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贯通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2022-05-30李诗怡
李诗怡
本文呈现青年教师原行为、教学原生态而后学用“师之蕴”经验的研修感悟,用课例表明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对青年教师成长、教学素养历练的价值。
【课例主题】
以《女娲造人》前后教学比较,探索“目标贯通的神话故事”阅读路径。
【观察要点】
依据“师之蕴”观察要点,建议着眼观察:①语文素养(课时目标具体化);②先学后教(课堂环节对应性);③以学定教(师生互动启发性);④少教多学(自主建构有效性)。
【文本解读】
按照“师之蕴:解读内涵三层次法”,《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故事,由作者袁珂先生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
本文显性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明女娲想要创造人类的原因。第二部分(第5—14自然段):女娲揉土造人,解决了造单个人的问题。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女娲挥土造人,解决了造更多的人的问题。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女娲给人类区分男女,让人类的生存繁衍下去。通过叙述女娲造人的动机和经过,第二至四部分解决了女娲在造人过程中产生的三个问题。作者用大胆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和扩充,向读者展现了远古先民对人从何而来的奇特猜想。也印证了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在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本文的隐性意脉在于女娲的形象的体现。袁珂《女娲造人》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女娲形象,女娲的神性与人性都在袁珂先生生动的描写下展露无遗。
女娲的神性:作为神明,女娲拥有无上的神力。在文中,女娲一天可以变化七十次,她拥有赋予物生命的力量。她将黄泥揉团成人的模样之后,只需“放到地面上”,便“马上就活了起来”,还可以说话,拥有自己的意识。女娲挥土洒泥土便能造人,也能体现出女娲拥有极大的神力。
女娲的人性:女娲也具有人的情感、性格和品质。当原野无生机时,女娲会感到孤独;当女娲听到她的孩子呼喊“妈妈”时,女娲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人的情感);当女娲照向池水时,她一举一动又显得那么的活泼;当女娲捏土塑人时,她是心灵手巧的(人的性格);当女娲昼夜不停地工作时,我们可以看出女娲勤劳坚强的品质;当女娲想出造多个人的办法时,她是个智慧的女神(人的品质)……
袁珂先生基于《风俗通》,略去了原文“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絙人也。”舍弃了充满封建意识形态的语句,补充了大量的对女娲的细节想象,从通过动作、心理、肖像等人物描写,塑造了一个人性大于神性的女神形象,使得神话故事中的女娲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作者对女娲形象的想象和塑造,与其说是丰满了女娲女神形象品质,不如说是丰满了原始先民身上所拥有的美好品质。
本文的深邃主旨在于神话的价值和我们阅读神话的意义。袁珂先生所处的研究神话的时代,已从中国神话学的拓展阶段走向了文化认同阶段。即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神话及神话研究的价值有四点:其一,神话是人类社会儿童时期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神话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了解他们如何认识世界的组构、如何展望美好的未来生活、如何歌颂人民的英雄、如何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研究深化能让我们从古人质朴单纯的思想里获得热爱生活和热爱人民的感悟……其四,神话反映了民族性,各国民族的特性都在他们独特的神话故事中体现出来,如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神话事迹中,我们可以坦然且自信地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并发扬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精神,研究神话能让我们追寻民族性的根脉,有利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我们阅读神话的意义,便在于从原始先民所创造的神话中,看到了流传千年、至今存在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力量,更看到了原始先民想要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大勇气和抱负。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深深的痕迹印刻。所以,中国神话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一把利器。
【學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这一文学形式。七年级学生对于神话并不陌生,小学四年级也有一篇《女娲补天》,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便是以神话组织的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便是本文作者袁珂所著的《中国神话故事》。所以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学习经验,预设可以说出几个神话故事。虽然所了解的神话有很多,所读过的神话也很多,但是学生对于神话的系统性阅读路径还是较为缺失。需要学习神话故事的阅读路径,达到以一篇通一类的效果。
【单元目标】
本课是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可知,本单元目标是:1.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2.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3.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的价值。
【课时目标】
1.关注标题,快速梳理故事情节,感知神话产生的意义(落实单元目标2·教学重点)
2.品味人物的细节描写,把握女娲形象,体会神话的丰富想象力。(落实单元目标1·教学重点)
3.梳理阅读路径,通过比较阅读,把握神话阅读的方法,思考神话的价值。(落实单元目标3·教学难点)
【课堂环节】
课前预备铃:朗读121页的阅读指南。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指南的设置就是让学生有一定自学的能力。提前让学生熟悉阅读指南,能够有助于学生思考后面的学习环节。)
一、回顾导入,再遇“神话”
导入:同学们,你们所知晓的中国神话故事有哪些呢?请交流分享。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记录学生所说的故事标题。)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便知道咱们班同学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大家读了如此多的神话,是否有思考过神话故事该如何去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女娲造人》这篇文章,来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知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为接下来的“举一反三”环节作铺垫。)
二、关注神话标题,梳理故事内容
1.审读标题提问,用问题串联文脉
提问:标题是《女娲造人》,同学们根据标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预设:怎么造?为什么造?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问题至PPT上。)
提问:根据两个问题,填表梳理文章脉络。
要求: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完成导学单第一个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向标题提问并解答提问的方式,与“导入环节”神话故事标题相比较,表1的设置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思路。带着问题阅读,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阅读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2.品析描写细节,感知人物品质
过渡:审读标题提出两个问题,填表1梳理了文章层次。根据段意可知,女娲怎么造人是作者袁珂着墨最多的部分,那么,袁珂笔下的女娲又是怎样的呢?
提问:请同学们圈划女娲的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女神?预设:勤劳、吃苦耐劳、智慧、慈爱、活泼……
(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怎么造”,进一步分析“造人”的细节,感知神话的细节描写,为后续“比较阅读”铺垫,加深对神话想象力的体悟。落实教学目标1、2。)
三、分析故事主旨,思考神话意义
1.分析《女娲造人》故事被创造的原因
提问:同学们预备铃时朗读了阅读提示,《女娲造人》根据《风俗通》编写。也就是说《女娲造人》故事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上古时期。)由谁创作的?(原始先民。)
那么,原始先民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呢?
明确:原始先民的生产力不发达,对于科学的认识还不足,但是他们也有着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心愿,创作《女娲造人》神话故事,是为了探究人类从何而来;用想象的方式,来解答对于自然万物的疑惑。
2.分析上古神话被创造的意义
追问:现在的科学已经足够发达,我们还有必要去阅读原始先民所想象的神话故事吗?(若有难度,则出示“嫦娥五号”“玉兔号月球车”图片,再次提问。)
明确:虽然人类创造的奥秘已经揭开,很多自然现象也得到了解释,但是宇宙万物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事物。原始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历久不衰,激励我们继承祖先的精神和壮志,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的神话!
(设计意图:结合阅读指南,思考本篇神话产生的意义,探寻文章主旨,让学生深入理解本文。通过神话精神在现代流传的思考,使文章主旨更为深化。落实教学目标1、3。)
四、回顾学习环节,小结阅读路径
提问: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是怎样阅读《女娲造人》的?预设:1.向标题提问,梳理文章层次;2.分析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品质;3.思考故事产生原因,明确主旨。
(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自读课要教给学生更是一类文章的读法。总结阅读路径,能够让学生回顾前面环节的学习内容,从方法和主旨思想上,都能够掌握这一类文章的读法。巩固教学目标3。)
五、通过比较阅读,深化阅读路径
1.比较阅读,分析作者的增与删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朗读,我们知道本文是一则神话新编,原文出自《风俗通》。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译文,并思考作者删去了原文中的哪些部分?增加了哪些部分?
明確:删去了“故富贵者……絙人也”。增加了故事的背景,使得故事更加饱满;细节刻画女娲的形象部分,让女娲身上的优秀品质更加突出。
2.思考增删意义,深化阅读路径
提问:作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删减和增添呢?
明确:因为《风俗通》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东汉是封建统治时期,存在阶级等级之分,与现在的社会情况不一致,这是历史的糟粕,因此在新编时需要删去。
女娲身上的人性,是原始先民在创作神话时就赋予女娲的,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放大了女神身上属于人类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民族传承至今的优秀品德,更是我们崛起于世界的文化根基。
追问:从删减和增加看,我们还应该怎样阅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传承优秀品德。
小结:这不仅仅是对待中国神话故事的阅读方法,更是我们对待所有传统文化的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增删的目的,引发出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思考。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也能加深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素养。深化教学目标3。)
六、举一反三,巩固阅读路径和方法
要求:阅读导学单补充文章《夸父追日》,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阅读此文。
(此环节为机动环节,若时间宽裕,可让学生细致分析;若时间有限,则让学生梳理阅读路径即可。)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环节检测学生对于本节课所要教习的阅读路径是否掌握。)
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于《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到了原始先民身上的探索精神,学习到了神话故事的阅读路径。通过对《女娲造人》原文和改文的比较,我们学习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古为今用。
七、布置作业,体悟“神话”
请你展开想象,对《盘古开天辟地》这则神话故事,进行故事新编,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400字左右。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要涵盖、检测各个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新编,可以检测: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想象力;学生对于人物品质塑造的细节;学生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态度的思考。可谓是一举多得。检测教学目标1、2、3。)
【教学反思】
通过自我对比,感知学用体会
执教《女娲造人》,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不仅仅是因为我教它的次数之多,还因为2019年刚入职,青年教师汇报课就执教该篇。为备战“新苗杯”,这篇课文足足试课11次。很感谢关老师布置了写课例体会的作业,促使我有契机进一步反思。我用对比的手法,谈谈学用“师之蕴”经验的體会。
对比一文本解读和学生学情
首先,可以明显地看到,2019年我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很不够,反映在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提问、阅读,厘清文章结构。通过比较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中传承至今的探索精神)就是极度简略地带过了对于文本的梳理。2021年设计有着非常清晰的内涵三层次解读路径。从显性内容对于文本层次的梳理,到隐性意脉抓住女娲形象的塑造,到深邃主旨对于神话文体的阅读意义和价值。岳老师引导我下载阅读神话相关论文,让我吸取百家之长,写出更有深度的文本解读,打开教学思路。
关老师强调关注学生学情,文本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相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素养。现在我学会了关注学生已知经验,比如2021年《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就了解了学生小学四年级时有过神话的学习经验,为我的教学设计与环节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对比二课时目标和环节贯通
2019年课时目标简直是“不忍直视”,现在看第一个教学目标都觉得汗颜。以往制定教学目标是我的大难题,但是学用解读内涵三层次法,使我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了抓手;加之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
再看环节贯通。2019年教案完全无环节贯通意识,板块(导入,整体感知,追根溯源,作业布置)较为散乱,环节标题都是笼统的套话,所设置的环节与课时目标有多处不匹配。现在环节都能够与教学目标所对应。关老师强调目标对应环节,环节双维表述,“怎么学+学什么”让每个环节做什么都清晰可知。2021年《女娲造人》教学设计,能够符合、匹配关老师帮助金外语文“课堂逻辑的六大环节”。
通过两份教案的对比,我深深感觉到在“师之蕴金山世外初中语文工作室”课例研修变化:文本解读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份好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好的文本解读,只有教师自己把文章啃透了,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消化。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最切实的帮助。教学环节的把握,让我能够更快地理出思路,用笔说话能力得到了提升。大量撰写观课报告、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大量吸收身边优秀老师的实践经验,我用笔写课能力有了提升,原本十分害怕撰写论文,也慢慢有了撰写论文的意向和尝试。
“师之蕴金山世外初中语文工作室”研修一年多,收获有很多,成长也有很多。在“带教研修”转向“校本研修”的新征程中,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教学素养的各个能力都能有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