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022-05-30罗璐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

罗璐瑶

内容摘要:《朝花夕拾》以大量的篇幅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回忆旧事,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内容非常宽泛,主要体现了对封建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以及对儿童教育的独到见解,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出发关注“立人”的社会问题,尊重儿童个性独立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朝花夕拾》 鲁迅 儿童教育观

《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撰写的回忆旧事的散文集,深刻体现了鲁迅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不仅针对于旧社会、旧封建,针对于愚昧无知的民众,更是寻根溯源地深入到中国的传统教育,同时也以批判的眼光使鲁迅成为率先发现儿童进而关注儿童的先驱者。他认为儿童教育脱离了社会现实,压迫儿童的生长天性,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表达深切担忧,对传统儿童教育进行强烈谴责。

一.自由生长的幼者本位教育观念

作为新式儿童教育的启蒙者与倡导者,鲁迅在《狂人日记》這一白话文小说中以文字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声声呐喊后饱含着他对新式儿童教育的殷切追求与期望。后又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正式提出“儿童本位”的口号。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兴趣和经验相结合的思想的影响,鲁迅突破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认识,从儿童内在本质特征出发,在《朝花夕拾》等一系列作品中表达了“幼者本位”的教育观念。

1.尊重儿童自然天性

他提出要尊重并理解儿童好玩的天性,这是儿童教育的首要宗旨,教育儿童的前提是教育者要关照儿童的天性、心理世界和审美情趣。《五猖会》中写到小时候的鲁迅特别喜欢看五猖会,父亲却以背书为由束缚他。儿童爱玩的天性与生俱来,但父亲要求鲁迅背完与自己能力不符的书再出去,这无疑是对满心期待看五猖会的孩子的为难。虽然死记硬背完成了父亲布置的任务,可是对五猖会的兴趣也减去一大半。从小受到封建家庭教育的残酷压制,束缚儿童天性强迫学习,鲁迅正是这种教育最直观的体现。作为对传统社会背景下饱受束缚与压制的孩童发出的反抗,鲁迅在《五猖会》中塑造的孩童形象确是天真烂漫、自在勇敢的,颇有些背道而驰、相去甚远的意味。正因为经受了旧式封建教育的苦涩,鲁迅是借用民间传统文化而描摹出了一个未来的理想儿童形象,这一儿童形象显著不同于当时社会定义的优质儿童。在鲁迅眼里,会玩就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而言,大自然中无数的趣味与奥秘,都是感到好奇、渴望与向往的。

2.保护儿童好奇心与求知欲

鲁迅认为,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语境中,理解儿童就是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保护乃至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个心智正常的小孩子,对大自然常充满好奇心与敬畏心,幼时的鲁迅同样如此,他喜欢看各种带插图的书籍,喜欢听各类神奇怪异的趣事,也喜欢玩许多新鲜刺激的游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行为正是尊重儿童好奇心的正面示例。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与质疑,面对变换的世界保护儿童求知欲好奇心尤为重要,就如长妈妈一样,虽然目不识丁不能解答鲁迅的疑惑,但充分尊重他的喜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充分展现了她对求知欲的珍惜和重视。阿长妈妈因缺乏学文习字的经历难以从知识上对儿童鲁迅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却以其行为作出了示范。

鲁迅在百草园、大自然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观察到了许多现象,而在课堂中提出与课本无关的问题时却遭到私塾先生的“斥责”。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借以“怪哉”这虫与先生的对话,幽默逗趣的讽刺旧式教育的死板以及教书者的迂腐,私塾先生只关注书本知识,对其他问题不予理会也概不知会。儿童正因为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灵巧的思维与独特的天性都受到压迫与束缚。但在文章末尾又写到先生入神时大家会偷偷地做戏、画画,并不屈服于这种死板的教学形式,满足儿童追求快乐的简单心理,形成一种隐性的对比,表达出儿童真正的快乐之处。其实面对儿童提出的天马行空的问题,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赞赏这种纯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儿童的闪光点。

二.倡导游戏精神的趣味教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家庭的儿童教育中,鲁迅对家长“一味禁止”儿童游戏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不让孩子参加游戏活动,就很容易虐待和扼杀孩子的活泼精神。他强调,儿童应该过一种童真的生活,使用具有童真特征的玩具,以符合儿童的天性。

1.以趣味游戏教育儿童

我国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稚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寓教于乐,通过游戏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儿童。”①鲁迅也相当肯定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教育中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儿童成长过程更清楚地表达了这一思想。百草园在鲁迅的童年里记录了重要的时光,鲁迅在那里留下了许多快乐而美好的记忆。百草园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昆虫和植物,在这里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能见到断砖下的蜈蚣,还有斑蝥从后窍喷出烟雾。百草园里缠络着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还有酸甜的覆盆子,就连赤练蛇的传说故事也给鲁迅的童年带来无尽的遐想。冬天的百草园还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还能捕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冬日捕鸟的简单游戏在鲁迅的笔下与流露出诸多趣味。鲁迅在青年时期就有反省的好习惯,他抓不到想抓的鸟,就去请教闰土的父亲,被告知不能太急性,要等鸟走到竹筛中间再拉绳,由此可见,游戏不仅能够增加儿童的智慧,还可以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

鲁迅曾在《风筝》一文中记述少年时期发现弟弟偷偷地玩风筝,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玩物,于是将其粗暴地毁坏,而后步入中年却悔不当初,感觉到当年的行为是对弟弟天性的虐杀,并对之深表愧疚。基于这一经历的启发,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正式提出“儿童的游戏”的观点,肯定了儿童游戏的合理性。他指出了趣味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其存在的正当性。

2.玩具是教育的正当存在

以趣味游戏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为基础,鲁迅进一步指出,玩具作为儿童游戏的辅助品,能与游戏相结合,共同在儿童教育方面发挥正面导向作用。鲁迅以他在三味书屋时期的一段充满童趣的经历作为例证。在私塾上学时,鲁迅常背着私塾先生,和同伴们用纸糊做成防御用的盔甲。将盔甲往指甲上一套便在下面玩起了模拟战争的小游戏。有些年龄较小的同学嫉妒别人的盔甲糊得更好,就去捉蟋蟀放进别人的抽屉,于是鲁迅就把盔甲放在坚固的纸盒子里,防止被蟋蟀咬坏。这些附带着小玩具的童年游戏给儿童带来了简单又直接的快乐。但如鲁迅所主张的,玩具并不是儿童时期所独有的专属物品,玩具可以发挥超出狭义玩具的作用。一方面,玩具能在同游戏结合的语境中发挥工具价值,同游戏一起带过儿童过程性的快乐。另一方面,鲁迅还认为玩具除了能够进行游戏,更能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添加爱的新意义。成人只有更多的关爱儿童才会去关注玩具,玩具所寄托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同时也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考量。

鲁迅对儿童提出了殷切的期盼,希望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要在体格上有耐得劳作的发展,更要在精神上收获高尚纯洁的德行,要有自由自立的能力、宽容广博的胸怀,以此徜徉在世界的新潮流中,这一点是不能凭空达到的。儿童的身体与心性与成年人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在关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得宜的儿童教育之道。儿童的身心与成年人不同,教育的方法要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鲁迅很重视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他主张要给儿童提供适宜的玩具,一方面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一方面又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但模拟实物的玩具,与实物太像也不能给儿童留有想像的余地,玩具宁可简单一点,粗糙一点,也要让儿童有充足的发挥与想象的空间。

三.重视儿童读物的教育内容观

在鲁迅看来,人们在孩童时期通常满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心,有着强烈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课本是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最必要的工具,鲁迅主张要为儿童提供符合身心健康发展的讀物,好的读物能帮助儿童获取知识、促进精神的养成。关于儿童读物,读物的好坏对正处于儿童时期可塑性强的孩子来说,直接影响着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关爱儿童的角度出发,鲁迅精心的选择着他们的“精神食粮”。

1.选择正确的儿童读物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到“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②“二十四孝”是旧社会宣传二十四个尽孝道人物的典型例子,鲁迅以幽默的方式对二十四孝中荒诞可笑的故事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封建礼教制度压迫束缚儿童天性的严重后果。他将童年时期自己看的书与当下儿童阅读的《儿童世界》做了一个对比,揭示在儿童教育中儿童图书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少年儿童的天性、个性和创造性,把孩子们培养成刻板的人,传统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有意无意的促成儿童呆板化”③,鲁迅在他的散文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多次在文中提出家长应理解孩子爱玩的心理、尊重儿童的天性,即使要求孩子读书学习,也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符合身心发展的健康读物。

在《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同样以幽默调侃的笔触描写了关东的迎神赛会,他没有明确写出父亲非得让孩子在看五猖会前背书的具体原因,但在其叙述和对话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小朋友在玩耍时受到打击的委屈情感。让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背《鉴略》是不合时宜的,语言文字方面不适合儿童的能力,内容的理解更是超出儿童的承受范围,父亲为了强制灌输知识给孩子,而忽略了循序渐进的这一学习过程。对于七岁的鲁迅来说阅读《鉴略》就是“一个字也不懂”,尽管他比《千字文》和《百家姓》更有用,在看五猖会前,父亲要求孩子背完这种难懂的书无异于是做无用功,强迫孩子背诵,不仅是浪费时间更是死记硬背没有效率。鲁迅在他的散文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多次在文中提出家长应理解孩子爱玩的心理、尊重儿童的天性,即使要求孩子读书学习,也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符合身心发展的健康读物。

2.读物需符合儿童认知水平

鲁迅对儿童读物是极为重视的,他批判旧式中国的儿童读物,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读物要与儿童的语言相符,遵循儿童年龄心理发展规律,不应该用成人的想法去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他们的乐趣。鲁迅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带图画的书籍,尤其是图画版的《山海经》,后来甚至还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叙述阅读图画书籍的乐趣,这种图文结合的读物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鲁迅也特别倡导儿童应阅读优秀的图画绘本。儿童的想象力是炫彩丰富的,对世界万物充满无限的遐想与期待,鲁迅提出儿童读物要图文结合,应当通俗易懂有趣味,同时儿童图画也应反映社会的民风文化,在儿童教育中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为儿童提供选择适宜的儿童读物。其次儿童读物的语言和内容也应当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与阅读兴趣,更好地调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和学习主动性。

在鲁迅生活的时期,儿童读物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不适宜的。鲁迅坚持“幼者本位”的立场,强调在创作儿童读物时要从儿童的视角与立场出发,创作出带有儿童特征、符合儿童心性的作品。因此他主张创作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或翻译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他还强调儿童读物要“有味”“有益”,即儿童读物既要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征有趣味性,又要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对儿童有所启发。

总之,朝花夕拾的意思是虽然早上的花已经凋谢了,但是在傍晚黄昏时仍能都捡起来,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收录十篇回忆性散文,抨击和嘲讽了反动守旧的封建教育,又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儿童教育的期盼。儿童的成长于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儿童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不仅要传授儿童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与独特的个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对儿童因材施教,了解儿童的特性,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儿童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寄予了对儿童教育的美好期盼以及对儿童的无限关怀。

鲁迅关心爱护儿童,主要表现在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上,他不仅亲自撰写文章批判封建礼教,还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作品,提倡新的教学方式。他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理解儿童的需求,社会为儿童提供自然的、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儿童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探索和成长。儿童教育应以儿童本位为基本出发点,以启蒙立人为核心思想,要对儿童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敬服,培养儿童独立精神,这对中国传统的儿童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张权生,谢丽娟.回味与反思——重温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反思当前儿童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28 -131.

[4]张迎春,王永丽.鲁迅“幼者本位”儿童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2):38-40.

注 释

①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57.

②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2.

③张权生,谢丽娟.回味与反思——重温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反思当前儿童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28-131.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鲁迅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