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有“创造力”的初中美术课堂
2022-05-30胡成娟
胡成娟
摘 要:打造富有“创造力”的初中美术课堂,要求美术教师必须面向“美术学科”本身、面向学生的“美术实践”本身、面向学生的“美术分享”本身。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催生学生的创造活动,引导学生的创造评价。通过打造创造性的美术课堂,让美术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实践”。
关键词:初中美术 创造力 美术课堂
从“育人”的视角来看,美术教学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造力,精心打造富有“创造力”的美术课堂。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接纳学生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意,让学生的美术“生命·实践”活动得以充分展现。通过引导学生的美术创造,助推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
打造富有“创造力”的初中美术课堂,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面向美术学科本身。面向美术学科本身,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外在性东西”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动机,但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赋予学生美术创造的时空与创造的权利,让学生敢于创造、善于创造、乐于创造。要善于发现美术课程的趣味点,善于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奋点,进而从学生美术学习的“外在性风貌”和“内在性情绪”中捕捉最佳教育契机,并加以巧妙诱导、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创造。比如,在教学《漂亮的手工灯饰》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同时邀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走进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制作花灯,激发学生动手做花灯的兴趣,调动学生做花灯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彼此相互切磋,还和民间艺人积极互动。面向“美术学科”本身,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内需和创造性欲望。
因美术学科具有视觉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愉悦性等特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式与想象定式,改变传统的程式化美术学习、美术鉴赏、美术创作等套路,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二、催生学生的活动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这就造成美术课堂被分割成两部分,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面向“美术实践”本身,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美术实践,发掘学生的美术创造。只有把学生的“学”作为美术教学的原点,才能真正催生学生的美术创造。
面向“美术实践”本身,教師要消解自己的“话语霸权”,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平等对话、交往,尊重学生的美术想法,呵护学生的美术实践,鼓励学生的美术创造。要注重学生的美术感知,发展学生的美术思维,催生学生的美术想象。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生活的美。比如,在教学《纹样与生活》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了解纹样,更引导学生积极表现纹样、创造纹样,认识纹样艺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在生活世界中的应用等。上课之前,笔者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纹样图案、纹样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纹样、触摸纹样。学生通过欣赏有层次、有规律的线条与图案之后,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当学生有了创造性的观念与想法,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美术创造性活动与实践中。面向学生的美术实践,笔者再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不同质感的材料,鼓励学生多画、多做、多制作、多创造。
面向学生的美术实践,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意,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的创造素养。面向学生的美术实践,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美术思维,启迪学生的美术想象,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力。在想象中,学生的美术创作往往不受约束,既有动情的拟人,也有艺术的夸张,更有合理的比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美术实践就是学生的游戏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
三、引导学生的评价
打造富有创造力的美术课堂,不仅要面对美术学科本身,还要面对学生的“美术分享”。“美术分享”彰显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功能。面对“美术分享”,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评价,因为创造性评价能发掘美术作品的闪光点与创新点。
传统的美术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创造性的美术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美术创作过程,是一种贯穿于学生美术学习始终的评价,也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甚至可以将评价前置,也就是说让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贯穿始终。面对“美术分享”,要注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而创造性评价与创造性生成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仕女簪花图》时,笔者首先呈现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服饰,强化学生的主体感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精湛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学生熟悉的《琅琊榜》《武则天》等影视剧中相关人物的服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了创造性的活动,笔者再引导学生展开美术分享,一是引导学生对《仕女簪花图》进行赏析,以此建立主客观对话的桥梁与通道;二是引导学生相互对话,将学生的作品置于“公众的眼光”之下审视、考量,让学生在互动中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打磨、“再加工”。面对“美术分享”,有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创造性生成,也有助于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创造性活动。
面对学生的“美术分享”,就是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美术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有了学生的积极展示、分享,学生的美术表达就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挣脱固化的思维、突破自我的局限,帮助他们形成多样化的美术思维与想象。俗话说,没有套路是最好的套路。只有这样,美术课堂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美术学科本身的魅力唤醒学生的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当然,鼓励学生的美术创造,并不是说学生的美术表达可以为所欲为。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风格,让美术课堂呈现多元化的样态。要不断激发学生美术创造的内驱力,让学生敢于创造、善于创造、乐于创造,让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吴仕林,申森.《艺术与错觉》的形式研究[J].今古文创,2021(17):83-84.
[2]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4):104-114.
[3]李晴.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在油画中的表现[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41-42.
[4]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57-63.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