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科技创新素养 以科技特色兴校
2022-05-30马永新
马永新
摘 要:随着哈尔滨新区教育局实施“一中心、一体化、双引擎”创新驱动工程,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哈尔滨市松花江小学一所不足300人的农村薄弱小学加入了首批新区科学教育集群,学校基于现状将科技教育作为实现学校转型的支点,以此实现更新教师观念、变革育人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学校确定了“师资保障、科研导航、课程引领、活动深化”的科技教育发展路径,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技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实现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薄弱学校;科技创新;特色发展
哈尔滨市松花江小学地处松花江村,学生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所硬件设施相对薄弱的学校。学校始终秉承“培养习惯、润育潜质、唤醒价值、点燃梦想”的办学理念,发扬“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终身学习”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创新、合作”的学风,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学校着力探索科技教育发展路径,大力开发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创新丰富科技教育活动,以实现更新教师观念、变革育人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师资保障——抓骨干、促全员
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的科技教师团队,学校构建了教师发展的“四个平台”、优化教师素质的“三个结构”、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六种能力”。
1.构建教师发展的“四个平台”
“闪亮的我”展示平台:学校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各项专业技能比赛,持续开展“‘浪花杯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活动,通过组织现场课观摩、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各学科说课竞赛以及评选典型教学案例、优秀教育叙事、教育科研论文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打通互动交流的通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与时俱进”网络平台: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提高资源使用效度,学科带头人创设“名师工作室”。“以研促教”科研平台: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培训制度,建立校本研修共同体,开展“学习型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多种研修活动和理论学习,提高广大教师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总结与授后反思能力,真正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素养。“博采众长”互动平台:聘请专家跟进指导,积极组织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考察、学习,坚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沙龙和主题研修。
2.优化教师素质的“三个结构”
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素养,学术、教育视野等。能力结构:学校通过个人自学、集群成员学校网络研修、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借助新区信息化2.0项目平台,设立了13个研修目标,规定了20余种必会软件、50余种选学软件、100余种提升软件,安排教师结合自己研修的方向,学习相关技术,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品格结构:促进教师具备热爱教育事业、团结协作的良好职业心态和积极稳定的教育情绪以及个人品格,丰实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六种能力”
围绕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能力这六种能力,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任务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对全校教师开展培训,基本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六种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科研导航——抓问题、攻难点
在集群大课题背景下,学校确立了若干个小课题,来破解科技教育中的瓶颈问题。学校通过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解决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问题;通过“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深入探究并构建以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导的学习平台。2020年,学校成功申报市重点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PBL式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通过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学科融合的深度学习,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和变革。
课题组围绕“一个聚焦,一个杠杆,三个平台,两个特色”开展课题教学研究。一个聚焦:聚焦课堂教学,形成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一个杠杆:以听、评课为杠杆,在实践中进行对课堂教学由整体框架构建到细节把控处理的理性思考,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外化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三个平台:教研组平台,认真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机制,促进教学常规的养成,促进教学全过程的规范运作。课题组平台,在课题平台上推进新课堂改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探索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法研究,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之间的互相促进,逐步形成生态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平台,探索网络环境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教研环境。两个特色:打造“趣、实、融、活”四字快乐课堂,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PBL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三、课程引领——抓典型、促普及
学校从四个层面构建了指向科技素养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围绕着“培育儒雅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开发了四类校本课程。班本课程采取“1+X”模式,每个班级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发一项科技类班本课程和一项自选课程,传承学校科技特色。学生社团课程有三分之一的科技类社团,如3D打印、四轴飞行社团等。校外研学课程开发参观感悟类、实践体验类等科技类研学课程。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丰富的课程,最大限度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
1.树立典型班级,开设班本课程
为了提升课程落实效果,学校以“快乐”为生长点,以“科创”为文化指向,在几个班级中率先进行了科技类班本课程的尝试。由最开始的三五个典型班,拓展到七八个典型班。目前,学校在一至五年级均增设了班本课程:一年一班的九连环、二年一班的魔尺、三年一班的华容道、四年一班的飞叠杯、五年一班的汉诺塔等。实现了班班有课程,班班有特色,“一班一品”的良好样态。
2.立足典型学科,做到“三个融合”
学校从课程构建的育人视角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融合”,即学科内的融合、学科间的融合、课内外的融合,打造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在科学学科中,教师围绕风力、磁力、杠杆等知识点开展研究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电脑绘图、机器人编程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教师在节电节能,未来服装设计等教学中普及科技教育;美术教师则鼓励学生创编科技小报、绘画等活动。
3.发展典型项目,成立科技类社团
学校开设了各科技社团,学生自愿参与。计算机类:电脑绘图社团、四轴飞行器社团;创新发明类:3D打印、纸飞机、纸桥承重、木梁承重、无动力小车社团等;思维能力训练类:魔方、华容道小组等。这些社团在辅导员教师的带领下,每周按计划进行活动(见图1)。
学校每年组织校园科技创新大赛,小小的纸飞机最長的滞空时间能达到16秒;8张A4纸折成的纸桥竟能承重14.6公斤;直径5毫米,重量不超过20克的木梁竟能承重64公斤;三阶魔方六面还原的速度最快达58秒;小小魔尺在学生手中千变万化;8环汉诺塔平移最少走255步……活动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每年学校带领全校学生参观科技馆,听科技讲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知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和献身科学的意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科技教育特色办学的几年来,学生制作的“环保机器人”和“智能垃圾桶”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承重纸桥”和“风力小车”均在哈尔滨市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上取得了第一名;“智能环保机器人”获哈尔滨市智能科技大赛第二名;学校连续五年在松北区“三钱杯”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小学组冠军。2019年11月,学校两名学生到上海参加无人机大赛均获二等奖。由于科技活动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哈尔滨市三星级科普示范校、哈尔滨市青少年双创空间、黑龙江省科学调查体验示范校、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推广示范学校……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在新区教育“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的教育创新和高速发展形势下,学校将继续乘集群特色办学之帆,驶向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