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中心的老地名

2022-05-30高申

北京纪事 2022年9期
关键词:土桥牌楼永乐

高申

大运河森林公园, 常鸣拍摄

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通州,自古以来都是历史文化的“富矿”。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其实可以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来进行。譬如,考察通州地区老地名。

漷县,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不少人提起北京行政副中心,定会想到通州区、通县这样的名字,然而位于通州城区东南侧、京杭大运河西畔、笥沟(今港沟河)西岸的漷县,已经没有太多文物古迹可供探寻。但漷县就像个有一肚子故事的“风雪夜归人”,只要你有好酒,他就会倒出故事来,而且是无穷无尽的。

关于漷县的故事,咱们还得从辽代说起。

辽主喜欢游猎,每季春天都会狩猎于延芳淀。由于帝王的眷顾,导致此地的居民成邑。至1026前后,这里设置漷阴县,并且成为县治所在。与此同时,在漷河(今凉水河)之南的地方,设置了漷阴镇。

到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割大兴府的武清、香河二县来属。明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以民寡赋薄为由,撤州为县,改称漷县,漷县治置此。

到了正德初年,漷县始建土城,周长二里。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修城门四座,东称临津门,西曰通都门,南名迎薰门,北为拱阙门。万历四年(1576年)在城门上砌砖。崇祯八年(1635年)城墙又一次增高加宽。

到了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屡遭水患,民困役重,朝廷决定将漷县并入通州,以管河州判一员驻此,并设递铺于此,地名未变。

及至民国二年(1913)之后,随着肆市消失,漷县一带沦为普通的大聚落。

如今,漷县又重新走向了繁荣,而且是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繁荣时期。

通州城區,连通历史与未来

通州区的核心地带,也就是通州古城的历史,是自北齐时代开始的。在如今的通州城区内,还有一处被认为是北齐时代留下了的长城遗迹。当然,在学术界还有争议。

北周灭掉北齐,通州大地便进入了北周统治时期。此时,在后来的通州城北,建造起一座木制的佛塔。有学者指出,这便是燃灯塔的前身。此后,燃灯塔于辽代改建为砖石结构的佛塔。在经历了康熙八年(1669)大地震后,重新修建的燃灯塔,一直被保留至今。

通州古城的城墙,建造于明洪武初年(1368)。此时的通州古城面积约1.7平方公里,城墙土质,外砌以砖,周长近52公里。墙高10.7米,设4个门,东为通运门、西曰朝天门、南称迎薰门、北谓凝翠门,各建城楼一座。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旧城西增建新城,以利仓储和城防,面积约1.2平方公里,周长4公里余,设二门,城高不及旧城之半,历经正德、万历年间重修,始与旧城同高。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再修。乾隆年间干脆拆去旧城西门及其南段城墙,新旧二城合二为一。

通州城镇建设得利于大运河,自元至清,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年转运漕粮最多达600万石,搬运夫最多达5000之众。至清乾隆年间,通州已经拥有102条街巷,成为京东首镇。至晚清时期,漕运终止,这是对通州古城发展的一大打击。至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首都迁至南京,通州发展遭遇更大的打击,从此日趋衰落,只是城镇规模未变。

此后,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由于战乱与城市改造等原因,古老的通州城已然不在。目前,我们从通州城内的孔庙、燃灯塔、紫霄宫、清真寺、李贽墓、潞河中学建筑群等古代至近代建筑中,依然能够看到这座古城往日的风采。

运河文化,老名片新生命

大运河,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片,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会”“相融”。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地名——张家湾,以及与它息息相关的皇木厂,它们的故事与这座城更为密切。

正是因为张家湾的水陆码头地位,在明清时期,营造北京皇宫所需的大木(也称皇木)自南方各地经北运河运抵该地储存。当时的朝廷,敕令相关机构司驻守在这里,运木的车户、脚夫也居住在此,渐成聚落。

其实,“皇木厂”之名 ,在通州地区还有一处。这便是位于通州城关的北皇木厂了。北皇木厂村落的形成时间,与张家湾皇木厂接近。两个同名的“皇木厂”被当地民众分别使用了数百年。直到1981年,因为重名的缘故,城关的皇木厂被更名为北皇木厂。

而地处张家湾的皇木厂继续使用原名,没有更换成南皇木厂。

通州张家湾镇境内,还留存着“土桥”的地名。而今,土桥一带早已旧貌换新颜,让人很难找寻到昔日的风景。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让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负责京杭大运河工程的郭守敬,在通惠河上架木桥一座,以便行旅。这座土桥,因邻近广利闸,于是定名“广利桥”。该桥的桥面为灰土填垫夯实,因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所以被俗称“土桥”。

明朝万历年间,由出生于通州永乐店的慈圣皇太后捐资,将元代木桥改建为石桥。清代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重建。至今,石桥依然存世。尤其是土桥的镇水兽,造型优美,雕工精巧,被列为区级保护文物。关于这只腰部中断的镇水兽,曾有一则动人的传说故事。

据说,古时候的土桥边曾有一座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关公。一天,有人向关公祷告时说,最近稻田总是遭到破坏,不知是谁在捣鬼。

当天晚上,关公提着青龙偃月刀巡视,发现土桥的两只镇水兽正在稻田里乱窜。它们所到之处,庄稼都被踩得东倒西歪。关公非常生气,提刀上前。这时,一只镇水兽发现了关公,立刻扑了过来。关公举刀就砍,镇水兽被砍伤了,灰溜溜地回到桥旁,再也不敢动了。另一只镇水兽吓得扭头就跑,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桥边就只剩了一只中段有残的镇水兽。

北京境内的古代桥梁不算少,但拥有镇水兽的却并不多。比如,在京城之内的万宁桥、正阳桥,朝阳区的黑桥,通州地区的张家湾古桥、八里桥等,都留存着镇水兽。由此看来,土桥的镇水兽是较为难得的稀罕之物了。

永乐店,昨日与今朝同样美丽

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单拥有着行政功用,它的诞生更带来了绿色的生机。在一份资料中我们发现,这里未来将有序推进全域绿化造林,不断完善“一环、两带、两区”的绿色空间格局,加快完成梨园文化休闲公园等建设并尽快实现开园,推进国家级植物园、潮白河公园、通燕公园的方案研究,基本实现环城游憩环闭环。还要继续推进宋庄镇、漷县镇、永乐店镇、马驹桥镇、于家务乡、张家湾镇(南部)景观生态林建设。

这里我们看到了永乐店的名字,其实对于经常驱车行驶在京津高速上的人们而言,永乐店的名字,恐怕一点儿也不陌生吧。但我初次见到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想到的居然是永乐皇帝。就是这位皇帝,将明朝的首都再度迁移至北京。而天津的由来,也与永乐帝有着密切关系。但永乐店,真的与永乐皇帝有着关系吗?

距离通州城区东南24公里的永乐店,始建于辽。据说,辽代君王游猎时,多经于此。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三个很近的聚落,始称前村、后店和北店。到了明初,三村取吉语统称永乐里。虽然更名的时间无法确定,但这却是与永乐帝唯一有些瓜葛的事儿。

到了明万历年间,一位重要人物在永乐店横空出世。这个人,就是李伟。

李伟的祖上是山西平阳人,明成祖时从军入燕,定居在此。李伟本人的才能不显,但他生了一个好女儿。这个女儿,就是隆庆帝之妃、万历帝生母。她被册封慈圣太后,人称九莲菩萨。

这位菩萨生于永乐店。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是她的诞辰,当地会开庙会三天,为她祝寿。此后,永乐店地区日渐繁盛,形成集市,店铺日多,改称今名。

李伟因女而贵。在他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去世后,赠安国公,谥“庄简”,埋葬于西八里庄的墓园,也就是慈寿寺塔西北一公里处。可惜已然无存。在通州的大运河畔,另有一组李伟家族墓地的石像生,至今完好保留。

到了同治七年(1868),永乐店修筑土城,设四门吊桥,并有把总驻此。土城的遗迹,目前还多少留下了一些。

老地方,钩沉岁月的故事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不但起到了“绿肺”的功能,更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尤其是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东南侧的民国小院,古今杂糅,讲述光阴故事。既有两栋仿照古法重建、呈现出明清风格的实木砖瓦建筑,又有三栋现代风格的钢板建筑,两者通过开敞的庭院空间连成一体。在绿心公园里走上一圈,你能欣赏到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这就是常说的“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其实城市副中心是个绝不缺历史,绝不缺故事的地方。

距离通州城区东南9.3公里、凉水河南侧的牌楼营村,或许是北京地区难得的一处以牌楼命名的村落了。

相传,辽代的时候,此地为萧太后屯兵点将之所,村东南曾有点将台,今习称将台地。萧太后曾在此建有行宫,行宫前曾有高大的行宫牌楼。这个说法您相信吗?反正我是将信将疑。在幽州地区,打着萧太后名义的各处古迹,数量并不太少。但能确定与萧太后有关的古迹,却寥寥无几,包括咱们介绍的这一处。

到了明初,朝廷迁徙民至此。于牌楼前后分别定居建村,形成依水塘相隔的两个聚落,故依牌楼而名前牌楼营、后牌楼营。1913年前后,两村合并称今名。

牌楼的消失,不知是何时的事儿。但至少在明初的时候,牌楼尚存,而且是移民定居的重要地标参照物。牌楼营的名称,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消失已久的历史信息,有待我们去深挖。

在北京的辖域内,被称为“古城”的村落不止一处。如顺义区的古城村,便是三国末期刘禅“乐不思蜀”的安乐窝。而在通州镇东5公里的胡各庄乡,也有一处古城村。

别看而今的古城默默无闻,这里可是通州地区昔日重要的古县城之一。早在西汉初年,也就是楚汉争霸的时候,朝廷便置路县治于此。东汉改路为潞,县从水名。在这前后,渔阳郡治曾设置于此且建有土城。这里所说的“渔阳郡”,就是《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及的“二世发闾左戍渔阳”的地方。它的郡治长期设在今北京市怀柔区梨园庄东南,遗址尚存。此后移入通州古城村,但新址的使用时间不太长。

东汉时期的古城村始称潞城。东汉建武中期(公元40年前后),因兵燹之灾,县治迁往他地。古城村成为普通聚落,因曾为潞县故城,故名“古城村”。

作为台湖地区行政中心的台湖村,自辽代便已形成村落。由于它地处萧太后河的南侧,地势相对低洼,千余年前便存在着湖泊,故而名曰“台湖”,村子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根据史料记载,辽代统和八年(990)辽圣宗多次到来台湖,并驻跸于此。到了辽统和十年(992),辽圣宗将台湖更名为望幸里,设役使常驻于此。台湖也就有了“台户”之名。

辽圣宗算得上是辽国前期的有作为君主。

漷县大桥

通州城墙

台湖湿地公园

在辽圣宗统治前期,辽国的军政大权,基本操控在萧太后手里。虽然权力受限,辽圣宗也落得个清闲。自统和四年至统和六年(986至988),辽兵击败北宋军队,从而使北宋王朝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守。自统和十七年(999)起,辽兵南侵宋境,最终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待辽国的忧患基本解除后,辽圣宗于统和二十七年(1009)亲政,辽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位颇有才能的统治者,为辽国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台湖(户)地区又见证了这位君主的往日的英姿。

待到民国二年(1913 ),台户最终恢复了台湖之名。多少年前,一座大型的国际图书城在台湖诞生。关于辽圣宗的书籍,也出现在这座图书城内。我在想,这算不算是一种千年的机缘呢。

如今北京行政副中心正在稳步前行中,迎来更多发展,与更多機构及工作人员的入驻,相信更加绚丽的色彩还会上演,而这些老地名中的老故事也将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见证北京之东新的发展奇迹。

猜你喜欢

土桥牌楼永乐
彩色笔动起来
搭纸牌楼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老北京的牌楼
“先送一半”的智慧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永乐时期明朝与女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