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干预转化学困生的实践探索
2022-05-30朱利东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因此,学困生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的欠缺,而是學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的欠缺。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上,教师要为学生查缺补漏,但更重要的是用恰当的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愿学、乐学。在数学练习课上,教师调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数学练习课上真正实现
“双赢”。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学困生;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6-0058-03
引 言
很多时候,数学教师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为什么这么粗心呢?明明会做的题也要错!”这种现象让学生很苦恼:我怎么会这样?教师也很无奈:怎么还这样?“粗心大意”应该说十分普遍,这个问题在学困生中尤为突出。
一、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粗浅的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流于表面,感知粗浅,将数字看颠倒、把小数点忘记等现象经常出现。
(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现在很多学生在家中以自己为中心。到了学校里,学生在潜意识里也会要求别人听自己的话,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觉得自己肯定是对的。
(三)粗浅的自我评价
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自我评价往往是片面的、粗浅的。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粗心大意有其根本原因。每当看到这样的现象,笔者很为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担心,他们的学习似乎没有了希望,就这样任他们“自生自灭”吗?还是有别的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
二、基于心理干预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
(一)帮助树立自信,调整焦虑情绪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忧虑情绪倾向,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反面作用,影响学习效果[1]。所以教师在练习课上要合理调整学困生的焦虑程度。
1.创造机会、鼓励学困生
在平时的练习课上,教师可以选一些难度不大的、学困生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当一回主角,扮演“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练习课上,有一个环节是找圆心、半径、直径,教师就邀请了几名学困生来找一找,出乎其他同学的意料,他们回答得完全正确。教师表扬他们有进步的同时,又鼓励他们说:“非常好,
请你们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吧!”那一次,他们表现得相当完美,让大家看到了他们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喜悦。
由此可见,教师创造机会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能使他们变厌学为想学,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抓住机会、表扬学困生
在练习课上,教师要仔细观察和留意学困生,及时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
例1:如果发现有一个平日里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在练习课上频频举手,而且响亮地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表扬他——“某某同学能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你的进步真不小!”
例2:如果发现平时作业字迹潦草,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偶尔有一次练习作业做得很认真,教师就可以这样表扬他——“你的作业完成得越来越认真了,老师真高兴!”
例3:如果平时有学生口算经常出错,在一次练习中,他的口算全对,教师就可以这样表扬他——“这次口算中,你一道题也没做错,请相信自己,你能学好数学!”
例4:如果有一位学困生平时测验很少达到优秀,
偶尔一次他成功了,教师就可以这样表扬他——“这次检测,你的进步很大,继续加油,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好比炎炎夏日里送去的一份清凉,能让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由此慢慢建立信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3.挖掘优点、欣赏学困生
我们常说“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困生也是一样的。教师只要能够仔细观察、了解他们,就能够慢慢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平时数学练习的错误率很高,很害怕与人交流。有一次,笔者看到他主动捡起了一张本不属于他的废纸扔进了垃圾箱。于是,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夸奖他是一位保护环境卫生的好学生,他的脸红了。笔者趁此机会鼓励他:“某某同学,你是一位好学生,老师相信你也能把数学学好的。”此后每一次练习,他都主动与笔者或其他同学交流,不懂就问,进步很大。
这或许就是欣赏的魅力。学困生在某一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就会感觉到教师和同伴是关注他、欣赏他的,会在教师赏识和同学信任的氛围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加强个别辅导,抑制依赖情绪
学困生对知识理解上的不足,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在练习阶段往往会有依赖性,这是自然的情绪倾向。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困生丝毫没有压力或兴趣,只是指望其他同学和教师来解答,甚至对问和答都漠不关心。对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加强个别辅导,抑制学困生的依赖心理。
1.充分利用练习课的时间
在数学练习课上,教师一定要为学困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及时检查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这样,一节练习课对他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可是有的时候一节练习课安排得很满,如何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功用呢?
(1)错题档案卡的建立
练习课前,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建立相应的错题档案卡,建立这样的错题档案卡并不难。学生手里都有一个错题本,只要在本上摘录一下就可以(如表1)。至于原因分析,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答题时的想法。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自己出题,考考自己,或在自己知道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考考其他同学,当一回“小老师”!
(2)错题档案卡的使用
错题档案卡在练习课上用过之后,有的学生会模仿建立这样的错题卡,因为有时候学困生的错误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不是个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也是一种资源的利用,但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错误,常看、常反思,这对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很有帮助,而且受益的不仅是学困生,还有教师和其他学生。
2.活用课余时间
课后,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考虑其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任务,但不可过多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要尽可能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成效。
例如,有的学困生是计算题易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罗列错误计算题的类型,分析错因后,请学困生说说算理,必要时可借助小棒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
这样面对面的辅导能够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就算该生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今天进步一点,明天进步一点,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
3.发挥优生的帮助作用
在练习阶段,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一帮一”的目的是让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学优生的帮助。可是,部分学优生对学困生缺少耐心,甚至不愿意帮助他们。如何发挥学优生的优势,真正起到帮扶学困生的作用呢?
教师可采用期末评“最佳小老师”奖来激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只有当你的“学生”在你“小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绩进步明显,你才有资格被推荐为“最佳小老师”奖的候选人,然后全班民意测评后确定得奖者。有这一奖项的学优生,可以优先评选学校的“三好生”,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优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优生的优势。
当然,这只是一点小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细化。相信学困生在“小老师”们的帮助下,能够更有效地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三)利用“绿色通道”,激发学困生的期待心理
心理学认为,读者往往具有一种期待心理,当阅读作品与自己的期待心理一致时就会丧失兴趣;反之,当作品超出了他的期待心理时,便会激发兴趣[2]。在数学练习课上,学优生往往有一定的期待心理,他们有实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于那些学困生,他们可能不会有任何期待,这就需要教师略施“小计”。
1.作业评定开“绿灯”
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对学困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使其有对自己学习的期待值,敢于和别人竞争。一般情况下,课堂作业的批改方式最好是当堂面批[3]。
例如,一次作业的评定,一般的学生正确解答获★,正确且字迹整洁获★★,解法有创意获★★★;而对于学困生,一次正确通过获★★,如字又端正就获★★★,如果是改正后二次通过还可获★,有时作业有难度,字迹端正也可获★。
又如,一次测验的评定,设满分奖,一个笑脸上墙;设优秀奖,一朵小花上墙;还为学困生设进步奖(自己跟自己比,进步很大的可以在墙上贴一个笑脸,有一点进步的可以在墙上贴一朵小花。)
这样一来,每个学困生每天甚至每节课就都有了目标,如今天想得什么,还差多少个等,课间还会时不时地数数自己的“劳动成果”。慢慢地,他们就被教师的这一招“制服”了,同时也在不断地收获着!
2.检测题提前“剧透”
一些学困生在面对卷子里的题目时,会眉头紧锁,不知如何下手,还有的直接做别的事情,好像在发出警告——“我无所谓!”,这也是教师着急和困惑的难题。这时,教师又该怎么办?
(1)操作目的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学困生能事先去想问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和别的同学一样出色地完成检测任务,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成绩多一份期待。
(2)具体做法
对于第二天要做的检测题,笔者会在前一天放学前发给学困生,让他们带回家好好研究,不懂的可以在检测前请教同学或教师。但是,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不能事先在检测卷上下笔答题,只能在头脑中想好如何回答。
(3)取得的效果
学困生都想抓住这样的机会。有的学困生在第二天检测完后马上追着笔者问:“我全对了吗?那道题是他的解题方法对,还是我的对呢?”也有的学困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得过“优秀奖”甚至“满分奖”,“进步奖”就更不在话下。他们的学习目标已经悄然提高了!
结 语
实践证明,在数学练习课上采用上述方法对学困生有很大的帮助。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方面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另一方面是当他们感觉越来越跟不上的时候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细心、耐心地引导学困生,他们就完全能够改变。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良.从表征主义到生成主义:论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中国教育科学,2019,2(01):110-120,142-143.
[3]刘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J].现代教育,2019(06):55-56.
作者简介:朱利东(1983.2-),男,浙江杭州人,任教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联兴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