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

2022-05-30王巍姜智鑫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2年9期

王巍 姜智鑫

【摘要】企业面临业绩下行压力, 却依然涉足税收规避的现象在资本市场已屡见不鲜。 本文立足业绩反馈理论的洞见, 结合2009 ~ 2019年沪深A股主板企业财务数据, 重点探讨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之间的影响机理。 研究发现: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存在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 临近期望值企业倾向于减少账税差异, 而远离期望值区间企业则选择进行税收规避。 异质性检验发现: 筹资困境促使企业采取税收规避缓解资金压力; 当主业经营意愿降低时, 税收规避亦可能沦为管理者自利动机的掏空工具; 相较于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避税意愿。 扩展性检验发现: 融资约束在业绩期望落差影响企业税收规避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且业绩期望落差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纳税筹划获取税金结余, 而非采取激进的偷逃税款策略。

【关键词】期望落差;税收规避;财务动机;掏空动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18-0044-10

一、引言

诸多企业面临业绩不及预期时, 往往通过税收规避缓解业绩下行压力。 据国泰安数据库统计, 2008 ~ 2020年被认定为ST企业的上市公司约有49.82%会在次年选择通过避税交易降低现金有效税率。 企业出现业绩衰退却依然冒险选择扩大财税差异, 这在资本市场已屡见不鲜。 现实中通常难以察觉企业避税的实施路径, 企业避税行为历来饱受争议。 一方面, 税收规避可增加企业资金自给能力, 为风险投资带来宝贵的资源流入[1] , 是企业促进资本运营的利器; 另一方面, 避税代理观认为管理者倾向于构造反常交易隐匿避税事实, 信息失真因为规避风险而变得合理, 避税交易为管理者自利动机提供了掏空工具[2,3] 。 虽然业绩下降时税收规避能否助力企业创造价值并不确定, 但实务中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却仍然广泛存在。 国家税务局一项反避税调查报告显示, 该调查在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累计查处漏税企业36万户, 追回税款损失875亿元。 然而据学者估計, 追回税款只是实际避税金额的冰山一角, 仅2013年我国企业所得税税金损失便高达9807亿元[4] , 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真实税负已然在企业管理者间心照不宣。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在结余税金的同时, 也面临涉税风险对经营活动的倾轧。 那么在企业业绩不及预期时, 管理者为何将避税活动置于决策重心? 税收规避是出于企业后续战略逆转的长远规划, 还是自利动机驱使的套利行为? 上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从现有文献看, 学者们主要基于董事会[5] 、高管特征[6,7] 、媒体监督[8] 等公司治理因素, 政策更替[9] 、金融危机[10,11] 、卖空威胁[12] 等外生事件, 制度环境[13] 、税收监管[14,15] 、不确定性[16] 等环境特征, 研究其对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 上述文献重点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与自身内部特征探讨企业避税动因, 鲜有研究从企业经营业绩视角分析业绩下行压力对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 忽视了有限理性的管理者习惯基于简单决策启发法调整经营活动这一事实[17] 。 业绩不及预期作为企业经营的寻常事项, 会加剧企业后续经营风险, 债权人因为面对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势必寻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或减少出贷意愿。 当企业难以从正式途径获取资源流入时, 税金结余便成为危机期间企业维持债务评级、满足资本需求的救命稻草[18] 。 此外, 当业绩衰退时, 政府创收压力、税收执法力度并未削弱, 税收粘性会引致税负痛感, 进而诱发企业避税倾向。 上述分析显示, 在企业存在业绩期望落差的情况下, 管理者可能会采取避税交易缓解业绩下行压力。 但限于数据可得性或经营现状判别困难等原因, 现有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更多采取定性描述, 由此成为探索企业避税动因的理论桎梏。

企业行为理论研究表明, 为简化决策流程, 管理者习惯于依据实际业绩与期望业绩的相对差距, 评价组织经营状况并指导后续经营活动[19,20] ; 在此基础上, 前景理论研究进一步指出, 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会随着该差距的波动而调整[21] 。 业绩期望落差表明企业战略匹配度下降, 这将威胁组织经营持续性, 出于损失厌恶的决策动机, 企业具有强烈的意愿去阻止失败[22] , 从而通过冒险变革以逆转衰退困境[23] 。 因此, 如果业绩期望落差是企业开展冒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那么财务业绩期望落差作为财务决策调整的明确信号, 是否同样会驱使企业开展存在冒险特质的避税活动? 鉴于此, 本文试图基于企业行为理论, 将企业税收规避纳入业绩反馈分析框架, 探讨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机理, 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发现: 临近期望值状态下业绩期望落差会使管理者减少避税行为, 而在远离期望值状态下管理者则倾向于扩大账税差异, 业绩期望落差与税收规避呈非线性关系。 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在于: ①拓展了企业避税行为的分析框架, 将业绩反馈理论引入避税研究中。 业绩衰退影响企业决策制定, 是企业避税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尚无系统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本文创新性地在企业避税研究中引入业绩期望落差, 印证了经营困境是驱动企业采取避税行为的重要诱因, 拓展了企业避税问题的分析框架。 ②丰富了业绩期望落差的经济后果, 并揭示了不同落差区间企业避税决策的异质性。 现有业绩反馈研究中, 主要关注创新、战略变革等冒险活动, 而本文将业绩反馈研究视野延伸至企业税收规避, 进一步验证了业绩反馈对企业适应性决策的解释能力, 是对既有文献的重要补充。 ③现有企业避税研究普遍对企业避税的多元动机探讨不足, 本文从“财务”动机与“掏空”动机两方面, 识别并检验了避税动机如何影响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的避税行为, 发现“财务”动机是业绩期望落差企业避税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响业绩期望落差企业会抑制“掏空”倾向, 而这有利于企业逆转衰退困境。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1.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冒险行为。 业绩反馈是企业行为理论的精髓, 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基于实际业绩与期望业绩的相对落差, 将连续性的实际业绩转化为成功和失败的离散结果, 并依此指导后续战略行为[24] 。 现有研究对顺差的看法较为一致, 顺差(实际业绩>期望业绩)会进一步削弱企业冒险动机; 其逻辑在于, 相较于获取更大的成功, 决策者具有更强的动机去阻止企业失败[25] 。 在不同的相对差距下, 决策者对于冒险行为的价值判断亦存在巨大差异。 顺差是对过往战略的一种肯定[26] , 赋予企业谈判主动性, 企业可以较低成本获取生存资源[27] 。 在此情境下实施创新、并购等冒险行为, 即意味着未来经济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以及当前经济利益的真实流出[28] 。 出于损失厌恶的决策动机[21] , 即使冒险行为在未来能产生经济流入, 但当前财富的真实流出更能被企业所感知, 进而抑制冒险意愿的产生。

而受“穷则思变”与“生存刚性威胁”的共同影响, 业绩期望落差(实际业绩<期望业绩)与冒险行为可能具有复杂的曲线关系[29] 。 业绩期望落差象征当前行为模式存在缺陷, 企业普遍具有冒险意愿[30] 。 但在不同衰退区间, 问题搜索成本却存在差异。 适度业绩期望落差下, 局部搜索即可应对逆转需求[22] 。 而大幅度的业绩期望落差往往由系统性原因所致, 冒然变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组织经营困境, “生存威胁”引发企业战略短视[31] 。 具体而言: 业绩衰退对现有业务是一种威胁, 给冒险变革却带来了机遇[32] 。 负面反馈迫使组织进行问题搜索, 此时管理者难以将困境归咎于外因[23] , 业绩压力威胁到经理人职业声誉, 并诱发组织人事更替[33] , 打破管理者固守现状的惯性思维[34] 。 而且, 业绩期望落差会削弱企业要素控制能力, 威胁组织声誉及经营合法性[35] , 使企业位于损失区间[36,37] , 企业必须通过冒险变革缓解社会压力[38] 。 因此业绩期望落差越是长时间出现, 企业的变革意愿就越为强烈[23] 。 但随着业绩期望落差幅度的擴大, 生存将成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首先, 大范围衰退引致破产威胁, 促使企业关注与主业缺乏一致性的短板业务[20] , 资产剥离、裁员减产等保守行为能为企业创造存续希望[39] 。 其次, 大范围衰退往往由系统性原因所致, 局部搜索已难以解决问题。 生存威胁引发管理者心理压力与焦虑感[40,41] , 管理者难以对衰退进行有效归因, 从而抑制企业冒险意愿的产生[19,23] 。 因此, 业绩期望落差越是多指标、大范围出现, 越可能抑制企业创新意愿, 削弱企业变革意愿[27,42] 。

已有研究显示, 业绩期望落差对创新、并购等变革行为存在重要影响。 除冒险变革以外, 业绩期望落差也有可能增强管理者的非生产性动机, 持续性衰退使企业更难以获得外部援助, 企业需要“自救”才能脱离困境。 目前仅有部分学者对业绩期望落差与财务造假、破坏性活动、非法经营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19,43] 。 事实上, 业绩期望落差也有可能降低企业纳税遵从。 当业绩下滑时, 业绩期望落差使外界对企业产生负面预期, 为稳定股价, 股东可能迫使管理者为寻找利润来源而增加避税决策权重。 与此同时, 当业绩衰退时, 政府创收压力、税收执法力度却并未削弱, 税收粘性引致税负痛感, 从而诱发企业的避税倾向。 因此, 理论上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避税行为存在重要影响, 但限于数据可得性或衡量指标的缺失, 尚缺乏系统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这也为本文留下了探索空间。

2. 经营困境与企业税收规避。 当前, 针对经营困境与避税关系的相关研究略显匮乏。 从现有文献来看, 部分学者立足财务困境、金融危机、市场竞争等理论视角, 对经营困境与企业避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财务困境打破了避税成本、收益的既定均衡, 随着经营风险的增加, 声誉损失、稽核风险等潜在损失对决策的影响将被逐步削弱[1] 。 Rosner[44] 研究发现, 破产前企业更有可能参与盈余管理活动;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高财报利润的同时, 减少税报利润[45] 。 Mills等[46] 同样发现, 债务评级低的企业, 税报利息支出列支数额大于财报项目。 经营困境会降低管理者避税风险感知, 并增加企业融资需求。 Cai和Liu[47] 、Gokalp等[48] 研究表明, 市场竞争会压缩企业经营利润及产品生命周期, 企业需要获取更多资源以应对竞争压力。 危机期间企业存在强烈的融资需求, 但商业银行倾向于“锦上添花”, 而非“雪中送炭”[49] 。 为避免深陷坏账困境, 危机期间商业银行存在缩贷倾向, 进而赋予避税决策更高的边际收益[18] 。 如Luo等[12] 研究发现, 卖空威胁加剧了企业融资困境, 为实现后续投资项目的有效供给, 管理者将采取更为激进的避税行为。 税金结余与外源融资具有相互替代性, 当投资项目难以从正式途径获取资源流入时, 税收规避能降低融资约束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1] 。 除投资替代外, 经营困境使得企业未来面临不确定性, 此时企业也有可能提高财务柔性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 当组织经营目标从利润搜寻转向现金持有时, 税金结余也可能会被视为成本节约的一部分[1] 。

回顾现有文献不难发现, 国内外研究主要基于外部视角研究经营困境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 内部视角下也主要探讨财务困境及融资约束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 对于负面业绩反馈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税收规避, 目前仍缺乏系统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业绩期望落差企业而言, 激进的避税行为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易使企业面临稽核风险, 如果相关避税活动打破企业正常经营规划, 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的衰退困境。 因此, 为避免衰退企业误入歧途, 助力企业逆转衰退困境, 有必要对业绩期望落差企业避税动机与实施偏好作进一步探讨。

(二)假设提出

1.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 股东价值导向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 股东让渡既得利益使代理双方利益趋同, 并对管理者施加刚性业绩目标以保障其尽责尽力。 但实际经营业绩不可能伴随期望水平而无限上升, 技术瓶颈、外部风险的交错影响, 使得实际业绩与期望水平往往呈追赶之势。 当管理者难以通过正式途径达成经营目标时, 为迎合股东刚性预期, 便有可能强化对寻租、利益侵占等非生产行为的决策倾向, 即压力迫使管理者将部分注意力配置于短期利益, 对避税的积极后果抱以期望。 税收结余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满足企业经营实际需求, 削弱市场对企业的衰退感知。 而且相较于“盈余管理”“慈善捐赠”等短期行为, 衰退期间企业需要更为稳定的资源流入, 进而赋予避税活动更高的决策权重。 同时, 确定性衰退反映出组织战略匹配度下降, 此时企业需通过冒险变革以逆转衰退局面。 但商业银行的天然谨慎性将减少对衰退企业的出贷倾向, 此时税收规避为衰退企业带来了宝贵的“融资”契机。 税收本质上属于企业收入分配活动, 管理者会根据经营需求动态调整现行分配政策。 业绩衰退通常会增加组织行动失败风险, 当企业难以通过正式途径获取生存资源时, 急于追求利润的管理者将寄希望于避税活动。 税收结余与外源融资具有相互替代性, 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为冒险活动带来资源流入。 现有研究指出, 市场对企业避税行为存在一定的误判[50] , 倾向于高估账税差异蕴含的盈余持续性[51] , 持续稳定的避税策略并不会引致经营风险[52] , 相反扩大账税差异可暂时稳定投资者情绪, 为组织搜索问题赢得时间。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避税活动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 避税动机与企业税收规避。 税收规避可增加企业内部自由现金流, 为融资约束企业带来“融资”契机[1] 。 但税收规避也可能是代理契约失效引致的代理冲突, 避税代理观认为管理者通过构建复杂交易掩盖避税事实, 信息失真在规避风险的借口下逐渐合理化[2] , 从而降低了管理者自利动机的实施成本[3] 。 因此, 避税既可能是企业提振业绩的利器, 也可能沦为管理者谋取私利的掏空工具。 企业避税动机的多样性决定了业绩期望落差情境下, 管理者可能同时秉持“财务”动机与“掏空”动机。 比如: 业绩期望落差会促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23] 、并购[20] 等变革行为。 然而, 现有研究并未回答变革资源从何而来, 业绩期望落差会恶化企业资源存量, 利益相关者也缺乏意愿与企业开展商业往来[53] , 资源困境可能迫使管理者对避税活动抱以期望。 此外, 业绩期望落差增加了企业经营获益难度, 当“巧取豪夺”比经营获益来得更为容易时, 管理者的“掏空”动机将会变得更加强烈。 因此, 管理者可能同时具备“财务”动机与“掏空”动机, 业绩期望落差如何影响税收规避取决于“财务”动机与“掏空”动机孰占主导。

掏空行为有损企业长期绩效, 出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考虑, 当企业能通过经营活动逆转衰退局面时, 管理者便不会将注意力重心配置于掏空行为, 而寄希望于避税活动来获取资源流入。 尽管随著业绩期望落差的扩大, 逆转难度会削弱管理者经营意愿并强化其自利动机, 但总体而言, 这种“掏空”动机不及为经营活动获取资源流入的“财务”动机。 故适度落差区间内, “财务”动机是驱动企业避税行为的主要原因。

然而, 随着业绩期望落差的持续扩大, 资源与经营活动匹配度下降, 管理者将缺乏意愿在经营领域持续投入个人专才。 而且大范围业绩期望落差往往由系统性原因所致, 跨部门协作易引致经营噪声与相互推诿, 企业难以对衰退困境达成一致性协定, 从而进一步削弱管理者经营意愿。 当业绩期望落差超过临界值, 管理者“掏空”动机将大于“财务”动机。 不同差距区间内, 企业避税动机的异质性决定了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避税行为可能存在U型影响, 如图1所示。 在临界点右侧, 由于业绩期望落差增加逆转战略实施难度, 对管理者经营意愿具有挤出效应, 从而表现为随着业绩期望差距的增加, 企业经营意愿以及为经营活动获取资源流入的“财务”动机都逐渐减弱。 当业绩期望差距达到一定临界值, 企业经营意愿与掏空意愿相等, 此时账税差异程度达到最小。 再往后, 管理者“掏空”意愿大于经营意愿, 管理者将寄希望于避税活动掩盖其机会主义行为, 企业避税活动也将趋于激进。 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业绩期望差距与企业税收规避存在U型关系。

假设2a: 如果企业存在“财务”避税动机, 那么融资约束在业绩期望差距与税收规避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假设2b: 如果企业存在“掏空”避税动机, 那么背离主业在业绩期望差距与税收规避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故基准回归使用面板交互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分析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具体计量方程如下:

BTDi,t=b0+b1PGapi,t-1+b2PGap2i,t-1+

γControli,t-1+ui+νt+vtλi+εi,t   (1)

其中: 被解释变量为BTDi,t, 代表i企业t年的避税行为, 用企业账税差异衡量, 数值越大表明企业避税行为越激进; 解释变量为PGapi,t-1, 代表i企业t-1年的业绩期望落差, 主要用资产收益率的相对差距来衡量; PGap2i,t-1表示滞后一期的业绩落差平方项, 用于检验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避税行为的非线性关系; Controli,t-1代表多个影响企业避税行为的控制变量; ui为企业固定效应; νt为年份固定效应; vtλi为时间与行业的交互固定效应; εi,t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理论假设, 若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避税行为存在U型影响, 则PGap2i,t-1的系数显著为正。

(二)变量设置

1. 解释变量。 期望业绩与实际业绩的差距是企业调整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本文利用财务绩效指标资产收益率(ROA)计算该相对差距。 具体以企业当前ROA与历史ROA的相对差距作为其代理变量。

Ai,t=a1Pi,t-1+(1-a1)Ai,t-1  (2)

PGapi,t=Pi,t-Ai,t (3)

如上式所示, Ai,t为第i个公司在第t年的历史业绩相对差距, Pi,t-1为公司i上年的实际业绩, 当t=0时以实际业绩替代历史业绩, 参照贺小刚等[19] 的研究, 选择a=0.6对历史业绩进行预测。 在此基础上, 计算实际业绩与期望业绩的差值, 即得到企业业绩期望差距。 如果PGapi,t数值小于0, 则判断为业绩期望落差。 另外,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 所以基准回归分析对顺差数据进行截尾处理。 即如果PGapi,t数值大于0, 则业绩期望落差取值为0。 本文还同时基于资产净利率(NROA)与勒纳指数计算业绩期望落差, a值分别为0.6和0.3。

2. 被解释变量。 企业避税活动将导致企业存在账税差异, 故以账税差异(BTD)度量企业避税行为。 BTD=(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期末资产总计, BTD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税收规避程度越高。 另外, 从避税实施路径来看, 账税差异中既包括依托税收偏好投资、税务筹划等正式途径形成的税收结余, 也包括一些难以被经营活动解释的激进税收结余。 为进一步探讨企业避税偏好, 如公式(4)所示, 本文以BTDi,t对调整后的应计利润(TCCAi,t)进行OLS回归, 其中TCCA=(净利润-经营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计。 在此基础上, 以账税差异中不能被当期应计利润解释的部分(DDBTDi,t)及剩余部分(MBTDi,t)进行避税偏好检验, 其中, DDBTDi,t=

ui+εi,t, MBTDi,t=BTDi,t-DDBTDi,t。 从指标设计来看, DDBTDi,t无法被当期盈余解释, 代表经营活动以外的税金结余。 现有研究发现, DDBTDi,t代表的避税行为往往与管理者自利动机相伴相生[2] , 易增加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 从而引致股价崩盘风险[3] , 因此DDBTDi,t属于激进的避税活动。 而MBTDi,t则是基于当期真实盈余形成的账税差异, 能够追根溯源, 在税收执法部门的监管视阈内, 故DDBTDi,t与MBTDi,t能够检验业绩期望落差企业避税偏好。

BTDi,t=TCCAi,t+ui+εi,t  (4)

3. 控制变量。 本文拟选取如下指标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城市制度水平(IST); 成长性(Growth), 以营业收入增长率度量企业成长性; 投资收益(Invest), 本文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TobinQ; 无形资产占比(ITA), 无形资产/资产合计; 资产负债率(DTA), 负债合计/资产合计; 所有者权益市值比(ETM), 所有者权益/市值; 年份虚拟变量(Year); 时间与行业交互虚拟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所用相關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考虑到自2008年开始我国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两税统一”, 为保证样本数据的统一性, 本文的研究期限为2008 ~ 2019年。 同时按照如下过程筛选计量样本: ①2008年全球经历金融危机, 现有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会激发企业避税积极性[1,10,11,18] , 考虑到金融危机引致的避税效应, 本文仅引入2008年业绩数据计算解释变量, 实证数据时间跨度为2009 ~ 2019年。 ②本文的研究主线为业绩期望落差, 创业板与中小板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 可能并未经历确定性衰退。 大部分主板企业上市年限较长, 为便于观测其成长的不同阶段, 故以2009 ~ 2019年沪深A股主板企业作为初始计量样本。 ③剔除金融企业、核心指标缺失样本和异常值。 最终回归样本为1751家上市企业, 共获得13636个企业年度观察值。 另外, 本文使用的城市层面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

2. 数据处理。 开展实证分析之前, 本文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①对宏观变量进行滞后一期的处理, 以及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1%和99%百分位Winsorize处理。 ②考虑到核心解释变量截尾处理可能引起的异方差问题, 本文使用含Driscoll-Kraay 标准误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③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参考现有企业行为理论研究中的常用方法[22] , 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 以缓解互为因果问题对结论的潜在影响; 为了缓解遗漏变量对估计结果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纳入时间与行业交互固定效应进一步控制时变要素。

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表2为基准回归结果。 表2列(1)为不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结果显示业绩期望落差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同时业绩期望落差二次项估计系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列(2)加入控制变量后, 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列(3)、(4)使用不同业绩指标度量业绩期望落差后, 业绩期望落差与税收规避的U型关系不变, 因此假设1与假设2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来看, 除地区制度水平与无形资产占比之外, 其余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与企业税收规避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验证了本文控制变量选取的合理性。 上述结论的经济意义在于, 企业在不同的业绩期望落差区间会采取不同的避税行为。 在适度业绩期望落差区间内, 由于业绩期望落差引致经营风险, 会增强企业的变革倾向。 但业绩期望落差会加剧企业资源困境, 从而驱使管理者寄希望于避税活动, 试图为变革活动带来资源流入。 这种变革倾向会随着业绩期望落差的增加而减少, 当业绩期望落差越过极值点时, 管理者将缺乏意愿在衰退领域继续投入个人专才。

(二)稳健性检验

在基准回归中, 本文已进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控制交互固定效应以及所有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处理。 因此核心解释变量的度量方法、遗漏随时间变动的时变要素与反向因果问题, 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影响较小。 故在稳健性检验中, 本文主要通过替换核心变量、替代解释检验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进一步保障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1. 替换核心变量。 账税差异表明企业实际税率与法定税率也存在差距。 为验证业绩期望落差是否与企业实际税率也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参照现有研究, 选取企业实际税率(ETR)以及现金有效税率(CASH_ETR)作为BTD的替代变量。  ETR与CASH_ETR数值越小, 代表企业实际税率越低, 企业越可能实施避税活动。 因此, 当业绩期望落差二次项系数小于零时, 表明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存在U型效应, 具体指标计算过程参见刘行和叶康涛[54] 。 如表3所示, 列(1)、(2)業绩期望落差一次项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二次项系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这意味着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实际税率也存在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 从而验证了前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2. 替代解释检验。 前文提及, 业绩下降会加剧企业财务困境, 为达到最低资本需求或为投资项目扩大资金供给, 企业可能会冒险开展避税活动。 因此, 财务困境可能是衰退企业避税的主要原因, 为此, 本文引入企业财务状况指数(Z指数), 验证财务困境是否为促使衰退企业陷入开展避税行为的情境边界。 当Z指数大于2.99,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而当Z指数小于2.99, 则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存在不确定性或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即存在财务问题。 故将Z指数大于2.99的样本定义为财务健康组, 反之则为财务亚健康组。 表3列(3)、(4)的结果表明, 财务健康组与财务亚健康组中业绩期望落差对避税行为都存在U型影响, 从而排除了经营风险的替代解释。

3. PSM检验。 业绩期望顺差与期望落差可能存在组间差异, 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由于难以获得外部援助, 其可能存在强烈的避税动机, 为此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处理组间差异引致的内生性问题。 具体而言, 本文将业绩期望顺差赋值为1、业绩期望落差赋值为0, 作为主要匹配变量, 以上市年份(TTM)、ETM、资产对数(ASSET)、DTA、IST、ITA、本利比(CTR)、投资收益(Invest)、创新投入(RD)作为协变量, BTD作为处理变量, 以PSM重新选择样本。 经校准后的数据更均匀地散落于基准线之间。 如表3列(5)所示, 经PSM配对样本后, 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避税活动仍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 表明样本自选择问题对本文的结论影响较小, 进一步支持基准回归中的结论。

(三)异质性分析

1. 避税动机异质性检验。 不同经营情境下, 企业可能存在异质性的避税动机。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猜想, 本文通过以下方式检验企业避税动机: 如果业绩期望落差与税收规避之间的U型影响主要存在于高“财务”动机组或高“掏空”动机组, 则认为企业存在上述动机。 为此, 本文以标准化后的筹资现金净流量作为“财务”动机的分组依据, 标准差大于0表明企业通过避税缓解资源困境的“财务”动机较弱; 而当标准差小于0时, 则认为企业存在避税的“财务”动机。 对于“掏空”动机, 以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程度大小来衡量“掏空”动机的强弱。 实体资产是企业生存的根基, 如果企业资产配置倾向于金融资产, 表明企业实业经营意愿下降, 管理者将部分注意力配置于跨行业套利。 现有研究发现,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由利润追逐驱动的套利行为, 故以金融资产占比衡量管理者的“掏空”意愿。 将50%分位点以上的样本界定为高“掏空”样本组, 反之为低“掏空”样本组。 如表4所示, 业绩期望落差与税收规避的倒U型关系主要存在于高“财务”动机组与高“掏空”动机组中, 说明业绩期望落差企业往往秉持多元动机开展避税交易。 而何种动机是驱动业绩期望落差企业避税的主要因素, 还需要结合后续检验做进一步探讨。

2. 产权异质性检验。 现有研究指出, 企业避税行为也存在产权异质性[55] 。 一方面, 国有企业与税务部门具有天然同源性, 国有企业同时肩负着地方政府稳定就业、促进民生等社会使命, 在面临衰退风险时地方政府有更强的动机对其施以援手。 另一方面, 作为纯粹的市场主体, 民营企业缺乏国有产权的制度外衣, 在税务稽核中民营企业将首当其冲, 从而削弱民营企业的避税倾向。 如表4列(5)所示, 在国有企业组中, 业绩期望落差一次项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二次项估计系数也显著为正, 表明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而在民营企业组, 一次项与二次项估计系数均不显著。 上述分组检验结果更支持Bradshaw等[56] 提出的国有企业寻租论。 产权同源性与地方政府的助力, 使得国有企业避税风险要小于民营企业, 使得国有企业在避税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五、扩展性分析

(一)路径机制检验

前述分析指出, 业绩期望落差通过融资约束与背离主业形成账税差异。 当管理者难以通过正式途径获取资源流入时, 考虑到后续逆转困境急需资源投资, 其便可能产生避税动机。 此外, 业绩期望落差表明企业资源与当前行业匹配度下降。 投资者为避免衰退范围进一步扩大, 其对现有经营方式逐渐失去耐心, 试图偏离主业经营, 此时避税活动便可能沦为自利动机的掏空工具。 为进一步探究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机制, 在此部分采用温忠麟和叶宝娟[57] 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法, 在模型(1)的基础上建立如下递归模型:

Medi,t=b0+b1PGapi,t-1+b2PGap2i,t-1+

γControli,t-1+ui+νt+vtλi+εi,t (5)

BTDi,t=c0+c1PGapi,t-1+c2Pap2i,t-1+

c3Medi,t-1+γControli,t-1+ui+νt+vtλi+εi,t (6)

上式中, Med分别代表融资约束与背离主业两条潜在路径。 参考现有研究, 本文选择KZ指数度量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58] 。 融资约束对企业经营活动往往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 可较好地度量企业的融资困境。 此外, 现有研究指出, 低利润企业通过涉入金融资产替代主业经营。 近年来, 我国实体行业盈利水平下降, 而金融行业利润却居高不下。 受资本逐利动机的影响, 大量产业资本流向金融行业, 故本文采用金融化度量企业背离主业程度。 如果业绩期望落差一次项、二次项以及中介变量估计系数显著, 且b2×c3与c2符号一致, 则表明业绩期望落差通过融资约束与背离主业影響企业税收规避。 如表5所示, 业绩期望落差一次项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明业绩期望落差与融资约束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加入中介变量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 业绩期望落差一次项、二次项与中介变量估计系数均显著。 此外, 二次项估计系数相较于基准回归有所降低, 这意味着融资约束路径产生了分流效应。 结合中介效应检验原理可知, 融资约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同理表5列(3)中结果显示,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金融化也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 但基准回归纳入金融化变量后, 二次项估计系数不降反升, 背离主业路径不成立。 综上所述, 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的避税活动更可能是出于经营活动的长远规划, 而非背离主业的套利行为。

(二)避税偏好检验

企业出于不同的避税动机可能会采取异质性的避税方式, 从而在避税表现形式上也具有差异。 现有研究表明, 税收规避既包括消极的偷税漏税行为, 也包括积极的纳税筹划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 税收激进行为存在合法性争议, 为企业经营活动埋下隐患。 如果业绩期望落差企业基于“财务”动机扩大账税差异, 根据行为与意愿的匹配关系, 将削弱对激进避税活动的决策倾向。 而若是秉持“掏空”动机, 则倾向于借助税收激进行为构造模糊的信息环境, 掩盖掏空事实。 避税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避税动机, 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的避税偏好是否与路径机制检验结果表现一致呢? 如表5所示,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税收规避的U型关系只存在于“财务”动机组中, 业绩期望落差估计系数与激进的避税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这意味着业绩期望落差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纳税筹划与税收偏好投资扩大账税差异, 从而验证了“财务”动机是驱动业绩期望落差企业避税的主要因素。

六、结论

本文基于业绩反馈理论, 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的避税动机、避税偏好以及避税的经济后果, 深度剖析了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税收规避的作用机理。 主要结论如下: ①不同业绩期望落差区间企业避税行为存在异质性, 临近期望值, 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税收规避存在递减的抑制作用, 远离期望值, 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税收规避则表现为促进效应。 ②“财务”动机与“掏空”动机是影响落差企业避税的重要因素, 能够解释业绩期望落差企业的避税异质性。 实证结果显示, 业绩期望落差与税收规避的U型效应只存在于高“财务”动机组与高“掏空”动机组中。 ③融资约束在业绩期望落差影响企业税收规避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而且业绩期望落差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纳税筹划获取税金结余, 而非激进的偷逃税款。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Grant Richardson,Grantley Taylor, Roman Lani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istress on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spann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J].Economic modelling,2015(2):44 ~ 53.

[2] Mihir A., Desai A., et al..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powered incentiv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1):145 ~ 179.

[3] Kim J. B., Li Y., Zhang L..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 Firm-level analysi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3):639 ~ 662.

[4] 雷倩华,黄俣嘉,蔡贵龙.企业国际化与税收规避[ J].金融评论,2020(6):44 ~ 70+122.

[5] 李成,吴育辉,胡文骏.董事会内部联结、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 J].会计研究,2016(7):50 ~ 57+97.

[6] 李吉园,邓英雯,张敏.本地CEO与企业避税:家乡认同还是寻租?[ J].会计研究,2020(7):119 ~ 130.

[7] Armstrong C., Blouin J., Larcker D. F.. The incentives for tax planning[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4(1):391 ~ 411.

[8] 程博,许宇鹏,林敏华.媒体监督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基于企业避税行为视角的考察[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2):105 ~ 115.

[9] 刘行,赵晓阳.最低工资标准的上涨是否会加剧企业避税?[ J].经济研究,2019(10):121 ~ 135.

[10] 王亮亮.金融危机冲击、融资约束与公司避税[ J].南开管理评论,2016(1):155 ~ 168.

[11] Richardson G., Lanis R., Taylor G.. Financial distress, outside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tax aggressiveness spann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5(52):112 ~ 129.

[12] Jinbo Luo, Xiaoran Ni, Gary Gang Tian. Short selling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Insights from a financial constraint view[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20(6):101323.

[13] 刘慧龙,吴联生.制度环境、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实际税率[ J].管理世界,2014(4):42 ~ 52.

[14] 孙雪娇,翟淑萍,于苏.大数据税收征管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基于“金税三期”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J].会计研究,2021(1):67 ~ 81.

[15] 蔡宏标,饶品贵.机构投资者、税收征管与企业避税[ J].会计研究,2015(10):59 ~ 65+97.

[16] 陈德球,陈运森,董志勇.政策不确定性、税收征管强度与企业税收规避[ J].管理世界,2016(5):151 ~ 163.

[17] Cyert R. M., March J. G..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1963.

[18] Brondolo J.. Collecting taxes during an economic crisis: challenges and policy options[Z].IMF Working Paper,2009.

[19] 賀小刚,连燕玲,吕斐斐.期望差距与企业家的风险决策偏好——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J].管理科学学报,2016(8):1 ~ 20.

[20] 文巧甜,郭蓉.资源约束框架下业绩反馈与战略调整方向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J].经济管理,2017(3):90 ~ 108.

[21]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Econometrica,1979(2):263 ~ 291.

[22] 贺小刚,彭屹,郑豫容,杨昊.期望落差下的组织搜索:长期债务融资及其价值再造[ J].中国工业经济,2020(5):174 ~ 192.

[23] 李溪,郑馨,张建琦.制造企业的业绩困境会促进创新吗———基于期望落差维度拓展的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18(8):174 ~ 192.

[24] 郭蓉,文巧甜.成功、失败和灰色地带的抉择:业绩反馈与企业适应性战略变革[ J].南开管理评论,2017(6):28 ~ 41.

[25] 杜运周,王小伟.组织衰落与复苏战略:国外理论述评及未来研究启示[ J].外国经济管理,2015(6):26 ~ 34.

[26] 张远飞,贺小刚,连燕玲.“富则思安”吗?———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J].管理世界,2013(7):130 ~ 144.

[27] 贺小刚,朱丽娜,杨婵,王博霖.经营困境下的企业变革:“穷则思变”假说检验[ 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35 ~ 154.

[28] Luis R. Gomez-Mejia, Pankaj C. Patel, Thomas M. Zellweger. In the horns of the dilemma: Socioemotional wealth,financial wealth and acquisitions in family firm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11):1369 ~ 1397.

[29] 吴建祖,袁海春.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环境战略的倒U形关系研究[ J].管理学报,2020(10):1453 ~ 1460.

[30] Shinkle G. A.. Organization aspirations, reference points,and goals: Building on the past and aiming for the future[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1):415 ~ 455.

[31] Hu S., Blettner D., Bettis R. A.. Adaptive aspirations: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risk preferences at extremes and alternative reference group[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13):1426 ~ 1436.

[32] 段海艳,李一凡,康淑娟.“紧缩”还是“复苏”?衰退企业业绩逆转的战略选择?[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9):84 ~ 104.

[33] 葛菲,连燕玲,贺小刚.消极反馈与高管变更: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J].经济管理,2016(1):38 ~ 50.

[34] 吴小节,陈小梅,汪秀琼,王雪丽.绩效期望差距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 J].管理学报,2021(4):502 ~ 511.

[35] 连燕玲,叶文平,刘依琳.行业竞争期望与组织战略背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J].管理世界,2019(8):155 ~ 172.

[36] Gavetti G., Greve H. R., Levinthal D. A., et al.. 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2(1):1 ~ 40.

[37] 刘建国.绩效衰退与企业创新行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J].南开管理评论,2017(4):140 ~ 152.

[38] 李四海,陈旋,李献中.穷人的慷慨:一个战略性动机的研究[ J].管理世界,2016(5):16 ~ 127.

[39] Robbins K., Pearce J.. Turnaround: Retrenchment and recovery[ J].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4):287 ~ 309.

[40] Staw B. M., Sandelands L. E., Dutton J. E.. Threat rigidity effects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 multilevel analysi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1(4):424 ~ 501.

[41] 贺小刚,邓浩,吕斐斐,李新春.期望落差与企业创新的动态关系——冗余资源与竞争威胁的调节效应分析[ J].管理科学学报,2017(5):13 ~ 34.

[42] 朱丽娜,贺小刚,贾植涵.“穷困”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环境不确定性与产权保护力度的调节效应[ J].经济管理,2017(11):67 ~ 84.

[43] 连燕玲,刘依琳,郑伟伟.经营期望落差、管理自主权与企业财务造假[ 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1(2):46 ~ 60+92.

[44] Rebecca  Rosner. Earnings manipulation in failing firm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3(2):361 ~ 408.

[45] Mary Margaret Frank ,Luann J. Lynch, Sonja Olhoft Rego.Tax reporting aggressiveness and its relation to aggressive financial reporting[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2):467 ~ 496.

[46] Lillian F. Mills, Kaye J. Newberry. The influence of tax and nontax costs on book-tax reporting differences: Public and private firm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2001(1):1 ~ 19.

[47] Hongbin Cai, Qiao Liu.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J].The Economic Journal,2010(5):764 ~ 795.

[48] Omer N. Gokalp, Seung-Hyun Lee, Mike W. Peng.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tax evasion: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7(2):258 ~ 269.

[49] Borio C..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J].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03(2):181 ~ 215.

[50] 谢香兵.会计—税收差异、未来盈余增长与投资者认知偏差——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会计研究,2015(6):18 ~ 25.

[51] 伍利娜,李蕙伶.投资者理解公司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的差异信息吗?[ J].管理世界,2007(10):114 ~ 121.

[52] 施汉忠,丁方飞,高曦,马晨淞.公司税收规避、税率持续性与股票收益波动率[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2):68 ~ 75.

[53] Ref O., Z. Shapira. Entering new markets:The effect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near aspiration and well below and above i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7):1416 ~ 1434.

[54] 刘行,叶康涛.金融发展、产权与企业税负[ J].管理世界,2014(3):41 ~ 52.

[55] 吴联生.国有股权、税收优惠与公司税负[ J].经济研究,2009(10):109 ~ 120.

[56] Bradshaw M., Liao G., Ma M. S.. Agency costs and tax planning when the government is a major shareholder[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9(2-3):255 ~ 277.

[57]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 ~ 745.

[58] 张悦玫,张芳,李延喜.会计稳健性、融资约束与投资效率[ J].会计研究,2017(9):35 ~ 4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交通基础设施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研究:基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项目编号:19YJC790143);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高铁建设对欠发达地区的經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YB071)

【作者单位】1.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 730070;2.广东理工学院会计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