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策略

2022-05-30何爱美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知识内容

何爱美

随着全县“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但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方面并不重视,与此同时,也没有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学生在预习环节敷衍了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对此,为了使“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发挥价值与作用,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其次,分析初中生数学预习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寻找初中生预习的具体策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还能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促使整个教学活动向着高效的态势发展。

一、初中生数学预习的基本特征

(一)学生预习意识浮于表面

分析初中生数学预习效果不足的因素发现:“学生预习意识浮于表面”是目前初中生数学预习基本特征之一。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预习是附加作业,并且将数学预习当作任务去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便出现一种潜在的压力,驱使他们被动地预习,预习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同时,预习活动便出现形式化的特征。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预习只是看一下数学书,为了预习而“预习”,忽视预习的“探索性”这一特征,并且表示不愿预习,长此以往,预习效果也难以获得一定的提升。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肯定预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表示预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预习活动对课堂学习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预习活动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认为预习的目的只是在自学的过程中等待教师的帮助,实质上,他们忽视了自主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也失去了预习的真正价值。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生对预习的意识还不深入,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强化预习主题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对预习活动的正确认识,为预习活动的实施奠定情感基础。

(二)学生预习策略掌握不足

目前,大部分初中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预习,但其他课则不预习,这样一来,虽然在课堂中,学生对新知识具有初步的理解,但是落实到复习课等各种课型中,便无法对已有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思维障碍,这时,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去讲评,未能发挥自主探索的能动性,与此同时,部分学生也表示探究部分太难,等讲完新课再看,这样便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无法掌握有效的探究策略。由此可见,学生的预习策略掌握不足,难以调节整个预习过程,同时,也无法深刻把握探究问题,从而造成预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案,并多维度整合各种教学要素,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预习策略,同时,促进学生切实把握一定的预习环节,深化对预习过程的理解,为预习活动的实施奠定方法基础。

(三)学生缺乏预习指导评价

目前,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预习,获得一定的预习效果。但是在布置预习作业的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重视程度却不足,这样一来,则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使学生更加深刻把握自我认知水平。此外,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较小学阶段更加难以理解,抽象性更强,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在预习活动中也往往产生思维障碍,阻碍预习活动的进行,对此,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积极指导、评价以及监督,其中,教师的指导不仅仅局限于预习哪些内容,还应注重对学生预习态度的引导。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喜欢的预习方式设计预习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积极性的提高。此外,教师评价学生对他们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肯定自我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预习的内驱力,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预习的方向,使预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在预习环节,学生常常缺乏预习动机,自然而然也无法有效抓住预习主题,这样则直接影响了预习的效果。对此,要实现学生从“要我预习”到“我要预习”的态度转变,则需要教师强化教学主体的作用。如将预习主题赋予生活化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与欲望,激活他们的行为动力,还能够从具体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原理,把握数学预习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内化、吸收新的数学概念。

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预习中,为了突显教学主题,深化学生对预习主题的理解,教师强化“打折销售”这一主题,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去附近商店了解商品打折的情况,通过课前预习打折情况则能够使学生把握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更好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深化预习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再如,在学生学习“平行线”之前,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关的平行关系实例,并思考为什么路上的斑马线都是平行的,这样会起到什么作用?其次,在学生预习“有理数乘方”时,教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拉面师傅如何拉面的,这里面又有哪些数学知识?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思考数学原理,揭示数学规律,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通過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具体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结合自身的经验,感悟到预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调动其自身的探究兴趣以及行为动力。此外,将预习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将预习活动赋予了实际意义,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构建了抽象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结,同时,也使学生的预习行为更加具有生机,从而推动预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精心设计预习案

在传统预习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将预习内容局限于教材中,这样常常使预习活动流于形式。而预习案的设计很大弥补了传统预习的弊端,并且以多维度的方式呈现预习内容、预习环节等。因此,对初中数学这一学科而言,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案,这样一来,既能提升预习的针对性,使学生深刻把握预习的重难点,同时,还能解决单纯使用教材带来的预习过统一的缺陷,从而使学生的预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这一章节预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把握预习环节,初步预习相关数学知识,深化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教师精心设计了预习案,其中,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导学、自主探究、知识归纳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要达到的要求,学习目标主要以“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问题”为主,自主导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教材以及设计的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平行线的相关知识建立表象,此外,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如何证明?最后,在知识归纳方面,则需要学生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见,通过精心设计预习案,既能使学生把握预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预习数学内容,深入把握基础数学知识,还能从预习案的每个环节中,提高学生自我行动力,强化主体性的发挥,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实质性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多维度巧结合,加强预习指导

在预习过程中,虽然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动机,能产生较强的预习行为,但往往缺乏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使预习效果不尽理想。对此,教师应从多个维度巧妙结合教学要素,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其中,“读、找、思、用、问”所构成的“五步预习法”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握预习的整个过程,以此提高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生预习“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强化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够形成一系列的预习活动,教师首先借助学生小学阶段对“方程”的理解,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方程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随后,以“五步预习法”为主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第一步为“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通读教材,细读例题,初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元”和“次”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构建“一元一次方程”与已经学过“方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奠定夯实基础。第二步为“找”,主要是要求学生从所读的教材中找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而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以及清楚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第三步为“思”,即:要求学生思考教材中例题的解题思路,以便总结解题方法,第四步为“用”,这一步骤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解题方法的迁移,以此尝试去完成课后的相应练习,第五步为“问”,这一步也是最后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问一问自己还有什么困惑。通过这五步教学的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式方法,准确找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策略,还使学生针对性地听课,进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的习惯,同时,全面提升他们思维的广阔性,促进他们对预习内容的深刻把握,掌握潜在的预习重点,反复感悟预习难点,进而从多个方面理解预习内容。

(四)重视预习的检查、评价和反馈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缺乏对学生预习的检查、评价以及反馈,长此以往,则极大地影响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发展,而预习作业的检查、评价和反馈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可采用“个别提问、小组答疑”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要及时给予肯定,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行为,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概念课中,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把握概念的内涵,教师以个别提问的方式,通过检查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例子的理解,使他们逐步抽象出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此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再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 教学中,对这一章节,在没有引入负数之前,学生对正数以及相关的加减法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在获得新命题的过程中,教师则给学生出示具有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后尝试归纳,虽然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将运算规律完整地表述出来,但是,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尝试进行归纳,让他们的思维过程初步由具体向抽象逐渐转化,而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规范性地表达,引导学生领会预习时所归纳的与规范化的数学表达之间的异同,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发现的结论。此外,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课中,教师以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做出评价与反馈,并及时督促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人反思,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促进预习效果的逐步提升。

(五)深入衔接课堂,巩固预习成果

在检查学生预习结果后,教师应将预习内容与动态课堂进行衔接,使学生从预习活动中不断延伸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初步把握课堂数学新知,还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针对性地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对新知识产生深层次理解与剖析,感悟数学知识的内涵,把握基本特点,从而全面提升数学认知水平。

例如,在“多项式”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之前的预习案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以及方向性,因此,教师可将预习案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衔接。首先,从预習案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巩固对单项式的理解,这样便能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使他们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的网络知识体系,并初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深化学生对多项式概念的把握,其中,教师还重点分析单项式与多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别,让学生在认识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同时充分把握多项式的项数、次数,通过深入衔接课堂的方式,不仅将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与课堂中所讲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预习达到有效性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理解、吸收新知识,使他们在头脑中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而更新数学知识体系,把握数学知识框架,以此达到巩固预习成果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而为了更好地完成核心素养的渗透,则需要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预习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步,则需要得到教师的广泛重视。因此,在初中数学预习环节,教师首先应通过生活化等多种有意义的方式强化教学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预习动机,推动他们预习行为的发生。其次,教师也应精心设计预习案,并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预习、学会预习。最后,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检查、评价和反馈,让学生的效能感得到逐步提升,再将预习成果与课堂内容完成衔接,则能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注:本文为柳州市重点A类课题“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生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研究 ”(立项编号:2014A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初中生数学知识内容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