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研究
2022-05-30刘晶
刘晶
摘 要:对于正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情绪情感的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能够积极而有效地回应与控制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情感,将更有助于幼儿大脑前额叶的发育与发展,帮助幼儿情绪情感控制机制逐步走向完善。所以教师的回应对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当前现状出发,探讨教师对于幼儿情绪情感表现的回应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发育。
关键词:幼儿情绪情感;幼儿教育;回应策略
一、幼儿情绪情感表现现状分析
(一)入园初期
入园代表幼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开始,但是这一时期也属于幼儿情绪情感最为焦虑的时期,具体而言其情绪情感主要表现为情感依恋加强和安全感缺失兩方面,因此会出现苦恼、絮叨、恋物、沉默以及难以适应等几类不同的情况。
首先,情感依恋加强。这属于刚入园幼儿表现比较明显的一种情绪,幼儿对于母亲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的依恋程度更强,入园会产生分离焦虑。这可能是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其次,安全感缺失。刚入园的幼儿并不能马上融入集体,而是更喜欢独处,不敢或者不愿意与其他人沟通,会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处理陌生感和不安感。出现絮叨以及恋物等行为是幼儿对自我的安慰,因为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能通过语言和表达得到内心的安慰;而恋物则是幼儿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通过物品来获得安全感。
(二)入园中期
到了入园中期,幼儿开始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开始变得更加自我且自信,所以幼儿情绪会出现攻击型和表现型两种情况。出现这两种类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娇生惯养。当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幼儿在家处于娇宠状态,进入幼儿园之后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他们从未遇见的问题,比如发生争执等。由于幼儿的语言尚未发育成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就容易出现抢东西和打架的行为。
其次,自信萌芽。幼儿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之后,开始萌发了自我表现的欲望,但是由于对事物以及生活经验的认知和了解有限,而且生理上来讲也并没有成长到能够独立做事的地步,所以会出现幼儿前期做事积极,但是却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情况。
(三)入园后期
入园后期幼儿的情绪情感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情绪情感表现主要是依赖性和求知性较强。尤其是后期,幼儿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同时对教师也建立起信任,因此一旦出现不明白的问题,会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
首先,情感信赖。该阶段的幼儿对教师的信赖程度较高,开始学会寻求教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而且伴随着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已经发展得比较好,冲动等不良情绪情感开始减少,遇到问题可以采用简单的方式调节自身。
其次,求知探索。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展现强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也是他们学习新鲜事物的动力。幼儿可以专注地摆弄某个物品或者玩具,能够比较投入地参与集体活动,而且幼儿控制自己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能够遵循相关的游戏规则。
二、教师回应不同情绪情感表现的基本原则
(一)以亲为先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十分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赞赏,所以教师温柔的话语、亲切的眼神以及愉快的情绪都能够缓解幼儿处于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让幼儿能够喜欢幼儿园,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正向的情感。教师需要创造温馨快乐的教学氛围,对幼儿表达更积极的情感,用更加亲切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
(二)以帮助教
幼儿阶段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相比于青少年,幼儿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容易忽略周围人对于他们的回应。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幼儿只明白自己要怎么做,但是不明白教师要求怎么做。所以教师应当基于幼儿兴趣,帮助幼儿完成教学任务,让其能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进而引导幼儿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三)以视为重
要引导幼儿更好地成长,就需要对幼儿的实际需求有精准的了解和把控。教师需要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注意观察,给予其更多关注,了解幼儿并掌握他们更多的兴趣爱好,知道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从幼儿的言行以及一举一动中来了解幼儿内心所想。
三、教师对幼儿情绪情感表现回应的有效策略
(一)肌肤触摸,传递关爱
婴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存在一种比较积极的依恋情感,这种情感让婴幼儿通过获得抚养者的亲密接触建立安全感。这不仅体现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讲同样重要,尤其是离开抚养者来到陌生的环境时,更希望得到教师的抚摸,与教师建立亲密联系。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与每个幼儿进行接触与互动,比如抱一抱幼儿,或者摸摸头等方式,帮助他们缓解离开父母的焦虑情绪。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缓解幼儿的不安和焦虑。
(二)言语回应,传递关注
出现絮叨情况的幼儿一般情感上十分脆弱,这样的幼儿更加希望能够在教师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所以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不能够置之不理,而是要认真回应幼儿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得到满足,比如“爸爸妈妈马上就来接你”,幼儿得到回应后,就会有安全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三)注意转移,传递吸引
在幼儿园中,不少幼儿有恋物行为,抱着自己的毛巾或者书包不肯放下,以此来获得安全感。教师需要注意,不要强行取走幼儿的物品,而是要慢慢观察幼儿,分析其行为找出原因进而转移其注意力。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营造安全舒适的氛围,让幼儿能够逐步放松,进而逐渐撤出依恋物,让他们的依恋慢慢转移到幼儿园教师与实际幼儿园生活上。
(四)沟通亲近,传递友爱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可以从聊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增加与幼儿的聊天互动,让其放松心情,对教师建立起信任,帮助幼儿忘记焦虑。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之间建立友谊,让适应性强的幼儿来感染适应性弱的幼儿,进而让出现情绪问题的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感受小伙伴的热情与欢乐。
(五)情感宣泄,传递心声
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一旦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教师不要马上批评与质问,而是应当先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他们叙述的时间,弄清楚原因之后,再进行耐心地教育。教师的关爱和耐心能够化解不良情绪,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情绪。除此之外,如果幼儿向教师求助,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回馈和支持,介入幼儿的关系中来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更好地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习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求助成功的成就感,更加信赖教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幼儿情绪情感表达,幼儿教师应当抱有无条件接纳的态度,给予每一个幼儿尊重和理解,同时及时给出相应的回应。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采用适当健康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进而更好地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为幼儿身心以及人格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海东. 幼儿园日常保教应始终关切幼儿的情绪情感[J]. 福建教育,2021(11):6-9.
[2]孙璐,李徽. 关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J]. 福建教育,2021(11):13-15.
[3]徐琳祺. 情绪情感“巧引”智慧仁爱“出招”——初探幼儿情绪化行为矫正策略[J]. 平安校园,2021(03):43-46.
[4]史贝贝. 幼儿情绪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5):160-162.
(责任编辑: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