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探析

2022-05-30苗楠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民族地区

摘要:社会治理基础在基层、根本在社区。社区是我国城乡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切口入手,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基于“情感-价值-行动”的内在发展逻辑,民族地区社区治理主体能够在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内化为价值观念,由意识上升到实践,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个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进而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当前,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社区情感功能弱化、共同体意识不强、主体参与不足等挑战,可从党建引领、情感维系、价值认同、行动尽责等方面,探析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社区治理共同体;路径

作者简介:苗楠,宁夏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宁夏银川753000)。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097-04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基础在基层、根本在社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实践应运而生并不断向纵深推进,承接从传统单位制剥离出来的生活服务等功能[1]。因此,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应该把建设社区共同体作为抓手和重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国家治理中激发主体力量的实践要求。然而现实中,因资源禀赋的不同,各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在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路径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本文基于本土化视角,因地制宜地从“情感-价值-行动”的逻辑进路,探索符合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规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一、“情感-价值-行动”:构建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小切口入手,精心谋划、因势利导,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来看,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契合“情感-价值-行动”的发展逻辑。情感构筑为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可激发主体的主动性,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在情感纽带的基础上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价值认同,有助于多元主体对社区治理产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情感、价值构筑的共同作用下,社区治理共同体进行实践探索,进而实现我国民族地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

(一)情感纽带是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

社区治理不能陷入僵硬、呆板的制度与规则之中。尤其在我国民族地区,情感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是共同体构筑的内生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人情关系、共同情感的社会交换网络一直在中国人的社会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81在以情感为纽带的关系网中,可以实现有限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能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为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社區文化在居民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社区可通过积极打造具有包容性、特色性的多元社区文化空间,构建情感内生机制,打好“温情牌”,培育有温度的良好社区环境,在情感纽带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

(二)价值认同是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价值观认同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知经由情感再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连续推进过程。”[3]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基层表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社区主体的情感诉求,彰显了我国在基层治理中组织人民、发动群众的民主实践。要有效激发共同体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就需要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内化为居民的普遍价值认同,进而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身体力行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因此,基于“情感-价值-行动”的内在发展逻辑,民族地区社区治理主体能够在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对社区治理产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内化为价值观念,再由意识上升到实践,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个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价值,进而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基于“情感-价值-行动”发展逻辑的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效能。然而,在实践中,社区治理主体情感弱化、责任意识不强、参与不足等问题,都影响着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也制约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

(一)社区情感功能弱化

“从利益层面来看,当前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明显的碎片化治理倾向,主要表现为以居民弱参与为特征的社区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社区治理效能不高等问题。”[4]居民的弱参与一方面与我国基层社区管理长期行政化倾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略显僵化有关;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基层社区治理效能不高,居民的相关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传统人际交往被冲淡,人们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互不认识,这种情感的弱化,难以使居民形成对居住社区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进而阻碍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二)共同体意识不强

如何激发群众参与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诉求。面对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现实挑战,当前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在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实践中,自上而下的部署相对较多,居民利益与所在社区利益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居民、社区内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普遍缺乏主动参与治理、维护共同家园的意识和动力。“陌生人”社会使得现实生活中同一社区的很多居民之间互相不认识、来往较少,缺少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导致社区凝聚力下降,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不强。面对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困境,要赋予治理主体平等协商的权利,唤醒治理共同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

(三)主体参与不足

“社区治理动力是牵引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和有效运转的根本动因,也是推动社区治理走向善治的决定力量。”[5]社区治理行动离不开治理主体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参与,但目前在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实践中表现出了社区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一是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参与社区治理的人数不多,部分居民对参与治理社区态度冷漠,难以激发社区治理合力。二是社区治理主体参与主动性不强,面对公共事务和活动,表现出被动应付的一面,难以形成共建共治的主动治理行为。三是社区治理主体或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或仅按照传统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缺乏治理的主动性、思考性和创新性,导致主体参与能力受限。

三、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党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6],是西方治理理论与中国本土治理理论的有机结合。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提到的工具理性下的“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治理,是由各方力量结成的“共同体”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合作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确保发展果实由人民共享,其实质是主体的一核多元、过程的公共参与和结果的共同享有。面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挑战,根据“情感-价值-行动”的内在逻辑,可从党建引领、情感维系、价值认同、行动尽责等方面增强治理主体的社区情感,铸牢社区治理主体共同体意识,从而有效构建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

(一)党建引领,搭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服务平台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矛盾的主要交汇点,也是各级党委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场域。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治理机制方面看,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重心下沉,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服务群众、联防联治的工作格局,织密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细分服务管理单元,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引领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制度,从而缓解社区矛盾,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例如,云南昆明太和街道构建了“红色楼院共同体”[7],将支部建到楼上,直指社区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实现社区精准治理。要提升社区治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的要求。因此,社区要营造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多方力量充实基层。同时,要完善专业队伍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维系,重塑社区情感和社会信任

“共治共建共享”是“善治”的本质体现,也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善治就是要充分落实城乡社区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方法,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场域,鼓励居民为他人、为社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互相帮助、互惠互利等行为来增进社区情感、重建社会信任,有助于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在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社区治理主体对于所处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和增进,有助于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要提升社区网格化治理能力和技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重构智能“网络熟人”社区,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造社区“微空间”,实现社区治理的智能化,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情感诉求和重建信任的网络通道。在建设智慧社区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可运用网络参与社区治理,如通过查看社区信息资源、探讨社区发展等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自主研发了智能便民服务平台,拓展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三大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平台设有“邀您参与”“随手拍”“用户建议”三大线上参与板块,有效畅通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8]。

(三)价值认同,搭建有效的文化活动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9]165社区可以搭建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增强治理主体的价值认同,进而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等。基于价值认同上的民族地区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能够唤起社区居民的共鸣和同理心,增强社区认同感,提升社区凝聚力,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带来新的契机。例如,宁夏灵武市以搭建邻里之间的熟人平台,通过邻里活动,搭建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新平台,以情构筑社区治理的价值认同,开辟了一条社区治理的“情感之路”[10]。灵武市搭建的邻里平台,以丰富多彩的邻里活动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铸牢了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认同;社区居民通过邻里活动参与社区治理,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因此,民族地区依托文化活动搭建的社区治理平台,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互帮互助的舞台。社区文化活动让邻里之间更有温度、更具情感,也推动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四)行动尽责,增强治理主体责任意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要求,落实到社区层面就要做到“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尽职尽责首先需要增强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同体意识,并内化为主体责任。同时,社区的物业、社会组织等要切实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遇事不推诿,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其次,通过培养壮大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开展文化建设水平。《建议》指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的积极参与。我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是一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力量,在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调解公共冲突等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弥补国家政权组织治理资源不足,激发社会活力;二是有利于发扬基层民主,转变社会治理方式;三是有利于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在目前的社区治理实践中,疫情防控、卫生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的重要补充。此外,要不断规范、畅通、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龚维斌.以社区为重点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9-12-23(16).

[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建华.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N].光明日报,2018-05-28(14).

[4]张艳,曹海林.社区治理共同體建设的内在机理及其实践路径[J].中州学刊,2021(11).

[5]王东,王木森.多元协同与多维吸纳:社区治理动力生成及其机制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19(3).

[6]李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N].光明日报,2017-10-23(6).

[7]昆明官渡区打造“红色楼院共同体”破解无人管老旧小区难题[EB/OL].http://society.yunnan.cn/system/2019/09/26/030388032.shtml.

[8]数字赋能社区治理[EB/OL].https://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08/20220800043359.shtml.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宁夏灵武打造“幸福邻里”圈[N].银川日报,2021-12-16(3).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民族地区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