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2022-05-30高昌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苏辙赏月首词

高昌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这天夜晚的月亮最圆、最亮,也最动人心弦。

一轮明月,千古诗心。每到中秋时,诗人们最爱对月抒怀,望月思乡,古往今来,留下不少诗词名篇。这次,我想从宋代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说起。

那是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一带)做官的苏轼通宵畅饮,直至天明,随后带醉挥毫,乘兴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月之余,作者用雄奇的想象抒写了深沉的哲思,同时还表达了对弟弟苏辙深深的思念,可谓是成就了一首有温度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可惜古乐谱已失传。上世纪80年代,作曲家梁弘志为这首词谱曲,邓丽君、王菲等歌手先后演唱,几乎成了中国人过中秋时必听的经典歌曲。

南宋学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由此可见,他认为苏轼这首关于中秋节的词写得最好,读了这首词,其他人的作品就都不必读了。

不过,我觉得胡仔的话还是绝对了些。其他有关中秋的诗词,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作。比如,在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后一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就作了一首精彩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小读者们对这首词可能比较陌生。大家不妨和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放在一起读读,然后仔细品味一下,看看二者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想表达的意思是:和哥哥曾一别七年,今日有幸兄弟团圆,明天却又要彼此分离,那无情的月亮一次次惹起人们的离愁,却不肯为我们停一停脚步,让这美好的时光永远留在身边。

写这首词时,苏辙和哥哥苏轼在徐州团聚。兄弟二人乘舟赏月,饮酒欢宴,共享节日欢乐。可是节后,苏辙不得不向哥哥告别了,临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情深意长的词作赠予兄长。

苏辙虽没有像苏轼那样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文字质朴、感叹与铺叙真诚,将弟兄间的聚散离合写得格外动人,也可谓是一篇佳作!

同望一轮月,寄托无限情——圆月当空,相对登楼,总会让人顿生望月怀远的感喟。唐代,张九龄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写下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均堪称千古名句。另一位唐代诗人殷文圭写下的《八月十五夜》,更是唤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本是趋于静态的月亮,在殷文圭笔下却变得活泼灵动起来。他把月光喻为落在身上拂而不去的冰和洒在地上“凝欲流”的水,营造出了一种奇妙的气象和幽清的氛围。诗中的优美、皎洁和澄澈,将一个通透、美好的境界完美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秋佳节,人们不仅祭月、赏月,还会吃月饼、赏花灯、饮桂花酒……这些民俗活动让中秋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一项中秋期间的活动,北方的小读者可能有些陌生,就是中秋观潮。

中秋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连成一条直线,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最大,就形成了著名的“中秋潮”。在“中秋潮”中,以钱塘江大潮最为著名。古人特别喜欢在此时观赏大潮。宋代诗人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中曾这样写道:“……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可以说,这首词把中秋夜潮的磅礴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激昂的能量。

涉及中秋的古诗,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唐代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曹松笔下的中秋节,没有一丝云彩,人们仰头共望月亮从海上升起。月光均匀地洒到千家万户,从未偏照任何一家。这种万户同辉、天下普照的精神境界,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得失,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博爱和平等思想,很值得人们思考。

当然,面对中秋明月时,诗人们大都不是这么理性和严肃的,更多的还是偏于汪洋恣肆的浪漫。宋代诗人陆游在中秋夜赏月时入迷,居然想要骑着青鸾飞到洞庭湖上去看月色,于是写下了一首《中秋夜半后无云而月色微淡尤为绝景》:

轻烟薄霭九霄寒,素月浑如隔縠看。

此夕洞庭应更好,谁能从我跨青鸾。

每次读这首诗,总有一股酒香和一缕月光一起在我心头弥漫,一个摇摇晃晃的老者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他微微眯着双眼,扶杖陶醉在令人神往的梦中。

在中秋夜想象力爆棚的除了陆游,还有一位宋代文学家——辛弃疾。他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诗人乘着浩荡的清风飞向万里长空,在天上俯瞰大好河山,还去月亮上砍了月桂,好让月光更多地洒向美好的人间。这种瑰奇情思和奇伟气魄,多么令人惊叹啊!

年年中秋望月读诗,总是读不尽思念,读不尽温馨和美好。明月就像岁月的年轮,传递着永恒的情感,储藏着沧桑的记忆,也展望着人世间的变迁。

猜你喜欢

苏辙赏月首词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神回复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中秋一起来赏月
宋高宗的眼力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