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不简单
2022-05-30刘护灵
刘护灵
2022年新高考数学全国Ⅰ卷(不分文理科),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高考改革要求.试题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从考试后的研究而言,许多老师或考生热衷于研究高考压轴题,而对于解答题的前4题(新高考Ⅰ卷有6道解答题),认为普通而没有价值. 这个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在考场上,考生能拿更多分的就是前4题. 下面探讨2022年新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第19题.
原题如下:
19.(12分)如图1,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4,△A1BC的面积为2.
(1)求A到平面A1BC的距离;
(2)设D为A1C的中点,A1A=AB,平面A1BC⊥平面ABB1A1,求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
初步分析:考生看到此题“感觉比较熟悉”,图形很常见,提出的问题也“很平凡”,咋看之下解决此题应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细做”的时候,却感觉很有韵味,能体现出命题者在立体几何中,深度考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计算”核心素养的命题意图.
第(1)的分析:传统的题目,往往是已知棱锥棱柱的顶点等条件,去求棱锥棱柱的体积、面积等,但是此题命题者进行了“逆向命题”,即已知体积、面积,反过来求相关的线段距离等.
这时需要仔细的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每一个条件.
条件1:“直三棱柱”,意味着什么?
即意味着每一条侧棱都垂直于底面!
或者说,该棱柱的体积,可以通过底×侧棱得到.
條件2:该三棱柱的“体积为4”,这个条件意味着什么?
如果纠结于直棱柱的体积=底×侧棱,会发现此题的侧棱长和底面三角形的形状,条件都没有给出. 所以此路不通.
但如果能明白同底面的棱锥体积=1/3棱柱体积,此题的第3个条件“△A1BC的面积为2”,就有了用武之地.
条件3:“△A1BC的面积为2”,有什么用?和棱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经过条件1,2,3的深入解读,此题即相当于知道了三棱锥A1-ABC体积,底面△A1BC的面积,去求“A到平面A1BC的距离”,如下图2:
所以(1)的解析为:设A到平面A1BC的距离为d,
因为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4,即可得-ABC= ABC-=,
即S△BC·d=×2×d=,
解得d=,所以A到平面A1BC的距离为.
第(2)的分析:条件仍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只有在考场上仔细理解了每一个条件的考生,才能想到合适的解决思路,即审清题意非常重要.
条件4:“AA1=AB”,说明了侧面ABB1A1不仅仅是矩形,还是正方形,但剩余的两个侧面是否是正方形?条件还不足够,需要思考ABB1A1是正方形,有什么用?
要注意到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垂直.
条件5:关键条件“平面A1BC⊥平面ABB1A1”,这个面面垂直的条件有什么用?
此时,我们脑海中自然想到的是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相互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如图3,可以想到连接AB1,因为ABB1A1是正方形,所以对角线垂直,这样就可以得到AB1⊥平面A1BC,从而可以证得BC⊥平面ABB1A1,从而可以得知BB1,AB,BC三条直线两两垂直,所以可以建系求解了!
此时还有一个关键的难点,即各顶点的坐标是多少?回头再看体积和面积的条件,设元建立方程组,就可以求了!
具体的书写过程如下:
(2)连接AB1,因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AB,
故AA1B1B为正方形,即AB1⊥A1B.
又平面A1BC⊥平面ABB1A1,平面A1BC∩平面ABB1A1=A1B,AB1?奂平面ABB1A1,
故AB1⊥平面A1BC,所以AB1⊥BC.
又因为AA1⊥BC,AB1,AA1?奂平面ABB1A1,且AB1∩AB1=A,
故BC⊥平面ABB1A1,则BC⊥AB.
所以BB1,AB,BC三条直线两两垂直,
故如图4,以B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A1=AB=a,BC=b,则A1B=a,
由条件可得a×b×a=4,× a×b=2,解得a=2,b=2.
则B(0,0,0),C(2,0,0),A(0,2,0),A1(0,2,2),A1C的中点D(1,1,1),
所以=(0,2,0),=(1,1,1),=(2,0,0).
设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x,y,z),
·=0,·=0?圯2y=0,x+y+z=0. 取=(1,0,-1),
同理可求得平面BCD的一个法向量为=(0,1,-1)
所以cos<,>==,
所以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为.
【反思1】本题考查了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空间向量求法、点到面的距离的几何求法、几何体的体积公式,考查了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的证明与应用,看起来非常平凡的问题,确把高中立体几何的重要定理都基本考察到位,可谓“平凡而不简单”.
【反思2】在考场上由于时间有限,考生只能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 究竟是哪个方法更熟悉,往往具有个人鲜明的特点. 只是,我们在的平时学习中,不要满足于一种思路或者一种解法,因为一题多解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找到不同的通往结论的路径,对于解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平时只用一种做法,很多时候思路就被局限住了,一旦遇到一道非套路的题目,思维可能就捉襟见肘. 下面介绍不建系的2种方法.
方法2:(作图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5,过点A作AE⊥BD于E,连接CE.
依题意得AD=BD=CD=A1C=,
又同解法2得知AD=BC,
所以△ABD ≌△CBD,
所以CE⊥BD,
所以∠AEC是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
AE=CE=,AC=2,
所以cos∠AEC===-,
所以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为.
方法3:(补形法妙解——几乎不需要计算,可“看出”答案)
如图6,
同前解法1,先证出BC⊥平面ABB1A1,然后用体积方法计算出BC=2,
把棱柱补形为长方体ABCF-A1B1C1F1,
由条件可知,它是正方体,
因为D是A1C的中点,所以D是正方体的中心,
此时平面ABD,即为平面ABC1F1,
平面BCD,即为平面BCF1A1,
问题转化为求正方体两个对角面(即平面ABC1F1和平面BCF1A1)的二面角,
由正方体的条件知,B1C⊥平面ABC1F1,AB1⊥平面BCF1A1,
而△ACB1为正三角形,所以正方体两个对角面(即平面ABC1F1和平面BCF1A1)的二面角为60°,从而所求的正弦值为.
【反思3】方法3的确不需要太多的计算,几乎可以“看出答案”,但是在考场紧张的时间下,考生有没有勇气去选取这个思路?这个方法有没有学习的价值?什么情况下才能想到“补形”的方法?
其实,立体几何问题,本质上就是空间中点的定位. 而在非特殊几何体中,对于点的定位显然是很困难的,导致线面关系相对复杂,考生往往无法清晰找出线面角与二面角. 既然如此,可以将整个点的系统提取出来,保持其相对位置不变,整体植入到长方体当中,就会发现,原问题中复杂的线面关系在新的背景下是如此的清晰、简单. 也可以这样说,图形残缺不明是制約考生认知的一个关键因素,补全图形是基于逻辑推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
【反思4】通过分析此题,对于高考的立体几何复习有什么启示?
立体几何知识点的考查覆盖面广,且形式多样,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类题型,一应俱全. 在注重考点全覆盖的基础上,以考查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为主线,既重点考查了有关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断等必备知识,又通过角度求解、距离计算和面积体积计算等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以中档试题为主,体现“通过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在考查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的命题思路. 考生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重视对概念、性质、定理的教学,也可以选择数学软件 GeoGebra、几何画板等几何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信息技术(Geogebra)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1BCZSX2107)及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GeoGebra和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立项号:2020C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