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2-05-30马奔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中国

马奔彦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生长国土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对自己家园和民族的一种归属感,是一种深刻的依恋感情。这种感情经过长时间发展,经不断升华最终被整个民族所接受并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为保卫国家而勇敢献身的牺牲精神。我国古代文人就具备了这种良好品质,而且在很多古典文学作品中都体现了这种良好品质,本文主要对古典文学作品当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中国 古典文学作品 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文化已经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只有我国文化传承至今,一直到现在依然耀眼夺目。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在世界优秀文学之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悠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广博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发展过程当中,很多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含有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发展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其一直引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坚持奋斗,用生命和鲜血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后人展示了无数爱国主义事例,是推动我国不断发展、取得更好成就的重要力量。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一.热爱祖国,心系疆土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保家卫国的记录最早出现于《诗经》,其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其实就是一首出征前的战歌,整首诗都在宣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敌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由此可以说明维护国家统一不仅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一,还是爱国主义精神核心内容。屈原创作的《离骚》是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充斥着爱国主义、依恋故土故国之情,而且对后世文学作品造成了深远影响。屈原的美好政治理念并没有在楚国实行,而且他受到了楚国官场排挤,但他依然不忍心离开楚国。在《离骚》中灵氛对他说,九州地域广阔什么地方没有芳草呀,你何苦一定要怀恋故地呢?巫咸也劝他应该趁着年华没有老去及时寻找政治理念相同的人辅佐。[1]在他们的劝说下屈原终于决定出走四方,但是当他在太阳的照耀下回望故乡时“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车夫悲伤,马儿留恋,它徘徊不前,无限顾念,至此他的眼中就只剩下让他无法忘怀的故乡了。除了《离骚》之外,屈原的《橘颂》也是非常有名的古典文学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写到“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说的是橘树难以移动,其实是借橘树比喻自己难离故土的情怀,体现了自己对祖国的坚定热爱之情。之后屈原被放逐,他离开旧居,从郢都出发,前途渺茫,只感到罔然不知何往,他想要再次见到君主却不能实现,体现了他对国家社稷难以放下。虽然屈原被放逐多年,但是他依然眷恋故土、故国,并说出了“狐死必首丘”的话语,用狐狸死时也要将头朝着洞穴方向的事例来比喻自己即使不能死在故土也会面向故土。

随着大唐进入晚期,国内也变得非常动荡,即使是手无寸铁的文人李贺也喊出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话语,由此可以说明当时的文人也想要投笔从戎,为抵御外侮贡献出自身力量。但是面对国家陷入危机统治者们却不关心国事,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杜牧夜里停泊在秦淮河边上时看到秦淮河上一片醉生梦死的景象,由此发出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体现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后他在自己的著作《河湟》中借助苏武牧羊的事例阐述了河湟失地人民虽然穿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但是依然衷于汉家王朝,也就是“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不思进取,《河湟》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进入南宋之后,因为国家偏安一隅而且经常受到外敌骚扰,所以当时的文学作品更是包含爱国之情。例如,宗泽所做《道逢散遣之卒云讲和退师无所用之矣辄以二十六句道胸臆》对当时统治者畏战求和态度进行了怒斥,其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心就像“奔马”一样,其终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努力,临终前还在呼唤“过河”,其具有的一腔爱国之心让人非常感动。

陆游出生时正好遇到北宋灭亡,其对百姓遭遇金人欺辱的现状非常忧虑,曾经在所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发出“遗民泪尽胡尘里”以及“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感慨。之后因为力主抗金被罢免官职,但是他回到家乡后并没有对自己被罢官的处境感到担忧,而是依然担忧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等神圣事业,这一点在其所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着充分体现。其一直到临终依然感慨不能见到国家统一,发出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感慨(出自《示儿》),同时他坚信国家总有统一的一天并叮嘱子孙等到那一天到来时一定要“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可以说明其具有的坚定报国豪情。还有我们熟知的抗金名将岳飞,其对靖康之耻时刻谨记,对于外敌更是非常仇视,曾经在自己的诗作《满江红》中写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语句,体现了其对收复故土的坚定决心以及其具有的强烈爱国之情。[2]吴潜是南宋名臣,他远远望着北方失地发出了“匈奴未灭,底事菟裘”(出自《沁园春·多景楼》)的感慨,还制定了很多抵御外敌的策略,其对国家命运非常关心,曾经在自己所著《水调歌头·送赵文仲龙学》中说出了“济时心,忧国志”的话语,充分体现其具有的爱国情怀。在南宋被元所灭时,天文祥表明自己“丹心难灭”,还在自己所做《扬子江》中将自己比喻为“磁针”,说出了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的话语。之后面对元朝的劝降和威逼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创作了《白沟河》《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表明自己坚守理想信念决心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其不畏惧死亡、以身报国的大无畏精神。

等到进入近代,自从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国遭遇了列强瓜分,清政府将我国很多領土割让给了西方列强,使得我国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影响,独立主权行使也遇到了极大危机,在此情形下,广大文人的爱国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例如,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书信中写道“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本来每一寸河山都是如黄金一般珍贵,现在却被列强瓜分,之后又呼吁广大民众向精卫填海一般保护国土完整。等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条约签订第二年爱国诗人丘逢甲针对此事做出了《春愁》一诗,他在诗中写道难以排遣春愁,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这个事情就想流泪,台湾四百万同胞大声痛哭因为去年的今天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谭嗣同也在自己所做《有感一章》中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慨。这些作品体现了这些爱国诗人对祖国命运、对祖国领土完整的忧虑之心。

二.关怀同胞,心系社稷

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出现了多个朝代,每个朝代都会慢慢由强盛变为衰弱,这时整个国家就会面临内忧外患,这时的古典文学作品也会蕴含强烈的忧患意识。生活在国家衰弱的文人更容易遇到各种黑暗事件,他們对于广大百姓的遭遇也更能理解,因此更加关心黎民百姓,关心国家社稷。孟子生活在诸国混战的战国时期,因此他提出了“民贵君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张,在他所著《离娄下》中写到大禹想到天下还有被水淹的人就好像自己正被水淹着一样,后稷看见天下还有挨饿的人就像自己挨饿一样。把别人挨饿看作自己挨饿,把别人被淹没看作自己被淹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因此孟子将减轻百姓生活疾苦当做自己必须肩负的职责。[3]屈原所著《离骚》《哀郢》以及《抽思》等作品中也有对这种思想的描述,如,“哀民生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等都体现了其对故国人民生活的担忧,想要将故国人民救出水深火热生活的坚定信念,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尊敬屈原、专门设立节目纪念屈原的原因。

西汉末年各地势力不断争斗,人口急剧减少,田野荒废,大量百姓无家可归。陈群认为当时人口数量甚至达不到汉文帝、汉景帝时一个郡的人口数量,对于整个汉朝历史而言,人口数最少的时候就是当时。曹操在自己所做《蒿里行》中对当时百姓惨状也进行了描述,如,“白骨露于野”,王粲在前往荆州过程中将自己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就是《七哀诗》,在诗中真实反映了下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情境,如,“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在诗最后强烈呼吁治世到来。

唐朝末年,杜甫去奉先看望自己的家人,并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创作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在诗中写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话语,体现了其对人们悲惨生活的担忧、愤慨,之后又提到“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体现了其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杜甫所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更是充分体现了其具有的忧国忧民良好品质,对每一个读到这首诗的人的心灵都造成了极大震撼。明代大学士李东阳高居首辅,但是他也非常关注普通百姓生活,曾经说出了“平生爱国忧民意”的话语(出自《哭青溪倪太宰先生》),他认为“民命须关狱重轻”,而且他还经常劝诫皇帝要关心百姓生活。在他前往家乡茶陵过程中看到了因为大旱生活困苦的百姓,于是祈求上天下雨,在《杨子湾》中发出了“洗我苍生忧”的护患,之后路过吴江时遇到了暴风雨灾害,于是发出了百姓性命非常容易丢失的感慨并提出要充分考虑百姓需要和百姓同乐同忧的建议,由此可以说明其和杜甫一样都是一个热爱同胞、忧国忧民的人,其所著作品也体现了这点。

进入近代之后,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华儿女变得分外团结,文人变得更加关注人民遭遇,而且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斗争的重要性。《广州和约》签订之后,广东人民组织了三元里抗英斗争,针对这场斗争,张维屏在《三元里》中对人民斗争进行了大力赞扬,如,“乡民合力强徒摧”。[4]再如,陈濮针对这次事件在自己的著作《赠龚监生照琪大令》中也有表述,这些著作都体现了对人民爱国斗争的赞扬,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社稷的关心,其实这就是爱国之情的体现。

三.积极入世,兼济天下

我国很多古代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报效祖国,例如,曹植在《圣皇篇》中写道“思一效精力,糜躯以报国”,陈子昂在《感遇》中写道我虽有感于时事的多舛,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一想到报效国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剑而起,这些话语都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之心。很多古代文人虽然在文学方面获得了不错成就,但是他们更加愿意建功立业。李贺是一个在文学方面有着不错成就的诗人,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经典文学作品,但他依然有着一颗为国效力、报效国家之心,他创作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就充分体现了其想要报效国家的愿望。我国历代知识分子都非常热衷于出仕做官,这是因为只有成为官员才能为安邦定国提意见,才能为社稷做贡献,其实这正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兼济天下愿望的必要措施。其实很多文人的出身都非常好,即使不入世也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因为想要实现兼济天下愿望所以他们财会努力朝着出仕努力。例如,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但他还是努力为出仕努力,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虽然失败了但是依然不减出仕之心,甚至忍受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的屈辱,为的就是实现自己想要为国家富强做贡献、想要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助力的使命感。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隐匿作家,他们表面看起来无欲无求,但实际上他们也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强烈,并没有因为不能出仕而消失,而且他们往往存在强烈的内心矛盾,如,东晋桃园诗人陶渊明,他表面看起来醉心田垄,其实他的内心充满痛苦,而且这种痛苦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强烈,因此在深夜发出了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的感慨,也就是他在《杂诗十二首·其二》写出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辛弃疾在晚年也发出过“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感慨。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诗人基本上没有真正想要过隐匿生活的人,他们往往是身在田园心在社稷,他们将兼济天下当做自身责任,即使遭遇多种挫折依然不改报国初心。

纵观我国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文人志士都喜欢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获得如今的成就,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着充分体现,各个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如,《离骚》《左传》等,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体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而且随着社会的前进,体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变得越来越多,内容也变得越发充实,起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爱国主义精神是古典文学作品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恋故土、故国情感的凝结。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要进行挖掘,还要对其进行宣扬并在其中添加新内容,使得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其成为推动国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马笑峰.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J].文学教育(下),2021(09):42-44.

[2]周梅馨.古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操的继承与培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7):57-58.

[3]李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1):30-33.

[4]本刊编辑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爱国情怀[J].文学遗产,2015(03):4-14.

(作者单位:邯郸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中国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人”
洒洒千言,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