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促进深度学习
2022-05-30苏为民
苏为民
摘 要: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进行学科化改造,对探索道德与法治课深度学习实现的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的有效途径,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供思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课堂教学;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0/23-0068-03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生活气息,学生学得被动,缺少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亲身体验,学习基本处于知识识记的层面,亟需在实践层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性改造,依据新教材内容特点及价值追求,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等待学生去解决的问题,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任务驱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学习而达成教学目标。“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答案是:问题解决式学习。”用深度学习的理念及要求审视、完善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并具体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成学科化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的有效途径,其基本价值追求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一、巧设疑境,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创设疑难、疑惑式教学情境,营造解疑的课堂氛围。巧设疑境就是于平淡之中出新奇,平静之中起波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探究之境。
疑境的创设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所理解,使学生感兴趣。其思路和方式可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或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点设疑,指向教学内容与自身生活关联的认知;或在社会热点事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处设疑,指向对事件的认识;或着眼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设疑,指向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激发、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二、善设问题,确定学习目标
在巧设疑境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等待学生去解决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精心设计,包含教学目标、学习要求、教学重难点等,是引领学生学习方向、学习路径、学习过程的路标,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疑惑思考,带着任务探究,促使学习向深、透、精方向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发问与待问,师生互动、对话与讨论的过程。”问题具有激趣、引思、促学之效。一个个问题,就是一个个学习任务,搭建起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桥梁,是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学习的阶梯。
“提问在极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的成败”。设置的问题不是将教材知识问题化,更不是用来演练的习题。问题设计既要基于教材文本,又要高于、活于教材文本;既要体现教材文本的内涵,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又要体现教学目标,分解教学目标;既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又要触及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反思;问题排列顺序要符合学生对内容学习的认知顺序,前后承接、由浅入深,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既要有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又要有具备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使之成为一部分“跳得高”的学生摘到的桃子。
三、探究自解,促进学习内化
设置问题后,学生凭借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尽最大努力独立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改变了先由教师理解教材、再向学生讲授教材的方式,充分发掘了教材的可读性、宜学性。这一过程是學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将外在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内化为自己个体知识、认知、价值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收获,是借助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源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意志力。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不但要扼要介绍教材内容,提示文本的主旨,也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提炼信息的方法、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纪录学习成果的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等,这些方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同伴合作,拓宽学习资源
学生深度独立完成问题解答后,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每个成员既要出示自己的答案,分享学习成果,又要明示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商议,相互启发,互助互学,完善自己的答案,最后形成小组最佳答案。这一环节拓宽了学习资源,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习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学习程度高的学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程度低的学生,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学习程度低的学生,既有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也有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缩小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就其教学组织形式而言,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运行离不开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因此,建立健全学习小组是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学习小组要有统一的可遵循的活动规则,有分工、职责明确的组织结构,每个成员应具有互助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小组学习的进展、效果,及时给予指导,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
五、反向质疑,提升学习品质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是学生质疑环节。学生提出在探究自解和同伴合作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或产生的新疑惑,教师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惑进行初步判断后,进行分类归纳,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比较简单或个别性的问题,交由其他学生予以解答,对比较复杂且价值大的问题则采用教师与提问者对话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会发问、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是深入思考,创造思维的过程。“反向质疑”,给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质疑环节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逐步学会审慎地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对学生的质疑和解答,既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又要有及时收网的果断,防止教学拖沓。
六、展示提升,扩展学习成果
最后一个环节,各学习小组公开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先将解答问题的任务分解,然后随机、均衡地分配到各小组。各小组代表依次解答问题,教师则视学生解答情况,对答案进行订正、补充、完善,并对学生问题解答质量及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进行及时评价,便于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在统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巩固、扩大学习成果。
“展示提升”是教师引领教学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洞悉学生学习状况,梳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贯通所设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所学内容的价值,升华教育主题。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的思考、理解、认识与学生的思考、理解、认识对接,将自己的情感、感悟、收获与学生的情感、感悟、收获联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促使教学目标全面实现。
“好的教育不是将知识和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喻,是导,是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问,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从操作范式和目标追求上改变了单纯灌输式、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巧设疑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启动作用;“善设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指明学习方向和具体路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探究自解”及“同伴合作”,为学生学习创设足量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而自主地学习,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反向质疑”,师生共同解疑、释惑,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平等伙伴;“展示提升”,师生一起分享学习收获,促进学习向深度发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動的听讲者、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独立思考者、主动发现者、亲身体验者、积极合作者,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实现道德成长。从学生学习状态看,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由学生的读、思、议、讲占据,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从学习过程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课堂交往及信息传递方式看,不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项立体传递,各个环节都围绕并服务学生的学习,师生真正成了学习共同体。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创新性运用,从教学基本程序、组织方式、目标追求等方面,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指导性和操作性兼备、规范性与灵活性统一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松林,贺 慧,张 燕.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57~58.
[2]赵德成.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推动探究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7):42.
[3]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5.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