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思路

2022-05-30朱薇

天津教育·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感思环节教学策略

朱薇

班级授课制是适应教育普及化产生的经济高效的教学制度。虽然随着小班化和走班制的发展,但学校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依然是课堂。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來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课堂就是培养思维的最佳场所。笔者在新课标指引下,以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为目标,探索“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常态课堂中的应用思路,初步建立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相整合状态下的教学结构,让课堂教学达到理性的结构化,让常态教学逻辑清晰。

一、统编教材视域下课堂教学与高中生思维品质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统编教材实施以来乡镇校课堂教学与高中生思维品质现状的调查

统编教材实施以来,以乡镇校高中教师与学生为对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常态课堂存在以下问题:近70%教师仍占用过半时间传递知识,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仅27.91%教师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仅在公开课上设置多样活动,常态课堂忽视思维品质培养;25%教师不知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教学手段单调陈旧;仅5%教师注意归纳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去指导常态教学;52.24%学生课堂参与不积极或不会表达观点;近50%学生不能认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二)形成原因探析及施行“感思反刍”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其一,尽管国内对语文教学培养思维品质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但在策略的实践应用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强化自主学习,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初次接触让一些教师因忙乱迷茫。其三,20余种选科组合导致授课班级学生层次多、差异大,乡镇校学生学习能力低,教学组织和实施的难度增加了。其四,在语文要素落实方面,穿新鞋走老路,有活动无教学,有落实不到位。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忽视,才更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落实新课标,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基于思维提升的“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常态课堂中整体实施构想

(一)以“感”的策略带动感知、感受和感悟

“感”是心灵的感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唤醒维持。第一层级为“感知”,侧重在“知其然”。比如,旧知的导入,新知的讲授,氛围情绪的烘托渲染等。第二层级为“感受”,侧重在体验。比如,情境的设置,兴趣的激发,唤起学习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第三层级是“感悟”,侧重在“知其所以然”。借助学习任务群施加的外部驱动力,使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或满足感,进而有所领悟,最终将其表达出来。“感”是策略的基础,贯穿教学始终,是教师“有意为之”的读与写兴趣的驱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将书读进心里,才会产生真正的思考,从而能真实地表达。

(二)以“思”的策略质疑,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是质疑,是反思,是独立思考,是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阅读或写作文本进行虚与实的探究。“思”是策略的重要手段。“思”的前提是产生问题。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教师的问题激趣,启发思考;一是学生的困惑,也就是待“启发”的“愤悱”。“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深入阅读的过程,更是锻炼思维的过程。教师的问题主要设置于导入、串联、示范和思考盲区;学生的问题设置为课堂主体以激发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养成,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课堂是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成长的主渠道,问题意识作为实现课堂目标的主要途径,也将不断增强。

(三)以“反刍”的策略促进深入阅读,真实表达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示意图显示,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均低于30%,属于被动学习。而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却分别达到50%、75%和90%。后者属于主动学习。“反刍”就是以问题研讨、真实情境任务驱动为手段,对某个问题真实、具体、全面理解的过程。它贯穿课堂始终,在具体活动中凸显学生主体性,由感知到质疑,由思考到感受,由深思到感悟,由反思到再悟,进而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和真实写作。这种互动与提高是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思维的进阶性,是课堂中最为有效地促进主动学习的手段。

三、“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常态课堂的应用思路及教学结构设计框架

“感思反刍”教学策略是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的整合,是针对多层次学情提出的,低层次的群体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是为教学策略;让高层次的群体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是为学习策略。全面突出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凸显教学的有效性。在常态课堂应用中,需要结合新学情,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学设计,侧重实践性和操作性,通过具体的任务和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重新设计语文日常教学,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达成思维品质的提升。在策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反思精神,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拒绝盲从,敢于质疑,善于分析,提升深度思考力,进而培养创新精神,这是新时代对人才品质的呼唤。

教学结构设计如下:

(一)第一环节——读有收获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更要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注重传统语文教学对字、词、句和经典篇目的深入研读,守正才能创新。为了避免阅读理解的碎片化,可以在一个大的情境任务统摄下,整合整堂课的内容。比如,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三单元,拟设“我心中的英雄”推荐会。带着任务去读书,苏武、屈原、司马迁、庄宗等哪些人物可以推荐,从哪几个角度去比较,又是结合怎样的现实因素做出选择,把字、词、句理解全笼罩,又加入现实问题的思考,最后进行成果汇报。在这个任务统领下,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从情景感知到阅读理解,从质疑到解难,从文本到现实,所有琐碎的讲解全都囊括于其中。换句话说,该环节的阅读写作,在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全篇意识,背景意识,但又能避免过分地主观解读和牵强挖掘,实现适度的个性解读和在尊重文本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该环节要特别注意改变以往高中语文常态教学随意性强的现状,正视统编教材刚开始使用以来,盲目突出情境、大面积开展活动而出现阅读与写作表面化、泛化、无效化等问题。以语言积累、语言建构、阅读理解、语言活动为主流,拒绝对炫目形式、“时尚”理念的盲目追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还原汉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情境设置、任务驱动、营造氛围、导语串联、旧课温习都是手段,目的是推动学生的自由阅读,将阅读、思考、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也为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二)第二环节——思接千里

在常规阅读教学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古今中外丰富的感性材料,跨越媒介界限,突破学科藩篱,关注现实社会,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文本内容以及零散感悟之后,对新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辨分析。问题来源:其一,教师阅读视角和情趣;其二,学生个人的兴趣。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回归,就在于摒弃功利,重视学生个性。要让学生活动与现实发生联系,通过想象联想,解读文本自身内容对现实问题的观照,让学生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并因此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此环节中,可以比较阅读为手段,让群文阅读常态化,使对经典立意主题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化,或通过自我反思,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所学知识或经典的现实意义。

该环节提倡个性化,但要注意,这并不局限于教师的个体感悟或学生的个别学习,还应该是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助学习。凸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疑可问、有问可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维持,但也要在实践中与同伴、与教师共同学习。比如,在古今材料的阅读中丰富体验,在理性分析、同伴互动中质疑思考,在此过程中,有鉴别地吸收,力求多元的丰富,构建、完善自我世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即便不能行万里路,也可以在阅读表达中“思接千里”,并能解决现实问题。

(三)第三环节——反刍表达

这是“思”的反刍,是思维的深化与提升。在阅读层面,“反刍”是横纵拓展,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延展思考;在写作方面,“反刍”是经由“感、思”之后的“感悟”表达来进一步加深思考。“反刍”环节正是在阅读与表达的不断互动交流中,实现逻辑思维的形成、发展、深化,促进思維品质有梯度地发展。该环节依然要注重情境任务,重视“感”与“思”。比如,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可设如下任务:面向全校征集新闻通信,请你以编辑的身份审核稿件,写出评价标准。这个任务既有情境感知,也有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制定标准,也就知道了新闻、通信等的文体区别,再用此标准去衡量作品,既掌握了内容,又知道如何写,也知道如何评。而这,同时也是对课堂所学的反刍。“反刍”环节重在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既涵盖评点、生发、批驳,也包含辩论、说服、立论。课堂成为自由生活的再现,让学生在“反刍”中主动地读,有思考地听,高质量地说,多样地写。

“反刍”是贯穿于感思、互动过程中的,实质上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思考,感受体悟。在这样的阅读与表达过程中,教师水平与学生能力不断地螺旋上升。在方法上,侧重比较互动与读写互动,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学会调整思维方向,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进行跨学科的活动设计,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深度思考力。比如,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可让学生在展开调查时,结合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对所搜集的地形地貌、土壤肥瘠,对历史现象及其发展,对政治制度变化对家乡的影响等进行分析综合,而采访视频与图片采集也可以结合美术学科,对学生进行美育,学科之间不再壁垒分明,这也是对思维拓展的有效促进。“反刍”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侧重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四)第四环节——作业应用

“双减”背景下“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也应注意情境化,任务要带有思维的含量,启发学生思考。作业不是简单的课堂所得的延伸,更不能是简单重复,应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过程,且依然遵循“感思反刍”的思路。作业要求应细致准确,也可以先给出评价标准,然后按标准完成,评价先行,最后再衡量,做到有理可依。学生接到任务,依照标准思考如何完成作业,侧重“感思”环节;在完成过程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侧重“思”;完成后的评价、反思、修正,侧重“反刍”。

“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作业应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设定情境任务,侧重培养真实而复杂情境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其二,对高中生而言,尽量摒弃单一重复性知识点的练习,追求综合性、应用性的实践型语文任务,在实践中指向思维的真实学习;其三,注重思考主动性的激发,比如,进行跨学科作业布置研究,协同学习,协同发展,让学生有机会用融会贯通的方式打通学科壁垒,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其四,尝试进行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汇总,对作业进行统筹安排;其五,体现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愿望,使语文课程充满魅力与活力。

在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作业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比如,知识的补充、阅读与写作方法的介入以及程序的逻辑细化等。另外,作业也应包含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完成两种样式,小组合作又可分为教师指定小组与自行结组两种类型,并且借助小组合作的外壳,进行差异性、选择性作业的布置。学生有层次,能力有高低,在作业布置时要有所兼顾。比如,话剧展演活动的作业设计,就可以先定组长自由结组,在组内进行导演、演员、剧本、海报创作、前后期宣传等工作的竞选,任务有轻重,但综合性强,每个角色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这就将差异性作业隐藏在学习活动之中,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四、结语

以上环节并不是生硬的组合,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单元设计,还可以是学期教学设计;可以是一堂课内“感思反刍”兼备,也可以“感”“思”“反刍”有所侧重。也不限定某种课型,既可以是单篇阅读,也可以是群文阅读,更可以是综合学习活动。不可拘泥,要有变通,极具灵活性。即便在以上环节内部依然可以有“感思反刍”的过程。也就是说,“感思反刍”是策略,是教和学策略的整合,要适时而动,但总体服务于同一目标——思维品质的提升。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感思环节教学策略
怨回纥·茶煮红英疾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走进王若飞感思中国共产党人“生命信仰”的激越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后的感思
若在阨窘中——感思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