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旧课标比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发展性分析

2022-05-30冉利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英语课程核心

摘      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了英语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将英语课程目标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新课程目标是对2011年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结构的传承、发展与超越,体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推动英语课程从学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梳理课程目标的发展性变化,可为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冉利敏.基于新旧课标比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发展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2(25):64-67.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新时期的英语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路。新课标是对11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与总结,致力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与修改。新课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确定了新的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

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目标设置依据、分级标准、目标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实质性的改变,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重大创新。深入分析课程目标的新变化,解读课程目标的发展性特点,有助于英语教师从思想层面上更准确地把握国家课程要求,更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性表现

通过对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两版课标中对课程目标的界定与描述,可以发现新课标中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分级标准和目标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1.确定依据: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2011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设定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这个目标围绕“三维目标”设置,包含了“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1]的具体内涵。

新课标中的英语课程总目标则是围绕核心素养确定的,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即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习需要发展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逐步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在内容上,三维目标可以凝练为能力和品格,与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在后面的课程目标结构的具体解读中有清晰的体现。核心素养在内涵上进一步丰富了三维目标,并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变。因此,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从提升能力转向了发展素养,对知识的要求也从掌握与运用转向了内化与感悟。

2011年课程目标的核心落脚在培养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对思维发展与人文素养的养成没有作硬性的规定,更多作为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后的延伸。这十多年间中小学英语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多是围绕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展开,而综合人文素养等其他部分则在实际教学中被弱化。在三维目标统领下所出现的英语课程问题,将在2022年版新课标的引导下逐步出现转机。

2.分级标准:从分级目标到学段目标

2011年版的课标按照英语水平设置为五个级别,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级目标。其中二级和五级分别为义务教育六年级和九年级结束时所须达到的要求,一级、三级、四级为过渡级别。这样的分级目标虽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但未能明确每一级的起始年级和学习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很难明确短期的课程进度与教学目标,极易忽略过渡级别的要求,导致课业负担堆积在衔接中小学的六年级与衔接初高中的九年级。

新课标将原来的五级缩短为三级,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学段,将原来的“分级目标”修订为“学段目标”。一级建议为3至4年级学段应达到的目标,二级为5至6年级的学段目标,三级为7至9年级的学段目标,各学段之间保持很强的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此外,新课标从“综合特征”和“分项特征”两方面描述了核心素养,不但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而且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各学段需要达成的英语课程成就标准。

目标级别减少意味着每一级的目标坡度增加,与之匹配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总量也增加,教师在每一个学段内的可操作性随之增强。从整体来看,新的学段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课标理念与要求,灵活整合英语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效果。

3.目标结构: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11年版的英语课程目标结构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行为表现组成。新课标中的英语课程目标则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包含了各自呈循序渐进样态的三种表现(如图1、图2所示)。

通过对比两版课程目标结构,可以发现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目标在前者基础上實现了继承与超越。两者的构成要素在内容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一致性,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五个要素都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得以体现。但这五个要素均经过了整合或重组,凝练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并新增了思维品质要素。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所养成的素养不仅具有类别特征,其养成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因此具体的素养表现和描述用语也按照不同类别分开,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了修改。

(1)语言能力

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是将原来的语音、语调、词汇、功能、话题等语言知识与听、说、看、读、写等语言技能整合起来,并划分为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三种表现,体现了英语语言学习“输入—建构—输出”的规律。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化容易导致英语育人效果的异化,碎片化与片段化的语言学习让学生丧失语言学习的兴趣,缺乏语言感知力与理解力,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可以发现语言技能的落地培养基本是以多种语言知识为载体,尤其是输出性技能。例如,写作技能需要掌握词汇、功能和话题三类知识,口语技能则需要学习语音和语调等全部知识。因此,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为语言能力是对英语工具性的最优阐释。

在目标要求方面,2011年版课标在不同学段都规定了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明确了语音项目、词汇、语法项目、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的具体内容,也规定了需要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所要达到的具体程度。新课标则不再关注基本的知识获取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转而重视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所形成的自我建构,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迁移知识的能力。这些都表明了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词汇、语法等知识框架,更核心的是能用所学语言得体地交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恰当地表达意义。

在目标描述词汇方面,2011年版课标多用“听懂”“读懂”“理解”“表达”“运用”描述,新的语言能力目标描述则更加丰富,包括“识别意义”“获取关键信息”“积累”“识别主题”“归纳信息”“推断”“归纳”“辨识”“梳理”等。这些词汇形象地概述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或策略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所需要掌握的语言理解语篇和表达意义的能力。

(2)文化意识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延续了原来的文化意识目标,同样包括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三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生对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因此,情感态度方面的祖国意识与国际视野两个维度被纳入该目标中,成为文化意识发展的最高形态。

在文化知识方面,2011年版课标中描述为“了解英语国家的首都、国旗、重要标志物、节假日、饮食”等。新课标丰富了这部分内容,提出“通过故事、对话、动画等英语文本载体获取中外文化信息”,“观察、辨识中外文化标志物、饮食、重大节日”等。英语知识的获取不再是基本了解英语国家的信息,初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而是在英语语境下获取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感知、尊重文化差异性,并描述文化现象。文化知识的获取最终需要落脚在培养比较与判断文化认同的能力上,要求学生鉴赏中外优秀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突出了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2011年版课标在分别在二级、五级文化意识分级标准中提出“指导英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并在基本语境中作出反应”、恰当使用问候语等、在基本语境中作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情绪”。新版课标则在二级、三级目标中增加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增强信息、初步具备用英语交流的能力”等情感态度和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在文化理解方面,2011年版课标规定了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了解世界主要的娛乐活动、节假日、习俗”等,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新课标则强调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建立文化自信”,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国家情怀。

总体来讲,文化意识部分强调了英语教学文本选择时,需要避免中华文化意识缺失的现象,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力度,突出了英语课程的独特育人作用——通过语言学习获取世界知识,在世界交流中向外输出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终加强自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这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新增加的内容,在英语课程、学校教育甚至在整个人生的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素养不理想的人很难全面、清晰地思考与分析事物,无法对复杂的人和事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更难以有效解决各种问题。这一素养目标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程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理到进一步的提升。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能够帮助个体表述自己的思维成果。在特定的英语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意义,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己思维的偏差,逐步实现促进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

由于基础知识与经验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敏捷度不同,在思维层次与思维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思维品质学段目标中,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类表现反映出学生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过程,而三个学段目标则是详细描述了每一个思维层次上应达到的思维水平,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4)学习能力

新课标中的学习能力目标是2011年版课程目标结构中的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的融合,囊括了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这些元学习能力,并将情感态度中关于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三个子要素纳入进来。

学习策略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抓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不同语言学习情境下主动选择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学会不断调试,有助于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英语学习意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催化剂,乐学与善学是学习意识提升的主要表现。“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需求与目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自信心”都表现了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兴趣方面的情感态度。另外,从“乐于”“敢于”到“主动”“积极”等描述词汇的转变展现了在学习意志与学习行为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变化。

总体来讲,“學习能力”目标重视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的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同时,学生掌握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身发展降低了学习难度,响应了“双减”政策的要求,最终达到减负效果。

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性内涵

1.聚焦核心素养,突出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本性双重属性,是英语学科本质观的反映。工具性是英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属性,强调语言是增进理解的交流介质。人文性是英语作为课程的本质属性,强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形成本土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2]。这两种属性对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进行了全面论述,延伸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英语学科育人功能的不同维度。它们在新的课程目标中实现了有机统一,指向了人的内在秉性的养成,体现了英语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设置课程目标,实质上是从人的培养与发展视角来界定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新课程目标对语言运用技能的关注度降低,转而从人的长期发展视角来思考目标要素。在英语语言学习领域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与元学习能力,不仅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标准,更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

2.构建一体化目标体系,反映了英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从目标结构来看,英语核心素养本身是一个结构化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英语学科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征[3]。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四种素养以整合的方式出现,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地对学生的发展发挥“整体效应”。与此同时,每一项素养培养都难以脱离其他素养而单独开展,例如思维品质就是通过语言、思维、文化等维度的素养整合发展而来的。

从目标体系来看,新英语课程目标与当今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形成了一体化目标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顶层设计推向了实践教学。它上承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三有”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落实到英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学段的表现标准。在此指引下,教学活动由学习知识技能的活动转化为基于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的活动。

3.衔接高中英语课标,体现了英语课程目标的贯通性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英语学科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首次以核心素养为纲确定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也遵循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与高中阶段的课标要求相衔接。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上保持一致性,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具体格式上的统一化。此外,具体化的目标标准也都分学段叙述,并详细描述了四类子目标的成就标准。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呈现出贯通性,响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上下贯通、有机衔接”指导性理念,推动了我国“互相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设。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成果标准的提高,实质上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批判了很多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不同学段间内容割裂、要求错位和超前学习的现象。在英语核心素养指导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可以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能够加强课程的整体衔接,对学校课程管理、教师教学设计、学生深度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规定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成就标准,让课程标准不再是“双基”为中心的教学大纲,也不再是三维目标规定下的内容标准,而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成就标准。它能统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难度的设定、学业质量标准确立、课程实施方式,引导英语学科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正轨上来,为今后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指引了科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11-13.

[2] 程晓棠,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5):79-86.

[3] 欧阳子豪.学科核心素养的融通培养:现实诉求和基本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34-39+98.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英语课程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