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广东卷政治主观题的特色及破解策略

2022-05-30严秋平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观题广东情境

严秋平

新高考广东卷政治主观题发挥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领教学”的功能,聚焦了政治核心素养,坚持“五育”并举,素材公平且内涵丰富,突出关键能力和思维水准的考查。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必须与时俱进,审视命题变化及其特点,创新具体、实用的策略加以应对。

一、新高考广东卷政治主观题的特色

(一)试题立意落实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

试题立意即测试的意图和指向,是试题的灵魂,反映高考评价体系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两年来广东政治主观题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要求强化基础,落实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引领价值导向,弘扬核心价值观,树立法治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2022年广东卷第19题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同频同振、共情共鸣”的原因进行探究,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积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第20题,用辩论的形式,通过结构化、情境化的背景材料,阐述和论证“偏见”这一哲学思维的形成及影响,体现了新课标活动性课程的亮点,彰显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从实践到认识到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二)素材选择关注社会热点与广东元素

新高考广东卷政治主观题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选取了不同类型的素材,并且每个素材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体现出了时代性、真实性、导向性等特点。同时,情境创设素材背景公平、内涵丰富、凸显广东元素。如2022年广东卷第17题,考查有效投资这一当下的重大经济议题,要求学生通过背景材料,说明当前政府主导基建投资的意义并分析如何实现扩大有效投资的方法;第18题,运用当代国际生活知识,结合中国举办冬奥会这一家喻户晓的盛会,分析开展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以及2021年广东卷“碳排放交易”“党史教育”,都是当年时政热点或百姓生活中的大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信息茧房”。素材选取凸显广东元素,如“在广东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广东省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系列提案”等素材都是广东的时政新闻。

(三)题型风格坚持稳定传承与创新探索

广东卷政治主观题的整体风格稳中求进,题型、分值都与去年试卷一致。如2022年经济生活主观题,沿袭了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风格,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理解材料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抄材料可得分的情形不存在了。对比去年的经济生活主观题,其难度有所下降,主要是设问更加明确。而回答“怎么做”时,没有限定知识点,但必须读懂材料中呈现的四个不足,迁移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从供给、需求、分配、市场秩序、宏观调控以及新发展理念的角度组织答案,这种答题思路都是传承了去年的题型风格。开放型试题也体现稳定性,还是哲学板块,还是找方法提建议,但未来的广东卷开放型试题也会呈现出新颖性、创新性的特点。2022年广东卷政治主观题创新探索体现在哲学命题上,相比全国卷的小切口题型、强调论证与阐述,广东卷哲学主观题的知识范围更为宏观,设问更加灵活,学生有选择权,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阐述和论证“偏见”这一哲学思维的形成及影响之外,还要求学生只能是二中选一,否则思维混乱,后果严重。

(四)答案设置强调层次生成与逻辑思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能力群,其中思维认知能力群要求学生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东卷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具有“指向精准、内容精细、强调生成、富有逻辑”的特点,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知识再建构、再分析,需要有较宽的宏观视野和较高的逻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层次分析和逻辑推理。如2022年广东卷第19题,探究我们与中华优秀诗词的作者“同频共振”、共情共鸣的原因,试题答案生成强调层次性和逻辑性。分析引起“同频共振”的原因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必须从客体——诗词的特点和内涵;主体——我们的感悟和所处环境;客体对主体的影响——诗词对我们的影响等层次进行思考。从中华优秀诗词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优秀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等知识。从我们的感悟和所处环境可以联想到立足于社会实践,培育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当主体在实践活动、生命感悟及情感抒发等层面和这些诗词作者相近甚至相同时,这种“同频共振”的文化现象就会发生。这个逻辑推理是一般学生难以完成的,突出对逻辑思维的考查。

二、教师破解新高考广东卷政治主观题的策略

(一)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那么政治主观题会突出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在备课中明确四维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在选材时贴近学生生活,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如教师在讲述《当代国际政治》这一课知识时,可以引用中国支持其他国家抗击疫情的热点素材和成功案例,让学生在阅读素材中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思考中国态度、中国利益、中国理念、中国地位、中国方案、中国环境、时代主题等方面的落实与意义,让学生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有更多的成长,增强其制度自信,提高其政治认同,加深知识理解,并锻炼解答问题的能力。应对2022年广东卷第18题,学生在答案中应该会呈现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秉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大国担当,提升国家在全球的话语权和我国的国际形象,抵制少数国家的抹黑和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等语句。这些语句所折射出的核心素养,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并化为自觉,面对相关的情境材料时才会油然而生。

(二)以大单元统领,整合体系

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强整合”,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统整。以大单元统领,即教师基于设定的核心素养目标,跨章节、跨单元地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统整,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体系、精确调用相关知识回答具体问题。例如,教师复习《文化生活》模块时,以文化这一关键词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纵向延伸出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文化创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横向交叉找出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继承与弘扬、丰富与发展、守正与创新。面对2022年广东卷19题,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同频共振”的原因,学生会自觉延伸到中华优秀诗词的传承性、民族性、稳定性,以及传统的文化必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知识上面去,并挖掘其蕴含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堆积知识,需要切中问题、分层分点、简明扼要地回答,避免机械地整合。

(三)創设生活情境,加强理解

政治主观题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由此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减少“机械刷题”,服务“双减”工作。高考评卷过程中,经常看到考生答卷上出现概念混乱不清、知识匹配张冠李戴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概念不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以案例为载体进行综合性教学,使知识生活化、概念情境化,从而使学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概念的前提下才能准确迁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这组概念,教师可以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帮助其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创设父母支持孩子读书,眼前利益是亏损,但长远利益是盈利的情景,助其理解“跨周期调节”的意思。孩子成绩低落时,家长必须鼓励,而成绩飙升时,家长给予必要警示,通过此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逆周期调节”的内涵。应对2022年广东卷第17题第一问时,学生在考场上就会利用老师平时创设的生活情境来理解两个概念:“国家主导”和“交通、能源等领域”。理解了“国家主导”这个概念,就会迁移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知识;而“交通、能源等领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理解了这个概念,就会迁移国有经济的地位和意义的相关知识。

(四)开展议题教学,强化思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建议开展活动型课程教学设计和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2022年广东卷第20题以辩论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思辨能力。基于此,教师平时应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选取合适的知识点创设情境和分层议题,为学生搭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使其在学习中形成适应当下、未来的关键能力与辩证思维。例如,教授《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这一课时,教师创设总议题:“24节气”是应该取消还是继续保留?下设四个子议题:议题商议——只能支持一方观点,切忌一分为二;议题思考——选取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知识,来支撑“取消”一方的观点,选取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法的实质等知识,来支撑“保留”一方的观点;议题辨析——课堂呈现,举行一个简单的辩论会;议题延伸——请你结合自己所选择的一方,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建议。通过议题式教学,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迁移、论证、阐述,使课堂充满思考、辨论的氛围,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当面临2022年广东卷“偏见”可以改变还是“偏见”不可改变的问题时,学生会似曾相识、轻车熟路。

三、学生破解新高考广东卷政治主观题的策略

(一)构建思维导图,理清知识体系

学生组织答案不完整,也就是常讲的遗漏关键点或者专业术语,其原因是知识层次不清、体系不完善。教师以大单元统领教学,一个概念统领的知识更加宏观,这就需要学生动手构建思维导图,理清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学生以“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关键词为起点构建思维导图,发散出供给、需求、分配、市场和政府、新发展理念这五个分支的相关知识点,并进一步延伸。这样做可以确立宏观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经济生活大题,避免遗漏关键点。2022年广东卷第17题,俯视“当前基建投资由政府主导的意义”,学生就可以从供给的角度——市场供给不足(保供给);从需求的角度——基建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从市场的角度——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弊端;从政府的角度——政府主导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体现等分支的知识点来组织答案。

(二)类比试题设问,降低理解难度

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手段、深化命题实践改革,全面、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试题形式会不断地创新,如今年的全国卷的开放型试题一改以往提建议、写宣传语的形式,移植英语试卷中经常出现的写信形式。学生在高考过程中遇到新题型往往是难以应付的,会出现答题方向错误的情况。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试题设问,换句说法,转化为自己所熟悉的问题主旨,降低其理解的难度,找准答题方向。如2022年广东卷20题,“偏见”到底可不可以改变呢?类比为哲学教材39页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这句话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只有尚未认识之物”类比“偏见”暂时是没办法改变的,就会调用“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到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立场、观点的限制,以及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等知识加以论证。“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类比“偏见”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就会调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知识加以论证。

(三)克服定势思维,提升答题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强化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面对思想政治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时能有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要提高答题能力,必须克服定势思维。比如平时接触到的辨析或者评析类题型,学生的定势思维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做出全面分析,即肯定正确的部分,补充知识来反驳错误的部分。而这两年的广东卷哲学主观题都是辩论类题,是二中选一来进行论证和阐述新题型。学生在考场上就要克服思维定势,不能一分为二、面面俱到,而是首先就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支持哪一方观点,再才运用知识结合材料加以说明。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不能笼统地说明“信息茧房”的背锅者既有推荐算法的因素,又有人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同时说明“偏见”既是可以改变的、又不可以改变的道理。当然,这并不否定辩证思维,而是强调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学生在理解两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的前提下,选取其中之一的观点,论证才不会拖泥带水,含混不清。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

主观题广东情境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