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审美与创造素养提升策略
2022-05-30郭长青
郭长青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韵律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等。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让学生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是目标之一,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也是必须落实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革新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与创造素养。
一、审美与创造素养的内涵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中,教授倪文锦对“审美与创造”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指出这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具备的评价美、欣赏美、体验美与发现美的品质與能力。也就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审美发现,品味语言艺术,进行审美鉴赏与审美体验。并且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创造美、表现美,形成自觉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养成高尚的品位与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提升小学生语文审美与创造素养的意义
第一,这是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大方向,而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四个维度内容,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审美。文化是综合体现,思维是核心,语言是基础,而审美是内在需求,这四个维度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层次不一。要想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和审美有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将课程审美功能发挥出来,是语文特质的内在诉求。所以,在教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顺利落地。
第二,这是实现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有效路径。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了读者、作品、作家、世界等要素。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融入自身的审美意识,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只有当作者接受作品之后,作品才能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教师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去欣赏、去创造,让学生自己成为读者,与文本直接对话,这样才能实现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简而言之,假如没有读者的鉴赏与阅读,作者苦心构建的艺术大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然而,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强加给学生自己的理解,他们有不同的经验,对作品的理解不分对错,重点是要让学生参与审美过程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创造素养。
第三,有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促进人格完善。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能够提高他们的判断力、艺术修养,而且具有人格塑造功能。收录于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浸透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感悟。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与鉴赏素养,学生才能真正被作品中博大的生命意识、强大的历史责任感打动和感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换言之,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能够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小学生语文审美与创造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奠定审美与创造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在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的美,如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精神美等。丰富的、完善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有序和高效开展的基础,要想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必须开发课程资源。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为例,文中讲述的是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的故事,称颂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实际上就是人物精神美,是优质的美育和德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感染他们,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又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为例,作者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去介绍小兴安岭的风景,每个季节都有特色,呈现出不同的美。从内容上来看,文章蕴含着自然美、意境美,从结构上来看,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去描述小兴安岭,具有结构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这些美,以此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除了阅读材料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以外,教师在识字教学、写作教学中同样也可以渗透审美教育。以识字课为例,汉字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以《“贝”的故事》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认识“贝”字偏旁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之钱币文化,让学生知道更多“贝”字偏旁的汉字。如“赚”“贷”“赌”“贫”之所以与钱有关,是因为在古代,人们用贝壳作为等价交换物,类似于今天的人民币,正因为如此,很多与钱财有关的汉字都带有“贝”字偏旁。这样的拓展讲解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也能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除了这些美育资源以外,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美育资源,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深入挖掘它们,以此为载体进行拓展教育,促进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提升。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情形下的课堂沉闷、枯燥,学生被动地接受“投喂”,不仅学习浅显化,而且容易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学生很难从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因此,在指向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语文课上,教师应秉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读写结合教学法。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顾名思义,将阅读和写作放在一起进行,或是以写作为手段,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或是以阅读为手段,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在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关注“审美”这一点却忽视了“创造”。实际上,除了让学生欣赏美以外,还要引导他们去创造美,而读写结合契合这一要求。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这是一篇描写西沙群岛丰富物产的课文,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如描写鱼群的时候写到:“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鱼比喻成扇子、气球等。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经过作者这样一描述顿时富有美感,这其中就展现了语言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欣赏这其中的语言之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仿写,从生活中随机选择一处景色或者一个物体,模仿笔者的写作手法去写。仿写要求“形似质新”,即模仿的句子与原句看起来字数和结构是一样的,但是内容却是完全崭新的。这需要学生仔细、深入地品味语言,抓住精髓,然后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语言之美,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增强,审美创造能力也有所提升。
2.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指向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语文课上,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以及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等,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用现代化设备创设直观情境,比如网友上传到网络上的庐山瀑布视频,再现文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象。通过视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想,将看到的庐山瀑布之美表达出来。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视觉上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感受到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传统文化之美。又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或表演情境,让学生从三个故事,即“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中挑选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还原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感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胸怀,也能够认识到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又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相较于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诸多优势。第一,它的本质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同龄人交流、讨论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也是一种美。第二,学生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体现在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所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他们观点、思维的碰撞,实现视野的拓宽,使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美。因此,在指向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探究任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分享各自的观点。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在文中却花费大部分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思考和交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爱国情感也被唤醒。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实现了对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开展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践教育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指向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美、体验美以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诗词朗诵活动。诗词是语文课程资源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数篇古诗词。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诗词朗诵活动。朗诵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语言美、韵律美等,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或是选择课本上的诗词,或是选择学生从课外资料中接触到的比较喜欢的诗词,通过大众评委的方式选出优秀的朗诵者。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朗诵,也可以团队一起朗诵。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配乐朗诵,即根据诗词的内容和特色配上相应的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去朗诵古诗词。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美、感受美,对提升他们的审美与创造素养有重要意义。
2.演讲比赛。演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准备演讲稿并参加演讲比赛。例如,在教学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之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爱国”“我的梦想”等主题展开演讲比赛。在演讲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实现自我教育。这样的实践活动补充了课内教学,既拓宽了教学深度,又在无形中实现了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地。
3.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体验美、发现美并且去创造美。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或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后,让学生每人在课后做一件好事,不论大小,或是扶年迈的老人过马路,或是捡起地上的垃圾并送到指定的垃圾桶,第二天让他们分享自己做过的好人好事。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如植树活动、交通志愿者活动、敬老院送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让他们处处感受美,时时感受美,不仅体验美,而且用行动去创造美、践行美,这对提升他们的审美与鉴赏素养有重要意义。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影响教学实效性。在指向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结果性评价,运用过程性评价,突出对“美”的考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考查学生对文本大意的感知力,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对文本中人物精神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感悟能力等,充分发挥语文的感染与熏陶功能。又如,在写作教学中,除了评价学生作文字数是否达标、是否有错别字等情况外,还要考核语言的美感,比如是否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等,要将“美”这一要素在评价指标中凸显出来。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审美的重视,对他们审美与创造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审美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将其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除此之外,結合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推动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审美与创造素养的提升。
注: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审美与创造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JXY402)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