美妙”。借助习题,教师可以更明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动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学生能把课文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读背出来,就证明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种有感情的诵读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由此可见,课后习题一上来,就明确了本文的阅读策略——朗读。于是,笔者在课堂上采用了指读、齐读、男女配合读、同桌配合读、师生共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做到熟读成诵。如教学“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樣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仿佛听到了哪些歌曲?(每个学生说完都让他自己读一读)

生:我好像听到了风吹过柳叶的沙沙声,就像是一个女孩子在唱歌。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首流行歌,很欢乐。

生:我听到了秋天风吹过很多树叶的哗哗声,像交响乐。

……

师:风这位音乐家可真了不起,用不同的乐谱奏出了不同的乐曲。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所以朗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正如语言学家徐世荣所说“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多样的朗读正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独特理解的体现,切实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二、借课后小题,把好“内容”关

《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结构严谨,第1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2~4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分别介绍风、水、动物声音的美妙。于是,笔者借助课后习题第二题(见图1)的思维导图,在预习单(见图2)中稍做改动,让学生采用填空的形式完成导图,既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又稍稍提高了难度,帮助学生感受总分的段落形式。学生在预习时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反馈。反馈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找到答案,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思维导图理解并不透彻。这时笔者利用课后习题中导图上已有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所填的答案是每小节的第一句话,也就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中心句。再根据整张导图去发现,除了每一小节是总分段式,文章的第2~4自然段也是围绕第1自然段进行描写的,这就是总分结构。

利用这样的课后习题,可以更高效地引导学生找到课文的关键句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的大致结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对后期进行读写训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在教学时,还充分利用这个课后习题进行了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导图,可以是课文中完整的句子,也可以像老师的板书(见图3)一样用关键词来绘制,同时也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导图(见图4),其目的都是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简单化、清晰化。同时,笔者也告诉学生,简单的思维导图完成后,后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再添加更多的内容(见图5),以帮助自己背诵、积累等。

合理利用书后有关课文结构的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输入知识,既教会了学生运用各种策略(思维导图、表格等)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借课后小题,把好“生活”关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这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相契合。但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学阅读”和“学表达”上,学生要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有些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地引导。文中优美的语句太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太多,教师想要面面俱到是很难做到的。于是,课后习题第三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策略——联系生活。本题摘取了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并要求能够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六组词语分别体现了风声和雨声的不同特点,理解了它们,自然就能更好地感知风声雨声的美妙。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抓住三组词语处理的:

师:说说看,你在哪里听过这样“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每个学生说完都让他自己读一读)

生1:我的小伙伴在和我轻轻地说着悄悄话。

生2:自习课上,老师轻声细语地和我讲题,让我觉得很温柔。

生3:小时候,妈妈哄我们睡觉的声音就是轻轻柔柔的细语。

师:是啊,这么温柔的声音,就像妈妈在和我们小声说话一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微风的这句话。

……

师:我们在学校听到过“雄伟的乐曲”吗?(每个学生说完都让他自己读一读)

生1:我觉得升旗仪式上播放的国歌是雄伟的乐曲,因为听起来让人很振奋!

生2:雄伟的乐曲是每天早操的进场音乐,大家踏着整齐的步伐很有气势!

师:是啊,这就是充满力量的声音,这就是激荡人心的乐曲!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这段话。

抓住课后习题中关键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感知微风的温柔和狂风的威力,学生有感而发,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本单元的单元要素中明确提出“积累喜欢的语言”,在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并进行归类(拟声词和描写声音的词语),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四、借课后小题,把好“语用”关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们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学生在学完《大自然的声音》后,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在阅读中运用多种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意境的美。这时笔者利用“阅读链接”中的叶圣陶的《瀑布》,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阅读迁移。同时也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其他作家笔下对美好大自然的描写,既感受自然之美,也尝试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

“读”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写”,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在学完微风和狂风的声音后,引导学生关注写作形式上的共同点,感受对比的写法,同时抓住课堂契机,引出分号的使用,让学生再去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风也可以这样对比着写一写呢?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很快就提出了春风和北风。有学生这样写道:“当春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小姑娘在和大家问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北风呼啸,整座森林都吓得瑟瑟发抖,那声音如同虎啸狮吼,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愤怒。”这样的课堂练笔目的是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为“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做铺垫。

但同样不能忽略课后作业的巩固,笔者在课后也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如鸟儿发出的声音或是厨房里发出的声音。由于课堂上已经做过一次仿写,笔者就决定将“厨房是个音乐厅……”作为本次小练笔的题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积累的拟声词或描写声音的词语,尝试使用课堂上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图6为某个学生的课后“小练笔”)。从课内到课外,通过练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小练笔”和“阅读链接”,合理利用这两个板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读写结合,在自然而然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课后习题作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应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助力。教师不应忽视其指导作用,而要充分挖掘其价值,把小题大“做”,根据任教班级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地使用好课后习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课后习题的使用价值、导向价值,真正把好阅读教学关。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语文要素阅读教学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