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建构与教学研究

2022-05-30张先永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先永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普及,如何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和应用成为高校教学面临的新课题。高校音乐专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专业,其课程思政的建构需要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思政元素库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教学成果和经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的概念出现于2014年,源于上海高校的相关探索,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通过开发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聚合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有助于高校全面、系统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音乐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有着鲜明的专业特色,建构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做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高度统一。

一、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目前有多位学者就其中的单项课程进行了研究。黄茜等以视唱练耳课程为研究对象,认为音乐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能够通过音乐艺术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戴静结合声乐教学实践,从时代、主题、地域、风格、民族等角度对声乐作品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思政育人目标。郝文捷以欧洲音乐史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认知转变、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杨瑞、孟然以民族声乐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如何推进课程思政提出了见解。

以上研究,对高校音乐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范围不够全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普遍在15门以上,但笔者查阅文献可见的只有对声乐、西方音乐史、视唱练耳、音乐欣赏4门课程的研究,其余多门课程均未见有相关研究。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高校音乐专业每门课程都各有特点,课程思政实施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以偏概全。现有研究虽然多数都突出课程特色,但各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研究缺乏系统性。三是研究深度不够。现有研究大多是教师对专业内某门课程的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总结,内容浮于表面,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内容等关键问题并没有深入涉及。

二、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建构

音乐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性质较为特殊,开设的课程繁多且教学方式多样。为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建构课程思政,笔者对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思政元素库。

(一)对专业课程进行分类

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繁多,每门课程都各有特点,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叠和交叉,需对课程进行科学分类。依据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特点,笔者将这些课程分为技能课程、集体唱奏课程、理论课程和创作课程4大类。技能课程包括声乐、民乐和西洋乐等,这类课程通常为学生的专业主科,学习时长一般为4年,例如声乐演唱、竹笛演奏、钢琴演奏等。以竹笛教学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技能的过程中,可以选用与学习进度一致、具有代表性、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作品,如笛子曲《牧民新歌》《帕米尔的春天》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接受精神洗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通过考试和舞台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集体唱奏课程是多人参与、集体协作的课程,包括合唱、合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选用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此类集体唱奏课程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理论课程包括乐理、和声、曲式、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对于此类课程,教师可以重点挖掘教材中相关的史学知识,以真实的历史故事教育、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通过讲解战国编钟的出土过程、工艺特征、文化价值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水平和高超的艺术审美。创作课程主要是指歌曲写作和音乐院校作曲系的作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音乐作品描绘、讴歌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和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

(二)建立思政元素库

为更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笔者在对4大类课程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思政元素库。思政元素库的建立,并不是打乱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而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补充,主要从课程类型、作品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代表性等方面考虑。

从课程类型来看,技能课程思政元素库主要是收集爱党爱国、歌颂美好生活、讴歌社会主义的优秀作品。在考虑作品时代性、代表性和难易程度的基础上,将这些含有思政内容的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分级,对原有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替换。以声乐课程为例,爱国歌曲有《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抗战歌曲有《长城谣》《松花江上》等,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曲有《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等,将这些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可以按难易程度编入相应的年级。集体唱奏课程思政元素库的建立,充分考虑作品难易程度,将经典合唱作品《黄水谣》《在太行山上》等作为教学的必修内容,并将近年来新创作的《在灿烂阳光下》等作品列入其中。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库的建立,主要在吸收新世纪以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理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内容。例如中国近代音乐史课程中对《黄河大合唱》的讲解,对《长征组歌》的赏析等,都可以收集入库。同时,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融入相关民族知识,例如在和声课程中让学生了解五声性民族和声的成果,在曲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传统八板体的特点等。建立创作课程思政元素庫时,可以发动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相应素材,甄选代表性作品列入素材库。教师在歌曲写作课程中,选用积极向上的歌词让学生谱曲,或者让学生独立创作表现新时代新气象的独奏曲或合奏曲,这些作品完成后也都可以选出优秀代表列入思政元素库。

三、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科学分类并建立思政元素库后,需要加以运用,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对教学中的得失和经验,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以便调整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技能课程和集体唱奏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蕴含思政元素的作品,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内教学、课后总结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以声乐学习为例,课前预习是指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歌曲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等,对歌曲进行试唱和背诵歌词。课内教学是指教师进行歌曲的教唱,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对学生的发声技巧、演唱处理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对作品进行演唱。课后总结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优点进行巩固、对其缺点进行改正的过程。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结合相关图文、视听资料,采用讨论和讲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中国近代音乐史为例,在讲述士地革命时期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并收集本地的红色歌曲。教师在授课时对红色歌曲的创作过程、历史意义等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演唱其中的部分歌曲。这种沉浸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新中国建设者们筚路蓝缕、不畏艰险的伟大开拓精神。创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革命纪念地等进行采风,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进而激发创作灵感,并通过音乐作品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在学习和创作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总结。专业课程尤其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的思政建设要因“课”制宜,与时俱进,与专业教学相互协同、深度融合,以不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2]黄茜,刘旭光.音乐艺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

[3]郝文捷.“课程思政”背景下欧洲音乐史课程的教改探索[J].四川戏剧,2020(11).

[4]杨瑞,孟然.“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3).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探索
基于MOOC的高校音乐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