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活素材的应用策略

2022-05-30寇梅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课堂教学

寇梅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高效的地理课堂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对地理概念、原理等理解性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恰当引用生活事例,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素材的搜集

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生活化素材,并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在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初中的地理知识涉及很多生活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的,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素材并思考与地理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地理原理。例如,在学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进而总结气候的特征。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明确生活情景就是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通过学生搜集素材,也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有更多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生活素材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其一是将借助互联网搜集到的图片、视频素材和自己制作的模型,用作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地图”一节课时,学生在头脑中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比较抽象,对比例尺也很陌生,这时呈现出校园平面图、桓台县地图、淄博市地图、山东省地图,让学生通过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研究地图三要素,并通过对比几幅图的范围,让学生理解比例尺和范围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的模型:如在学习地球仪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地球的结构,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让学生制作地球褶皱模型,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

其二,学生和教师共同制作微课等视频资料。“微课”可用于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堂总结、练习巩固等各个环节,课下把一些疑难问题的讲解微课发送到学生学习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观看、反复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在讲解“地形雨”“河流的凌汛现象”等知识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类知识,见的也较少,直接进行图片呈现,学生印象不深刻,也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笔者选用了视频片段进行讲授,这样学生对凌汛现象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便于记忆。

其三,搜集近期发生的时事热点情景材料。利用比较热门的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科学网站、博客等来获取相应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具有新颖性,紧跟时代步伐,会从当今的时事热点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拓展,能满足时代化学习的需求。比如,在复习农业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结合各种农业相关的情境材料,为学生讲解各地农业的区别,如“武夷山的种茶业”“长江流域的油菜花节开幕式”“黑龙江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特色农业”等时政热点材料,都是课上知识学习的辅助。只有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情境结合起来,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真正运用于生活。

二、生活素材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将生活素材应用于地理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使地理知识能更好地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用生活实例丰富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加生活实践,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生活化素材的认识,使素材服务于课堂

教师首先应该把生活化素材库熟练运用起来,才能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生活化地理的思想,实现生活化素材与初中地理教材的结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设计都要体现生活化,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更要注重一些生活常识的补充,真正使素材服务于课堂。用生活化的地理实例导出新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地图”一节课时,考虑到学生知识背景,笔者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1:1000手工绘制比例尺的本校平面图,让学生注意看图说一说这是一幅哪里的图形,有较多学生很快就能看出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这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对校园读图、绘图的兴趣,收到了运用生活中地理进行教学的良好效果;其次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扎实,课堂中融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笔者鼓励学生成立了地理兴趣小组,每周三去测量正午旗杆的影子长度,记录了一个学期后,学生把记录拿出来在课上分析,从9月份到12月份,影子的长度是逐渐变长的,由此证明太阳直射点是逐渐往南移动的。在兴趣小组测量的同时,在教室内也每天观察太阳照射在室内的阳光多少,并拍照记录,最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春季开学后,学生便学会了自发地进行观察,尤其是在班内,窗户照进来的太阳光线是逐渐南移的,因此靠近南窗的学生体验更深刻。

(二)提高学生对生活化素材的认识,使生活化素材助力学习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生活化素材的呈现较为单一,以图片和书上的阅读材料等形式呈现不直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以识记为主,并且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知识的真正掌握和有效运用。教师以生活化素材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相关素材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地理,培养学生主动寻找和认识生活化素材的能力,助力地理学习。

(三)形成生活化地理课堂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实施,需要通过生活化课堂来实现。利用生活化场景或者生活实例导入,能激發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结合课上的新授课内容,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原理规律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更是应该要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案例1】“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

在学习“水资源”一节时,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的用水情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在课堂上将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展示出来,通过对比,有些学生就了解自己家存在浪费水的现象,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你们家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到节约用水”;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明确了节约用水的措施。在参观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图片和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方式和现状,以及水污染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不光学生自己树立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意识,还教育家长要节约用水,不能造成水污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即进一步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地理,运用地理的良好学习习惯,丰富了地理学习的手段,又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意识。

【案例2】初中地理教学和当下的社会热点密切联系

地理时事热点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在进行地理时事热点选取时要注意与本节所学知识的相关联性。如在学习“海陆变迁”板块运动时,笔者适时地把发生在青海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时事热点结合到课堂,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引导学生树立防震、抗震的意识。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三、将生活素材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巧妙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课本里很多素材比较陈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且贴近生活的素材来替换、改造原有的教学案例,使学习的内容生活化,以調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淄博进行参观考察,结合了解淄博的农业布局,运用学过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淄博这样的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如此一来,通过把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以转变教师行为方式为核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生活化高效课堂

高效的地理课堂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对地理概念、原理等理解性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恰当引用生活事例,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感受深刻,才会学得轻松、记得牢固。例如,在学习农业的作物时,学生由于缺乏作物生长习性的相关知识,往往想当然地作出错误的判断。如部分同学认为作物都是在秋季收获,所以对华北地区的小麦常常写成秋季收。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参观考察,形成感性知识后再学习农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四、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前置学习

以前教师很少布置前置作业,或者布置的前置作业比较笼统,比如,读读课本内容、做做课本上的活动题,准备一份简单的课本知识导学案填空等。对这样的前置作业,学生既不感兴趣,导致很少甚至直接不做;也对地理学习没有很大的帮助,只能是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现在,教师充分设计前置学习,要求做到前置内容具体、任务明确,学生要能充分运用生活化素材,进行材料搜集与整理,并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在课前充分展示前置学习内容,教师检查、反馈学生完成情况恰当得体,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二)课堂导入

在以往的地理学习中,通常根据课堂内容,简单地展示几张自然或者人文图片,或者播放一段视频,学生看起来学习热情提升、关注度很大,但是没有深入研究生活化素材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也很少开展系统的初中地理生活资源库的建立,导致表面很热闹、实际没帮助,最终地理课堂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应在不断钻研和挖掘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日常生活等途径对生活化素材进行了搜集,根据不同素材的特点进行了分类整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选取合适的生活化素材进行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课堂检测反馈,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对本节课学习的期待度进一步提高。

(三)合作展示

以前对重难点、疑惑点的讲解,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根据课本或者地理图册等进行交流讨论,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不丰富,有些内容又比较抽象或者难以理解,只能根据几张插图、文字材料来判断、交流,导致合作完成度低、交流不充分。现在,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各组长组织交流讨论,能充分运用生活化素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参与人数多、参与状态好、参与质量高。以前不明白的知识,通过生活化素材能很直接、感性地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解决。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生活化素材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了运用生活化素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地理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四)检测巩固

以前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通常是出几道选择题或者综合题,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识记程度,是否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或者利用地图找出有效信息来解决问题。现在,学生能充分运用生活化素材,结合地图,甚至能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素材,能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识,从而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为满足地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坚持生活与课堂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不再是刻板的知识传授地。通过构建新型的知识传授方式,结合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真正走出课堂,融入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问题、解释现象,进而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地理眼光观察周围的生活,发挥学以致用的潜在价值。这种新型知识传授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注:本文为2018年度淄博市教育规划“十三五”市级课题“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化地理课堂研究”(课题立项号2018ZJG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活课堂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