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2022-05-30郭春燕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青蛙语文课程双减

郭春燕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是一大考验。作业时间和数量减少、早读取消、课外培训机构大幅关闭……无形中将更多压力分流到一线语文教师身上。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优化课堂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真正令学生受益的有效课堂,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本文试从“双减”政策解读出发,结合教学实例对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方法进行探索,希望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保障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减负增效”真正落到实处。

一、“双减”政策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思考与调整构想

(一)“双减”政策解读以及对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影响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双减”政策的雏形。其中三点最受瞩目,一是全面压减小学的作业总量和时长,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三是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这其中又以第一点对小学语文教育造成的冲击最大。《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也就意味着,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无法再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基础作业,简单的字词摘抄、书写练习也在取消范畴之内。相应地,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弥补这一缺失,提升教学成效,才能保证语文课程在“减负”的前提下不缩水、不打折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调整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双减”政策的出台,本意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却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包袱,教师势必优化课堂生态,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促进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过渡。同时“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门槛,取消课程中的重难点。反之,教师应明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依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小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同时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回归课堂活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实现高效的语文学习。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发散较快。这也决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更强的吸引力。教师及时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尊重其个体差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再适当地展现教学的趣味性,就能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抵触心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须顺应课程改革潮流,优化课堂生态,落实“减负增效”的具体要求。关于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途径,我们拟从课前导入、课中教学、内容设置、作业安排和实践活动五方面入手进行探析,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课前:精心导入,激活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互动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价值取向。关于它的教育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作出如下总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要频繁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逐渐摸索并掌握语文的运用规律。这也就要求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思路引导和方法点拨,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往往刚从课时较短、趣味性强的幼儿园教育中脱身,正式进入小学教育,还没学习过系统性的语文课程,对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的问题本能地感到好奇。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多下功夫,就能及时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逐渐沉浸到语文课堂的浓厚人文氛围中,并逐渐喜欢上这门学科。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师生在课堂动态中保持一致,教学节奏就会越来越明快,成效自然有所提升。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青蛙写诗》为例,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短诗,语言天真且富有童趣。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制作一只Flash版本的青蛙,并搜集雨声、蛙鸣、水流声等声音素材。在课堂教学伊始,先通过淅淅沥沥的雨声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再播放“呱呱呱”的蛙鸣,让动态的青蛙“蹦”到屏幕上,再结合教师的解说:“咦,今天教室里来了位新朋友。青蛙先生,请问你有什么事吗?”说完后,动员学生展开想象,一起猜猜青蛙的来意。学生有猜青蛙来搬家的、来串门的、来找朋友的……种种回答不一而足。然后,教师再宣布答案:“青蛙先生说,雨声给了它灵感。现在,青蛙要写一首诗!”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时候,教师再补充:“青蛙先生还说了,诗里藏着它留下的神秘符号,你能找到吗?”接着,再组织学生朗读这首短诗,充分感受语言的韵律。学生也带着寻宝般的好奇心去探寻诗中隐藏的神秘符号:它们有的是一串水泡泡,有的是小脑袋拖着长尾巴的“小蝌蚪”,有的则是一枚圆润的小水珠。充满悬念的课堂导入,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瞬间让语文变得不再抽象晦涩,小学生也能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了。

(二)课中:删繁就简,加强指向,集中核心素养培育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相应的,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也不能一步就到位。在实现“减负”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研究工作,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删繁就简、加强指向。刪繁就简,即舍弃课堂中机械重复、耗时无效的训练内容,转而为创新型任务、基础型任务和习惯养成任务的训练内容让路。加强指向,即加强语文课程的指向性,让教学目标聚焦到学生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语文素养成长。语文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最终的培养方向。比起一时的知识积累,教师更应该将目光放长远,集中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例,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如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尤其是开篇“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熟读全文后,教师再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雪地上来了一群小画家,那他们怎么作画呀,是用彩笔还是铅笔,用颜料还是墨汁呢?”学生也许会说“雪地上来的是动物,不是人,他们不用画笔和颜料”,也许会说“它们用脚和蹄子作画”。在这之后,教师再带学生领悟文本中隐藏的修辞,探求“画枫叶”“画梅花”和动物脚印的联系,让学生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明白小画家的作画其实是动物在雪地中奔跑,留下了一串串生动的脚印,进而让学生理解这种惟妙惟肖的比喻。

随后,师生再对最后一句文本进行延伸——“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将青蛙的缺席和其冬眠的习性对应起来,再为学生留一道思考题:假如青蛙从洞里醒过来,伸了伸懒腰,看到雪地上的画作,会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设想青蛙会很遗憾,说要是自己没睡觉就好了。有的设想青蛙很怕冷,说幸好没去雪地里,否则把脚趾头冻掉怎么办。种种想法,精彩纷呈,不但能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还能帮助他们发散思维,形成创新意识。教师的细心引导,能够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提升,从而获取成就感,找回学语文的信心。

(三)内容:联系生活,深入挖掘,促进语文知识内化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又是生活中常用的交际工具。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处可见的文字,随处可闻的语言,乃至随口哼唱的一支儿歌,都和语文脱不开干系。在接触语文课程之前,学生就已经从生活中获取到了少量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知道以具体称呼来指代物体,用有逻辑的话语来表达需求。低年级学生会用“请”字开头的祈使句寻求帮助,并掌握了部分礼貌用语的使用。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挖掘课程中的生活化因素,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完成语言实践。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将知识内化,二是能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语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这门课程。再者,生活是美育和德育的直接通道,对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有着正向意义。抓住生活这条育人线,语文教学才能提质又增效。以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为例,这是一篇结合了自然和生物知识的童话故事。主角小壁虎因为弄丢了尾巴而情绪沮丧,四处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结果屡屡碰壁。教师抓住小动物们不肯借尾巴的原因,可以找出几个生活化的例子来让学生分析。比如:“假如你的同学弄丢了自己的红领巾,向你来借一条,你会不会借给他呢?”有的学生表示会,有的学生则表示不会。教师再转换话题:“如果你的同学弄丢了家里的钥匙,向你来借一把,你会不会借给他呢?”学生当然持否定态度。这时就可以引入小壁虎借尾巴失败的原因——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就像每家的钥匙都不同一样。就算动物们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也没法发挥它的长处。小壁虎安上别人的尾巴,也不能飞檐走壁、四处爬墙了。学生在教师的举例下,逐渐体会到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故事中的各个角色。比起生硬的说教,这样的方式明显更灵活,且更具教育性。

(四)作业:精准施策,重视讲评,强化学习正向反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具有夯实学习效果、巩固语言知识的功能。而““双减””政策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和时长,同时在低年级教学中取消家庭书面作业。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考虑作业的有效性,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进度设计作业形式,将巩固练习和提升活动留在课内,转而将一些探究性、个性化的作业或是小型阅读任务留到课后供学生完成。同时精准施策,强化作业对学习的正向反馈,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以完成作业为第一标准的教法,更加重视作业的讲评环节,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及时查漏补缺、反馈订正,实现共同进步。以二年级上册的《敕勒歌》为例,这首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描绘了草原的壮丽风光,以及游牧民族对家乡的无尽热爱。教师可以借教学契机,为学生留一个别开生面的探究作业:和父母学唱一支民歌,记住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并大致讲出这首歌来源于哪个民族、哪个地区。在此过程中,学生和家庭成员展开通力合作,共同选歌、听旋律、学唱,并追溯民歌的历史文化起源。这一举措不仅能强化学生与家长的情感链接,还能增进学生对民歌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实践:联合家育,形式多样,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联合,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础,承担着重要的教化职责。《意见》也指出,家长有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科学地安排课余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要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动员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语文生活中,助力他们的语言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打通校内校外的渠道,吸引家长扎根语文课程,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譬如二年级下册的一个口语交际主题是“长大以后做什么”。教师可以借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将其变为“爸爸妈妈的理想——他们长大以后在做什么”,为学生安排一个简单的采访任务,将父母作为采访对象,询问他们小时候对未来的规划、心中的理想以及现在从事的职业等等。学生通過与父母的互动,既能了解上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又能体会家长劳动的辛勤与不易,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养成不懈奋斗的精神。与此同时,家长的对话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材料,对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很有帮助。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具备的潜能,并遵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给出点评,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升自己,享受这段珍贵的教育时光。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转变“分数唯上”的思想,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本质上应和“减负增效”的教育举措重合,从根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以快乐轻松的心态步入语文课堂,接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开辟思维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发挥个体优势,锐意进取,让语文素养的花朵真正盛放于课堂之上。

猜你喜欢

青蛙语文课程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青蛙捉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谁能叫醒小青蛙?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