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作业设计 开启减负锦囊

2022-05-30陈雅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核心素养

陈雅蓉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给一线教师的作业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也不容忽视,因此学生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也应随着转变,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一、内容维度上——关注整体,体现综合

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下,根据教学内容的主线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对教材习题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力求让学生达到练一题会三题,练一组会一片,凸显知识、方法、思想的联系,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在学习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单元后,教师可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成组,呈现题组化作业。

课本原型题:

题1:人教版四下课本P67第8题。

题2:人教版四下课本P70第3题。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题3:人教版四下课本P71第6题。

改编作业:材料准备3cm、6cm、8cm和10cm吸管各两根。

1. 乐乐取了3cm、6cm和10cm吸管各一根,请你判断,他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

2. 明明取了6cm、8cm和10cm吸管各一根,拼成了右图这个三角形,按角分这是什么三角形?∠2是多少度?

3. 洋洋拼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是一根8cm吸管,则它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4. 红红从中取了三根吸管拼成了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周长最长是多少?最短又是多少?

设计说明:此题组以“三角形”单元主要的知识点为基础,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特殊三角形的特性等知识点进行整合,组成题组,使作业内容更具层次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维度上——关注过程,体现探究

(一)数形结合,深化概念理解

在概念教学与计算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或运算方法的理解,经常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将“数”与“形”结合,以“形”助“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質与计算方法。

课本原型题: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5+36×64=(64+36)×64 (    )

改编作业:

(1)用两种方法计算小正方形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乘法分配律”是孩子最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运算定律,为了避免学生生搬硬套公式,改编作业出示小正方形图,引导学生再次在具体的数格子中,由直观抽象出算式,再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字母表达式,使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有道可循。

(二)数境结合,促进法理相融

教材例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由许多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精心编制的典范,如果教师能够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地情、班情、生情,适时、适当地进行改编,不仅教师能减压,还可以保证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题的改编,主要针对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往往通过情境的变换,巩固课堂所学,尤其是计算类知识点的考查立足点往往不仅是学生会算,还要落实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对例题进行改编。

课本例题:

计算:178÷30=5……28

改编作业:有380箱牛奶,每50箱运往一个超市,小明列式为如右边算式,则7和3各表示(    )。

A. 7个超市 3箱牛奶

B. 70个超市 30箱牛奶

C. 7个超市 30箱牛奶

D. 70个超市 3箱牛奶

设计说明:例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改编作业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中所代表的意义,是对学生基础知识(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理解各部分在具体情境下所表示的意义)的落实。

(三)化静为动,再现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性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非生搬硬套。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教师可将例题进行改编。

课本原型题: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编题作业:小明在用边长为1dm的小正方体搭积木,搭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图形,把这个图形继续完善就会形成一个长方体。你能根据所搭积木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设计说明: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次经历体积的计算测量方法,让孩子明白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了,发现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本题在设计时,由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改编成孩子真实的搭积木生活场景,再次动态建构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

三、运用维度上——关注实践,提升素养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双减”政策下的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能”呢?作为一线教师还可以设计多维发展、素养立意的实践作业,以落实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多重体验,丰富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作业,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最终实现“做中学”。例如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可将“做一做”这部分的教堂内容进行改编。

课本原型题:和教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

改编作业:

设计说明:改变作业形式,设计有趣的“小小马拉松”活动,丰富体验范围,在画一画、写一写中细化体验的过程,既有方法的引导,又有自己的体验感受,甚至可以写成数学日记,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有体验、有感受,对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二)巧变说理,学会数学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布置能够统揽单元核心内容的讲道理作业,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实践、解决、交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交流。例如在学习二年级“长度单位”例8后,教师可对例题进行改编。

课本原型题:

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

改编作业:300厘米长的绳子和3米长的铁丝,谁长一些?

你认为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教材例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改编作业采用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懂的儿童对话的形式,更能给低年级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使学生有方向可循,再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思想进行质疑、判断,再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拓展延伸,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可布置拓展性、开放化的实践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发展。例如在学习完六年级下册“折扣”后,笔者将课本的练习改编成课外拓展性作业给学有余力的孩子去探索。

课本原型题:

改编作业:六年三班要开展庆“六一”联欢会,想给全班45名同学每人准备200ml的橙汁,请你根据下面信息设计一种购买方案。

8元(100ml)       5元(200ml)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小瓶。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累计30元,八折优惠。

设计说明:教材的练习内容是简单的求打折后的价格,而拓展作业是让学生运用折扣的知识设计购买方案,信息量大了,考虑的范围更广了,更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全方位的思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作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作业布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深度解读教材,充分树立核心素养观,更深入地思考与创新,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真正将“轻负优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雷玲. 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核心素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