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正美好
2022-05-30黄日暖陈海平江伟英罗力强
黄日暖 陈海平 江伟英 罗力强
2022年,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附小”)百年校庆之年。百年风华,教育美好。“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在华南师大附小校长张锦庭看来,学校的美好教育扎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体现了对个体生命高度关注的人文情怀,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既有效激发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活力,又充分尊重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个性。这样的美好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基于学校百年历史的积淀凝炼出来,并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学校教育现实的理解与愿景的追求而生成、生长的。
源远流长
一百年前,虽然“粤省连年用兵,地方深受影响”,但华南师大附小创办者笃信“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言不求美、事取征信”,教育“虽不足以臻醇美,亦可告无罪于社会”,办学伊始就把“美”的基因融进了学校发展的血脉。
一百年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推进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华南师大附小的办学者再次出发,全面阐释“美”的教育: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和班级建设中,开设了数十项非遗课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十二个“学会”和六个“走进”为抓手,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教学方面提质培优,形成了图解语文、国学吟诵、数学思维、英语融通、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特色,强调体育为魂、艺术为魄,积极构建“美好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以“让每一个孩子美好地生活在当下,使每一个生命因教育而美好”为办学愿景,以“育名生,出名师,创名牌”为办学目标,在新时代努力成为小学教育的美好引领者。
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华南师大附小追求美好教育,坚守“让学生享受一流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办学理念,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校训,以“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的人”为培养目标,为祖国培养了千千万万的栋梁,用耀眼的成绩谱写时代篇章。
华南师大附小的百年历史,历经校名多次变迁,在风风雨雨中见证了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点点滴滴。它承载着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历史使命:研究普通教学法以图教育进步,规范教学以成普通学堂之模范,教学相长以资本校学生实习之基地。百年前華南师大附小秉持这样的理念创办,一百年来始终恪尽职守、兼善他校,如今已成为小学教育的标杆性学校。
据统计,华南师大附小自创办以来因战乱、办学规模扩大等原因,共经历9次易名,13次迁址。几经波折,华南师大附小却仍旧秉承着最初的历史责任与教育使命。即使在抗战烽火中,学校的文脉都不曾断绝。
华南师大附小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于1922年2月创办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广州市师附小”)。广州市师附小成立之初,其设立的主旨便一是“试验小学最新教育”,二是“谋求市师学生实习之便利”,并明确指出,广州市师附小创办进展,直接影响师范生,间接影响全市小学教育。作为“试验小学最新教育”之地,广州市师附小课程分配合理,极其重视自然学科与历史、地理等课程教育,当时此类课程共计100个课时。
“谋求市师学生实习之便利”一言,说明广州市师附小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关系十分紧密。著名教育家林砺儒曾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之职,他将师范与附属学校的关系形容为骨和肉,同时指出附属学校具有四项效用:国民教育所、普通教育模范所、普通教育研究所以及教生练习所。
跟随师范学校的升格、改组、迁徙,华南师大附小最终扎根于石牌这片土地。经历百年沧桑,华师附小的课程设置、校舍设备、教师和学生人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资料显示,华南师大附小的前身广州市师附小初创时就非常重视自然科学课程,为学生设置了公民、历史、地理、卫生、自然等科目。近年,华南师大附小又重新要求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更为重视自然科学。如今,华南师大附小的课程不断向美育靠近。学校以小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美好教育”为课程设计出发点,从美育与自身、美育与自然、美育与社会三个维度系列出发,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划分为人格课程、才智课程、健体课程、艺术课程和环境课程五大领域。尤其是华南师大附小推行的“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课程方案,不断引领全体师生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1933年,勷勤大学创办,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林砺儒出任院长,广州市师附小也改为勷勤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勷勤附小”)。
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勷勤附小被迫停办,教师迁往广西梧州。同年,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勷勤附小改称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当时学院经费非常紧张,难以开办实体的附属小学,附小教师到达梧州后不久便先迁藤县再迁融县,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老师们不顾颠沛流离的艰辛,秉承“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倘若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的信念,在融乐镇及东廓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开设小学7个班开展教学,工资由教育学院支付,尽管存在语言、生活等等诸多困难,仍然为乡村小学教育贡献力量。
1939年9月,广东省立教育学院迁乳源侯公渡,随着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小也随之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属小学。1940年11月再次迁往连县(现连州市)东陂下山坪。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在“统一军令、政令”的口号下撤换大批高校校长,广东省政府也准备撤换林砺儒,文理学院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成立“挽林委员会”,通过通电、宣言、印发传单等方式表达对林砺儒院长的支持,但最终林砺儒院长还是被撤换,于1941年5月离校,同年学院迁往韶关曲江桂头,随后附小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迁回广州,但附小仍处于停办状态,直至1949年才得以复办,复办地址位于石榴岗校址科学馆一层。经查证,复办学校是停办华南师大附小的延续,华南师大附小的传承从来未断。原因有二:一是两所学校办学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便利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系学生实习,方便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教职员子女就学;二是华南师大附小主任人选仍然沿用旧制,由学院教育系推荐。
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改为广东省文理学院,附小再次更名为广东省文理学院附属小学。
1951年10月,以广东省文理学院为基础,加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组建了华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附小更名为华南师范学院附小。1952年院系调整时,广东省将中山大学附小、私立华南联合大学附小和原华南师院附小合并组建新的华南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1966年,附小曾更名为山鹰小学,后于1978年改回旧称华南师范学院附小。
1982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华南师范学院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简称华南师大。附小同时改名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华南师大附小,校名沿用至今。
1995年,华南师大附小晋升广东省一级学校行列,是广东省教育厅唯一一所省直属小学。学校既是华南师范大学培养优秀中小学师资的重要实践基地,也是开展基础教育改革试验的实验基地,更是创办高水平小学教育的重要窗口。
百年风华
近年来,围绕“美好教育”理念,华南师大附小创新升级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并始终聚焦于“人”的發展与成长,构建起“智慧·生命·有效”的美好课堂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学的美好教育过程。
美好教育,建构着美好课堂。学校从课堂变革开始,进而走向课程构建,即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校训出发,确立了新的办学目标与美育课程目标,根植儒学、立足儿童、放眼未来、大胆探索,以国学的视野、课程的视域、儿童的视角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实现“美育课程”的教与学,实践“孝悌亲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止于至善”的教育精神。“智慧、生命、高效的美好课堂,是美好教育的明艳之花。”张锦庭表示,美好教育让孩子们成为“美好学生”。
美好教育,生成着美好课程。学校以小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美好教育”为课程设计导向,从美育与自身、美育与自然、美育与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全面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格课程、才智课程、健体课程、艺术课程和环境课程等五大领域,涵盖27类美好校本课程。
尤其是 “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特色课程方案,每个年级一个系列,各班项目不一样,各具特色:一、二年级以熏陶、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主,学生从幼小时候开始学习,主要有拓印、戏曲、戏剧、古乐、书法等;三至六年级以传统手工艺为主,如全形拓、扎染、剪纸、陶艺、刺绣、布艺、木艺等,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过程,引领全体师生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如今,“非遗”已经成为华南师大附小鲜明的特色标签。2018年 2 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还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被列为广东省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实践基地。
学校不仅创设了46 项非遗特色课程,还运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学理念与方法,将非遗项目、学科教学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五育贯通”的育人体系。为满足新时代广大家长对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学校还积极开展有别于正常课程教育和社会培训班的课后托管课程,重在普及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性情,进行课业辅导、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自主阅读、体育运动、艺术、科普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视野,发掘潜能,培育个性。
美好教育,创造着美好文化。文化,只有在日常互动中“活”起来,才能真正“火”起来。比如,为了让“非遗”等传统文化更亲和地走进学生,华南师大附小探索出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够链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为此,学校在架空层精心设计了一个“非遗”文化展厅,展示大师作品、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教室里也根据不同的非遗特色进行了环境创设。张锦庭认为师生不仅是非遗文化的接收者,也是创作者。在这一理念下,华南师大附小的教室布置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布置教室的过程本身也成为“非遗”传承的体验活动。比如在“非遗小剧场”的班级活动中,每个班级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准备各种形式的表演节目,如学生合作完成昆曲《游园惊梦》、以“中国灯彩”为主题的布置教室等。
在师生的共同协力和创作下,整个学校成为一个流动的文化体验馆。传统文化不再是养在深闺中的高冷展示品,而在体验和再创造中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师生也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受到美好的心灵浸润。
在“美好教育”的滋养下,华南师大附小的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形成了图解语文、国学吟诵、数学思维、英语融通、科技教育、劳动特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思维型课堂,成为广东教改“先锋”。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生成”思维,借助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思考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校开展声乐、管乐、弦乐、舞蹈等艺术项目的比赛和展演,成立由合唱、舞蹈、管弦乐队组成的艺术团,每两年举行班际合唱比赛、歌唱比赛、器乐比赛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浸染高品位的精神氛围中,自信得到树立,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润,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为校长,张锦庭鼓励学生敢于体验和创造,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整个校园充满勃勃生机。“教育要务本心,直抵学生心灵。”这一朴素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张锦庭从教几十年的基调——“教育如果不触及孩子的心灵,就无法改变孩子。”
在华南师大附小,小学六年的美好时光,学生们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每天的广播体操、自编操、跑操、眼保健操,每学期的篮球、田径、足球、“小飞人”短跑比赛,以及“校运会”“体育节”等各类文体特色活动,让学生们充满活力,笑容挂在小脸蛋上。学生在校学习艺术体操、啦啦操、街舞、拉丁舞、民族舞、形体训练、语言表演艺术、诗词朗诵、形体礼仪、语艺小主持等课程,提高艺术修养。
从一百年前硝烟四起中艰难办学到如今构建起“智慧·生命·有效”的美好课堂,华南师大附小历经沧桑,风雨兼程,铸就了辉煌历史。
走向未来
1922年,华南师大附小前身广州市师附小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成立的第二年创立。
1951年,以原广东省文理学院为基础,组建了华南师范学院,附小改名为华南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198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华南师范学院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小同时改名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名沿用至今。
百年来,华南师大附小走过沧海桑田,一直不忘办学初心。抗战烽火中,华南师大附小同民族命运共浮沉,奔波流离之际,却始终不忘协助当地办好教育。中途的停办、复办,华南师大附小也不曾忘记初心。时至今日,华南师大附小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等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实习基地和全省小学教育實验基地,始终引领着广东乃至华南小学教育的潮头,具备很强的示范性、引领性与创新性。
不忘历史,开启未来。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的华南师大附小正在全力推进“美”的教育,走进下一个百年征程。
如今的华南师大附小以“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科研为先,育人为本”的思路开展工作,努力实现“育名生,出名师,创名牌”的办学目标,持续推进“美好教育”,走出了一条“人文融入,科研引领”的名校之路,办学成绩瞩目:2014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获“广东省少先队红旗大队”“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荣誉称号和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2021年被列为广东基础教育成果奖培育对象学校……
在百年征程上再出发之际,华南师大附小校园也是一幅万象更新的景象:“一班一非遗、一班一特色已成常态”;昆园、琢园、赓园、旨园、丁园交相呼应;新的教学楼即将拔地而起;汉字数字博物馆、艺术实践美育馆、校史馆初具雏形,形成了“处处有非遗、处处演非遗”的样态。
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启阶段,学校继续秉承育人初衷,抓住发展契机,借鉴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发展与完善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历史传统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共性价值诉求和鲜明教学特色相统一、促使名师名人与名校名园相协调的“双面绣”,共同推动广州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助力广东基础教育引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学校以“五园八馆一湖”校园生态为核心,继续建设天光云影花卉馆、音乐舞蹈美育馆、科技馆和体艺馆,营造文化孕校、非遗入校的校园环境生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合理规划校舍场地,健全专业场馆和普通课室建造,为美好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扎实的环境保障。
在教科研方面,学校继续秉承科研立校、科研孕校的宗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邀请高校专家、研究学者到校进行指导,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促进其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挖掘校本研修实施方法和策略,总结校本研修实施经验。
在示范引领方面,学校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张扬个性、幸福成长的初心与使命,还肩负着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一直以来,学校长期参与各种教育帮扶活动:发挥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培育骨干教师;纵深推进粤黔两省学校“结对子”工程,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参加“送教送培”活动,带动区域学校协同发展。未来,学校充分发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结合“一体四维”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经验,进一步开展“传送带”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内涵式发展。
在集团化建设方面,作为华南师大附小教育集团的领头校,未来,华南师大附小将充分发挥教育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以文化引领各成员校“和而不同”发展。集中集团专业力量,帮助各成员校在提升常规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打造特色课程,彰显办学特色。在尊重各成员校办学实际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凝聚发展共识,凝炼核心价值,共谋发展愿景,发掘培育集团办学特色,丰厚集团文化内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谐奋进的集团文化,促进集团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张锦庭说,美好教育,是“美好”和“教育”的合成词,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愿景:既达成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之目标, 又促进民族兴盛愿望的实现, 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美好教育体现了我们对教育价值的不懈追求,阐明了我们对“让学生享受一流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办学理念的愿景:让每一个孩子美好地生活在当下,使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