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散曲的转化与发展

2022-05-30刘保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内容摘要:李传学先生的新著《襄江曲韵》收入50余位沔阳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分列“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六节,每节前均有导语交代散曲创作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故事,所选例曲则曾经过反复甄别精挑细选,最后以“散淡人晬语”予以画龙点睛的评说,不仅让土生土长的沔阳人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慨,亦且能令外地读者快速“进入角色”进而陶醉于沔阳地域文化散发的恒久芬芳。《襄江曲韵》的创新之处在于转换了传统散曲的情绪底色、开拓了传统散曲的表现领域、彰显了民间正义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传统散曲 李传学 《襄江曲韵》 沔阳地域文化

近读仙桃散曲社社长李传学先生的新著《襄江曲韵》(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5月版),深为洋溢于书卷中的“史中事、画中人、诗中意、曲中情”,和作者“眷念家乡、尊崇历史、热爱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之情”(郭元祥教授语)所打动。该书收入50余位沔阳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分列“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六节,每节前均有导语交代散曲创作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故事,所选例曲则曾经过反复甄别精挑细选,最后以“散淡人晬语”予以画龙点睛的评说,不仅让土生土长的沔阳人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慨,亦且能令外地读者快速“进入角色”进而陶醉于沔阳地域文化散发的恒久芬芳。

这本《襄江曲韵》唤醒了多少沉睡中的记忆,流年往事奔来眼底,百般感慨注上心头。传学校长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领导,31年前的通海口一中,位于小镇东头的“郊区”,远离喧嚣,通洲河、永长河静静流淌,大片田野横亘平铺至天边,排湖上往来渔船的号子伴着不息的涛声,襄河、东荆河水涨水落流向迢遥的远方。少年情怀总是诗,交织着拼搏、温暖、迷茫、遗憾的青春,令人永生难忘。我有幸在人生第一站遇到了一位好领导,那时候的传学校长,年届不惑,干劲冲天,合并了天星中学、官路中学,新盖了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楼,师生济济,宏图大展。他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大会发言时喜欢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为人亲和,经常会光着膀子下场,与李厚祥、李德雄、雷运波、唐俊、张劲松等年轻同事打篮球踢足球。他总是积极组织、鼓励我们参加社会活动,举凡市镇文教卫系统的演讲、球类、田径、舞蹈、歌咏、征文等比赛无一落下。他亲力亲为,多次走进课堂展示语文教学示范课。他善于激励年轻教师积极规划职业人生,既脚踏实地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又不忘记朝向“诗和远方”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通海口一中生机勃勃,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也培养了不少各领域的专门人才。我在一中任教一年后,调往沔城中学,以后考取研究生,从此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江湖路远,与传学校长睽违日久,然而通海口一中的一草一木,通洲河两岸的田野庄稼晚风炊烟,那年秋天独自一人看过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的小镇影剧院,那间冬天通宵营业常与同事浅斟低酌踏雪归去的说书场酒馆,还有汽车桥头的租书铺,还有买到小说集子《美穴地》的小书店,无不拳念殷殊,衷心怀之,何日忘之。因此,读到这本《襄江曲韵》,备感亲切,其创造性价值和创新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襄江曲韵》转换了传统散曲的情绪底色。李传学先生认为,兴于元代的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本来是儒家知识分子“断绝了从政食禄的出路,抱负无法施展”,“或走进山林水壑,或出入勾栏瓦舍,隐逸消遣,傲然特立”,“内心中压抑与冲动交战,外冷内热”,“只好陶渊明式地选择了寄情山水,匿迹田园”,“亦文亦俗、亦长亦短、亦歌亦吟的散曲,自然便成了士人们无奈之下的新宠”。散曲与田园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写田园生活的“清丽闲适”“天然野趣”“草根香味”,也就成为散曲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上的散曲创作一度因其避世颓废而消沉,但是当下的散曲创作则因对“俗趣”“尖俏”风格的强调而为读者所钟爱。如朱标《双调·清江引·靓妹抛新秧》描写:“蓝天白云明镜中,小伙挑秧送。一撒毽飞空,簇簇均匀种,全凭妹子指上功。”雷同喜《双调·袄神急·农村换亲貌》写道:“农村颜值高,处处换新貌。村庄亮丽,垃圾归并扫。改厨改厕推,广场游园造。交通畅,公汽招。城乡差距消,户口莫须挑。”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散曲消极颓唐的传统情绪底色,被成功转换为轻快明丽的活泼风格。

二是《襄江曲韵》开拓了传统散曲的表现领域。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皆可成为散曲创作的表现对象。比如沔阳城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石桥、四十八寺庙”之称,明代学政卢滋为“沔城八景图”题诗,郑敏的散曲创作,就以沔城八景“东沼红莲”“西城古柏”“三澨波光”“五峰山色”“丙穴钓鳅”“荆楼玩月”“沧浪渔唱”“柳口樵歌”作为表现对象;而剔脚佬、剃头佬、阉猪佬、錾磨佬、补锅佬、弹絮佬、杀猪佬、裁缝佬“九佬十八匠”的营生职业;四时八节的沔阳风俗如社戏、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赛龙舟、盖新屋打硪、七夕会、中秋等,各种饮食种类和地方特产也可以在散曲创作中得到生动呈现。刘行超《正宫·塞鸿秋·沔阳三蒸》写道:“仙风仙韵仙桃派,蒸鱼蒸肉蒸蔬菜。葱花大蒜松松盖,色香形味人人爱。贵宾席上珍,亲友殷勤待,佳肴佐酒香天外。”涂明星《黄钟·贺圣朝·米团子》云:“粘粉磨,上蒸锅,盆内和,先把包皮捣个窝。充填佳肴捏个陀,沾点水,手儿搓,寓团圆,喜璧合。”冯玉卿《越调·小桃红·鲊胡椒》说:“陈年红粉变金黄,慢米轻翻炕,油裹珍珠透光亮。鲊胡椒香,藕丁肉片新花样。荷叶坛里装,陶瓷钵中放,日久愈生香。”散曲的表现领域从此走向开阔的民间、广袤的大地。

三是《襄江曲韵》着意彰显民间正义的力量。元人张养浩的名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百姓苦”的喟叹,击碎了传统政治体制和儒家文化温情脉脉的千重谎言。沔阳散曲人着意彰显民间正义的力量,表达人民吁求和平、公正、尊严、善良的心声。沈承钰的《南吕·四块玉·端午感怀》写道:“天问怀,离骚爱。展卷凄然泪盈腮,赋辞愤懑人生慨。香粽排,蒲酿筛,瞻拜来。楚月寒,汨罗叹,急纵龙舟泪花弹。广投角粽忠魂盼。献寸丹,泣大寰,悲祭坛。”冯玉卿的《双调·新水令·柳丙元血书十三款》(散套)与沔阳花鼓戏《十三款》形成有意义的“互文”:“悲腔一曲撼云天,到如今,仍听不厌。沔阳花鼓戏,铁嘴柳丙元,一晃儿过了百余年,十三款唱了万千遍。(驻马听)清末年间,人祸天灾穷汉沔,官逼民怨,强征暴敛税粮捐。周银生受害含冤,王庄生未能如愿。叹宝姑,楼台殉爱血花溅。(乔牌儿)柳秀才恨功名被剪,众乡亲恨良善遭谴。草民尸体襄河见,血书告上天。(天仙子)沿江涉险,宁死要伸冤。不惧强权,为民代言。控告制台前,铡口血涓涓。辞严义正身凛然,怒看恶人斩。(收尾)余音在耳频频颤,终归是,峰回路转。花鼓名剧《十三款》,一介书生义彰显。”沔阳穷秀才柳丙元说出“不是我腿子跛,而是世上路不平”的骇世名言,“柳丙元睡铡口,我放声大笑”是为民请命英勇无畏的豪迈宣言。如果说沔阳花鼓戏《站花墙》尽显儿女情长,那么《十三款》则是义薄云天、血气方刚。散曲同样可以表現沔阳人阳刚凛烈的“楚狂”的一面。

正如传学老校长所说,与传统诗词创作相比较,散曲具有“叙议皆可”“悲喜兼至”“雅俗俱备”“庄谐杂出”的独特优势。察之于沔阳散曲创作实际,我们发现在当代沔阳散曲人笔下,散曲这种传统文体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颂盛世、醉太平,可以唱大风、歌猛志,可以寄沉痛、表义愤,也可以诉说儿女情、相思恨,虽为短制,意旨遥深。传学老校长自号“散淡人”,让人想起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轻摇羽扇的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俺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嘤其鸣也,求其友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史上文体代有递嬗各擅胜场,在表现生活经验抒写民众情感诉求方面却又万流奔海殊途同归,经由沔阳散曲人的创作及其传播,“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踏遍青山,人书俱老,传学老校长的知音必定遍布天下。

刘保昌,著名学者,评论家,文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湖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