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作业观
2022-05-30戴小彬
摘 要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作业观:课程思政观,充分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观,致力于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融合观,促进语文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差异化学生观,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都有所进步;精准设计观,切实减少无效负效作业;赋能发展观,引导学生发挥个人才智,实现自我驱动、自我升华。
关 键 词 “双减” 初中语文 增效赋能 作业观
戴小彬.“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作业观[J].教学与管理,2022(25):39-42.
针对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作业负担繁重、作业功能异化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作业布置要“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1]。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引领,必须减负增效赋能。
一、课程思政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任何课程都蕴含一定的价值,语文也不例外。从“家国情怀”到“正己修身”,从“道德情操”到“审美情趣”,从“公民意识”到“自我价值”,语文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立德树人的天然优势。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2]。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建构单元,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方向性十分明确。为此,语文教学要有思政观念,作业要渗透思政意识。
面临灾难时,担心自己安危是一种本能。担心别人,却是一种选择。在学习杜甫诗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关注《人民日报》公众号,浏览上面视频,感受“诗圣”杜甫忧国忧民、心怀苍生的悲悯情怀。
教完《大雁归来》一文,布置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沙乡年鉴》,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尊重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认识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人类要克服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一些弊病。
教学《诫子书》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请父亲给自己写一封信的作业,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时空背景下父亲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
统编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篇目。选文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要理解文言文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育人价值。当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难以做到准确理解。《愚公移山》是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不少学生认为愚公精神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组织了一场课堂小辩论活动,学生分正反两方,正方持“现代社会需要愚公精神”观点;反方持“现代社会不需要愚公精神”观点。作业任务是学生选择一个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會生活,撰写辩论词,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该作业,学生投入极大热情,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排除万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意识一定要有语文的方式。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学生终身发展的责任担当;语文教师更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自身思想端正,正直正派正能量,知行统一,才能引领学生品学兼优;语文教师还要做一个有智慧有方法的人,布置语文作业方法要讲究,形式要不断创新,既要关注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要以润物无声的方法渗透思政意识。
二、学科素养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业应指向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作业要能调动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学生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统编教材中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美文,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与审美能力,笔者布置的作业是反复朗读课文,明确提出朗读在音量、音准、情感、仪态等方面的要求,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词句,反复吟咏,不断揣摩,体会表达效果。
学完《孟子三章》,为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练历史小短剧。课上先播放创新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为学生提供改编思路与方法指导;而后让学生分组,任选其中一则为内容,自主分配角色,组织撰写台词,准备道具、服装,利用课后时间排练;最后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展示。这项作业不仅形式新颖有趣,富于挑战性,而且内容指向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的表演与展示是建立在“文本重构”基础上的,而“文本重构”的过程正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经由字词的理解进阶为文本的理解,最终达成文本的内化。
三、跨学科融合观
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推进,跨学科学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教育教学之中,学科综合、注重素养提升成为作业改革的又一方向。跨学科作业或各类综合实践作业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等适应未来需要的综合素养。一些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类作业侧重于“研究与分析”,如山西省新绛中学的“学习报告”,教师扣紧相关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预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互联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最终形成关于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完成“学习报告”的过程,其实是完成一篇研究性论文的过程。
语文本是基础学科,除学科内部自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之外,语文与生活是水乳交融的,与其他学科是亲密无间的,与信息技术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语文作业布置要有融合观念。
1.学科内部前后衔接
统编教材打破原来按照同一文体组合单元的模式,而是以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聚合在一起,形成1+X的单元模式,单元内部有明显的整合性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着眼于单元全部学习内容,从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统编教材中《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都是议论文,教师应根据两个单元文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整体规划和合理安排,形成梯度。布置作业时,把前一单元看作是议论文学习的初级版,作业应围绕议论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来设计,侧重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后一单元作业要求应有所提高,如对于观点和材料不仅要能区分开来,还要能作出分析,理解二者的联系。
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人文主题组成一组群文,都有明确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务必紧扣单元群文主题与学习任务,既考虑单元内部的相互联系,又关注不同单元的前后衔接,拓展延伸。
2.不同学科左右关联
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充分借助语文学科综合性特征,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融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作业,高度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往往乐此不疲。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意境,笔者让学生根据这句话内容创作一幅画,在美术创作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及意境的体会。教学古诗词时,笔者给出李清照三首风格和内容不同的词:《声声慢》《渔家傲》《如梦令》,让学生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感悟三首作品不同的内容和情感。此类作业结合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音乐等学科,营造出浓郁的艺术视听情境,不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3.教学实践知行合一
(1)专题实践型作业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不但符合他们喜欢尝试的天性,而且拉近他们与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活学活用之中内化所学的知识。
泉州有闻名遐迩的石拱桥——“洛阳桥”和“安平桥”。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初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特征之后,“因地取材”布置了“探究洛阳桥”的专题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实地探访洛阳桥,撰写一篇有关洛阳桥的文章。内容上可以从洛阳桥的历史、构造、作用、文化内涵等等入手,抓住洛阳桥主要特征,写成一篇说明文;也可以以“我”的游踪为线索,以品美食、看日落、捉鱼摸虾等活动形式写成一篇游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洛阳桥“亲密接触”,更好地了解石拱桥的特征,学习说明文这一文体,体会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与此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探訪洛阳桥”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作品,配以个人创作的美术作品。这种可感可见的作业成果展示形式让学生备感亲切而且兴趣盎然,完成作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实现了书本与实践的“知行合一”。
(2)项目化学习活动
近几年,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在很多学校都有一些积极探索,把作业与项目化学习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了作业的综合度,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探究。
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古迹遍布,具有丰富的“世遗”文化资源。各处古迹都有文字介绍,但多为文言文,很多游客不懂其义。鉴于此,笔者设置这样一项作业,即围绕“我是泉州‘世遗文化推介官”主题介绍泉州古迹。每个学生就是一名“世遗”文化推介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探访古迹,寻找古迹上的文字,拍摄下来;而后利用网络资源,弄清其中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旅游文化卡;最后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古迹,充当“世遗”文化推介官,向游客介绍古城文化。这项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可谓一举三得。
4.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语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教学过程更具情境化,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学习完统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不同类型的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后,笔者布置的作业任务是,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散文知识,比如散文的发展、特征、分类、阅读策略等,整理编辑“关于散文”的小册子。此项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实现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差异化学生观
学生学力有高低,水平有差异,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应分层次实施差异化作业。为确保作业有意义且达到预期目标,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有差异的、分层级要求的作业,从而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学习的持续进步和提高。对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作业应以复习巩固为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宜加大认知拓展和问题挑战的难度。
学完《小石潭记》后,笔者布置了三层作业:基础学生的作业是梳理与归纳文言字词;中等学生的作业是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进行课文翻译;优秀学生的作业是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自己是柳宗元,写一篇《游小石潭》游记。
文言文作业的布置,对于“学困生”作业不能太难,应以诵读背会课文为主;对于中等生,作业应升级为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够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对于优秀生,则可以给他们一些技巧性、探索性较强的作业,如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或联系同类课文作比较阅读,还可以联系时事热点,拓展语文外延等。
五、精准设计观
在“双减”政策下,作业布置应从随意走向精准,减少一些无效、负效的作业。教师要结合学情和考情,以“私人订制”方式,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设计作业,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
鲁迅《故乡》一文,文本较长,涉及的内容也较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考虑专题学习,定点突破。笔者把它和《我的叔叔于勒》关联起来,要求学生从人物刻画的方法及对比手法的运用两个方面作比较进行深度阅读,教会学生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精准作业是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例如,学完文言文单元之后,组织一场文言文知识检测,目的是了解学习情况,检测卷设计要有不同难度的题型。检测完毕,教师要认真分析學生的失分点,如果是文言字词不过关,则要增加文言字词的复习与巩固,如果是分析简答题失分率高,校本作业要向这类题型倾斜,甚至可以更加精准,要求学生选做适合的题型。
六、赋能发展观
作业设计历来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不妨尝试请学生进行作业设计。首先,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科内的题目,也可以是对生活现象的困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然后,教师将这些“好问题”作为作业发布出去,请认领的学生或独自完成,或组成研究小组。接着,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安排、任务分工、方案设计、过程监督等,教师在学生遇到疑问时给予支持与帮助。最后,学生在班级或者学校范围内以海报、演讲等多种形式展示作业,评委也从学生中评选产生,并根据作业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在作业批改方面,传统做法是教师批改。其实,作业除了教师批改,学生也可以协作批改。由学生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可起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功效。例如,古诗文默写检测,课后可由同桌学生互相批改,为对方纠错。如果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让学生全程参与,既锻炼学生设计问题的逻辑严密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教学过程中,赋能既包含教师赋能于学生,又有学生的自我赋能,即学生自主发挥个人的才智与潜能,自我驱动,自我激励,自我升华。
1.背诵任务
课文中的古诗文基本要求背诵,学生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枯燥无味,且费时耗力。教师应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预习时,作业是学生朗读课文并录音;新课教授完毕,布置学生听自己的朗读录音,写下古诗文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取填空默写,检测背诵效果;或是引导学生用画笔画出诗词中的场景,以辅助背诵。
课前十分钟检测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方式,但务必要讲究方法。如设计背诵接龙比赛,班级分成若干组,多人一组,组内自行安排顺序,一人一句,接龙背诵,背完即可。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按小组进行训练,下次课进行背诵接龙比赛,背诵用时最少的一组即冠军。
另外,针对整个学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古诗词背诵小书架”。学期初,要求每位学生明确提出整学期所要背诵的篇目;学期末,学生将所背诵过的古诗词填写在小书架上,形成自己的背诵小清单。
2.理解赏析性任务
诗词鉴赏是诗词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学生听并做笔记。作业布置往往是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学生将课上教师讲的内容再写一遍,这样的作业重复低效。古诗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典文学形式,作业布置应调动视听说各种感官,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例如,教师提供古诗词改编的音乐绘画作品,作业是学生在赏析中学唱,并在在课堂上组织班级合唱。对于画面感的古诗文,教师可布置学生绘制书签或明信片,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拓展延伸任务
课堂上学习的古诗词毕竟有限,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远远不够,教师可额外布置学习任务,或选择某一主题,如四季之景、古诗词里的颜色等,引导学生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形成专门的古诗词集册。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阅读某一诗人的其他作品,结合生平经历,以《走近xxx》为题,写一篇习作,抒写自己的阅读体悟。通过这样的作业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古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0):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