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022-05-30赵强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学科核心

赵强

当前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热门话题从以往的“升学率”“综合成绩”等变成了“核心素养”“双减”。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其内容主要建立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并根据二者的教育理论推行。小学数学聚集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对此,数学教师除了要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夯实学生的数学根基,并超越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辅助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源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将该教育的启蒙性和基础性放在首位,并以核心素养思想为根本,全面思考如何才能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实现“全面培养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将传统教学理念作为前提,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独立的,各学科教师只注重自己担任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也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眼光停留在自己教學的科目上,并且只注重培养学生该门学科的学习能力。然而,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观念并不适合用于教学,因为它没有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作为首要要求。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早已经不适用于如今教学形式的长期发展,经历改革也是必经之路。然而,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音乐等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地完成文章解读,并寻找出文章主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则能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一副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升音乐素养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只是小学众多学科的几门。而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力,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优先选择使用数学能力来解决。所以说,不管是小学语文、美术还是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小学各个学科相互融合,非常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学科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也属于教育范畴中的行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各个学科融合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各个学科融合的目的。因此,教育多学科融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方面的目的,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数学与多学科的融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能够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资源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多学科融合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意义

(一)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核心素养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其中核心素养包括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但数学核心素养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对这一学科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解出正确答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与相关问题。数学是一门通识类的基础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待问题时的思维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的逻辑严谨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地对学生进行与数学方面相关的指导,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味地提高计算准确率或者是背记公式,而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分析、逻辑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再通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以便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原理知识,并通过这些内容顺利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当下“双减”的实施,势必需要更快、更强地提升课堂质量,过去的课堂,教师虽然也在追寻“生本课堂”,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追溯着“原生态”真实课堂,然而,真正的课堂效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于见效更快的题海战术,让校外辅导和学习共存。“减”是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遇见”,学生也真正能够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学需要强调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的课堂时间更多的是体现“实效”“高效”,看似在“减”,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加”,“加”也是为了更好地“乘”,要思考,要变革,要追求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现状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绑架了学生的想象,更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因此,教学的确应该顺应时代的变革,“双减”恰恰在此时而生,教师需冷静思考当下的教育,更好地燃起教学改革的火苗,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而又有智慧的课堂,有情有智的教学。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我国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取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所以,不管是数学知识,还是一切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活动等都非常重要。除了帮助学生获取适应社会的能力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对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观察并解决,强化自身的数学意识。另外,教师还要在数学与生活中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了解数学本身存在的价值,以便增加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数学能力突破固化思维,完成精神上的创新,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能力上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教师更应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的固定思维。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思维能力也是必备的一项技能,因此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成为学生今后竞争中的一位得力帮手。

三、 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够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真正含义,并以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为基础,将教学内容作为辅助,才能真正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但实际上,数学不应该是被孤立的学科,应该融入其他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中,通过其他学科上的渗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我国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正确理解什么叫作核心素养,除了教师认为每个学科都是独立的个体之外,在真正的教育中教师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各自为政,这也间接导致学生下意识地分离了各个学科,也致使小学生普遍存在体能素养、艺术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等的缺失。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线段”时,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线段的特征进行了解和感悟,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原本相对比较抽象的线段知识变得实际而具体。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大概地,并以直线教学为根基,为学生描述了线段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概念。因此,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

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为前提,我们了解到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包括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对数据的运算和分析,而这些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生思维存在一定惰性。其实在小学中存在惰性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惰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探索问题,没有钻研的精神,当遇到数学难题时,首先思考的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答出数学答案,而是想着该怎样从其他同学那里“弄到”答案。还有些学生直接将自己不会的难题摆放在一边,再询问家长或教师。然而,学生出现这一惰性思维,主要与教师没有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家长的过度包庇有关。其次,小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思想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比如数形结合、类比、整体思想等。但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知识累积不够,所以无法完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深入剖析核心素养内涵

只有当教师全面了解核心素养的含义,并以学生为前提,才能制定明确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全面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发展目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节内容时,因为小数除法是数学运算中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是难点。其中包含了两个内容:一个是除整数,一个除小数。在正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A、B、C、D四个同学一起去吃饭,付款方式为AA制,当吃饭结账时,小A主动支付了钱,给了一百元,饭店老板找回了三元。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一下,另外三个同学应该分别给小A多少钱?学生就开始计算,并得出(100-3)÷4=24……1(元);若每个学生都给小A24元,那么小A会亏损1元;如果每人给小A25元,剩下的三个同学就都会亏损1元。这属于生活化的情境形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问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如何平分剩下的一元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使学生掌握了小数的计算方式。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深入解读其内涵,并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概念,构成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就是定理、公式和规则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其通过认知过程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以获取良好的数学思维,并对当前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这样一个例题:游乐场上有一个小型海盗船,一共有5排,每排能坐4人,请问这个海盗船上面一共可以坐几个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为学生呈现出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先确定自己的计算思路。之后,再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利用图片抛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用当前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这更利于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意义。学生在熟练使用数学思维之后,就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只有当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之后,才能全面理解教材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并灵活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与图表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图片中的各种图案,让学生对图表进行命名,进而使学生掌握扇形、曲线、圆柱等相关概念。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角的大小和线段两边的长度无关。但这一内容并不好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几张不同颜色的纸,并剪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几个正方形,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四个角都相等,都是90°,利用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小学数学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分析数学的能力,再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时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阶段,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身心、思维、智力等不同方面的发展,进而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双减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