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面结合:提升写人类习作教学效能实践策略

2022-05-30丁韵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段习作人类

丁韵

目前,小学中高段写人类习作教学指导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导致各学段的学生习作内容和表达方式雷同。对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点面结合,即统观课标和教材体系两个“面”,针对课文教材“点”,从而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设计阶梯性导图支架、设置真实语境和教材单元联动教学时,也要有点面结合的思维,从而提升写人类习作教学效能。与此同时,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再次得到高度关注。笔者梳理了三到六年级的所有习作内容,发现习作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纪实文、想象文和实用文。其中纪实文占比最高,共40篇,占习作内容的64.5%,纪实文中写人类习作共出现8次,占纪实文的20%,可见写人类习作在小学习作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一、基于写人类习作教学的问题探讨

目前的写人类习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不清,盲目拔高要求的较多。写人类习作内容在小学中高段贯穿始终,写作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呈螺旋式上升态势。但大多教师只注重眼前这一课,割裂教学,就课教课,使每一次习作都独立化,缺乏对单元内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内在联系的思考,缺乏对写人类习作体系的整体把握,所以教师常常以第三学段的写人类习作要求来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二是教学手段单一,教师教学手段生硬单一,而且缺乏序列性和阶梯性,导致各个学段学生的写人类习作内容和表达方式都较为雷同,缺乏新意,最后演变成学生害怕并厌恶习作。

二、点面结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由于统编版教材的写人类习作内容自成体系,但大多教师却割裂教学,就课教课,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先系统地研读教材中写人类习作内容的编排,对写人类习作体系的“面”有一个整体把握,再针对课文这个“点”制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知晓课标体系“面”,把握学段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一)知晓课标“面”,把握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对习作的要求循序渐进,重点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就写人类习作教学而言,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在观察周围世界时,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以,中段学生在写人类习作时,只要把重点部分写清楚即可;而第三学段的学生则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并能写写人类的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高段学生在写这类习作时,要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感情要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由此可见,课标中关于写人类习作的要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姿态。从写重点部分到写全部内容,从写清楚到有感情地写具体,从写一个方面到写多个方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知晓课标“面”,依据课标把握学段目标,不要以第三学段的写人类习作要求来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

(二)统观体系“面”,聚焦教学目标

写人类习作内容在小学中高段习作中贯穿始终,写作要求逐步提高,内容前后串连,自成体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课文放进写人类习作体系“面”中,整体把握,前后联系,聚焦教学目标。

统观教材,每个学期写人类的习作内容和要求都不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内容为《猜猜他是谁》,习作要求是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来写出同学一两个特别的地方。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内容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要求为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为《小小“动物园”》,习作要求为写出家人和动物的相像之处以及生活在这个“动物园”的感觉。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内容为《我的“自画像”》,习作要求为从多个方面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用事例来说明。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为《“漫画”老师》,习作要求为选择一两件具体典型事情写出教师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内容为《他         了》,习作要求为选取一件具体典型的事例,尝试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内容为《形形色色的人》,习作要求为选择典型的事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特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内容为《有你,真好》,习作要求为通过具体的故事写出“有你,真好”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小学中高段共有八次写人类习作,统观教材体系“面”,我们可以发现习作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写作形式上,三到六年级是由句到段到篇的逐步过渡,从局部写人到从整体写人,从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人物特点,到多件事写出特点,到选择一件具体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特点;在描写方法上,三到六年级是从最有话说的内容写清楚,到学会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素材,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把人物特点写生动;在情感表达上,从介绍清楚人物特点,到写出人物的品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习作要求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的,而且每一篇课文都不是独立地存在,而是在体系“面”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课文放进写人类习作体系“面”,前后联系,展开教学。

(三)研读课文“点”,定位教学目标

习作教学,通常教材上就有精准而清晰的指向性。可是,教师往往对教材都未研读透彻,便匆忙上课,效果可想而知。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漫画”老师》为例:习作内容为《“漫画”老师》,要求教师的外貌、性格、喜好等特点,还提示了可以用一两件具体事例来突出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区别于其他的写人类习作,有一个重点词是“漫画”,漫画的特点是幽默及夸张。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指导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学生的习作要能突出“漫画”这一特点。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要统观课标“面”和教材体系“面”外,也要研读透课文教材这个“点”,点面結合,从两个方面去聚焦,用好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精准地定位习作教学目标。

三、点面结合思维,提升习作教学效能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即设计阶梯性导图支架、设置真实语境和教材单元联动教学时,也要有点面结合的思维,从而提升写人类习作教学效能。

(一)点面结合,设置阶梯导图支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在进行写人类习作教学时,思维导图生动直观、形象鲜明,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习作思路,有序表达。因为写人类的教材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所以设计导图支架时,教师也应该用点面结合的思维,统观课标“面”和体系“面”,针对课文“点”设计具有阶梯性的导图支架。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想介绍的几方面内容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所以笔者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以“小芽儿名片”为设计点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外貌特点、性格、爱好和特长等方面介绍自己,给自己做好名片。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_______了》,要求学生选择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教材通过范文片段和提示语提示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教师由此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先补充好题目,再聚焦本次习作的典型事件,然后从事件中发散开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外化人物的内心表现。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可以选择从任何方面、任何角度入手,写清楚人物特点即可。所以在导图设计时,只提示学生“为什么会想到他?”学生可以有什么就写什么。随后针对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想介绍的几方面内容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教材有明确要求是哪几方面,设计导图有明确地表明方面供学生选择。针对五年级下册《他 _______了》,则要求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具体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内心。所以,导图设计的重点从有什么写什么,到选择哪几个方面,到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随着习作要求的逐步提高,导图支架也呈现出阶梯性。

(二)设置真实语境“点”,写有所托

写人类习作,写出特点往往是习作的难点,学生缺乏写作的语境,凭空想象特点,因此要写好特点,其难度不言而喻。写人类习作往往自带真实的语境,所以教师要找准难点,创设真实或拟真的情境“点”,帮助学生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读者意识,根据读者的不同改变习作内容和习作方式。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时,情境是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目的是让新班主任尽快认识自己并记住自己,所以在写特点时要着重写清楚自己外貌上的特点。笔者梳理了学生的习作课前预习单,发现学生的外貌描写套话偏多,如“黑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观察不到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地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创设语境:假如你是新班主任,猜猜他是谁。学生会发现外貌观察重点模糊,细节观察缺失,观察角度单一就会出现“黑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等套话,就会导致任务失败。所以,通过这个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明白外貌观察时,要从观察重点、细节观察、观察角度这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观察到头发的长短、硬度、头发根部和尾部的颜色差异、眼睛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总而言之,我们要帮助学生观察到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三)横观教材单元“面”,读写结合

在大部分单元,教材单元内习作内容和阅读内容存在内在联系。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而单元内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展示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如《摔跤》的动作描写很出彩,《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外貌描写很值得学习,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横观教材单元“面”,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落实习作教学的要求,通过阅读教学为习作教学做好基础。如教学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时,先和学生一起找出课文中对祥子外貌描写的句子,共有四句:句1: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句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句3: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语句4: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通过对比句子一、四,发现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可以试着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对比句子二、三,发现外貌描写,还可以试着按从上往下的顺序;对比朗读句子四和课文内容,发现外貌描写最忌讳面面俱到,要抓特征,写具体。有了以上的观察学习后,教师再出示“三起三落”后的祥子图片,以读带写,先引导学生归纳人物形象:邋遢、落魄、毫无生气、麻木……然后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即有顺序、抓特征、放大写,写一写后来的祥子。

再如,教学课文《摔跤》时,教师先根据课文内容,聚焦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接着帮助学生发现作者把“摔跤”这个大动作进行“动作分解”,将大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连贯的小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而且文章动词运用精准,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理解 “蹦来蹦去”时,可使用换词法,帮助学生通过这个词体会到小嘎子的灵巧敏捷;理解“推拉拽顶”时,帮助学生理解面对力量型胖墩儿,小嘎子推,推不倒;拉,拉不走;拽,又拽不动,却还不投降,竟然动用头来顶,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可见嘎子的求胜心切、机智、敏捷。有了以上的观察学习后,再展示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摔跤的场面,引导学生运用“动作分解”,聚焦人物动作,写写第二次摔跤的场面。通过对课文中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的学习,体会人物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特点,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实践人物描写,给单元习作做好承接,打好基础。

四、结语

总之,在写人类习作教学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统观课标“面”、教材体系“面”、针对课文“点”,点面结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设计阶梯性导图支架,设置真实语境“点”,横观教材单元“面”,运用點面结合的思维,才能实现写人类习作教学的课堂重构,学生才能言之有“物”。

猜你喜欢

学段习作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