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5-30林夕宝余景波魏大凯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林夕宝 余景波 魏大凯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黄河流域九省区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育人质量和层次都有了显著提高,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基本形成,但产教融合质量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黄河文化成为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子。受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资源投入不均、产业发展模式粗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和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协同育人建设薄弱的问题。因此,建议政府牵头,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对接发展战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增强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原动力。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林夕宝(1964- ),男,山东潍坊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余景波(1983- ),男,山东济宁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魏大凯(1997- ),男,山东潍坊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CHB09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1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这为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遵循。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需要,所以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其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要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新模式,培养更多的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黄河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办学及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黄河流域九省区高职院校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该区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办学现状

黄河流域九省区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目前拥有14所高水平建设高职院校、34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和11所本科层次高职院校,育人质量和层次都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使得各省区高职教育发展层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按照黄河流经区域的地理划分,黄河流域九省区位于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黃河上游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游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强,下游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发达。反映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据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数据,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职院校数量较少,青海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8所,宁夏回族自治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12所(包括2所“双高”院校),并且两省区至今未设置民办高职院校;甘肃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27所(包括2所“双高”院校)、本科层次高职院校2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5所;内蒙古自治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37所(包括3所“双高”院校),其中民办高职院校8所;陕西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40所(包括9所“双高”院校)、本科层次高职院校2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0所;山西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48所(包括3所“双高”院校)、本科层次高职院校2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5所;四川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80所(包括6所“双高”院校)、本科层次高职院校1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5所;河南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99所(包括6所“双高”院校)、本科层次高职院校1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8所;山东省专科层次高职院校81所(包括14所“双高”院校)、本科层次高职院校3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8所。可见,四川省、河南省和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多,但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1.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基本形成。从发源地到入海口,黄河所流经的区域包括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原经济带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各省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模式。青海省是黄河的发源地,该省鼓励各高职院校搭建区域产教融合平台,立足本省高职教育客观情况,积极实践了“政府主导、四元协同、六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四川省依据本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在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上积极作为,构建了“专业+产业”等产教融合模式,推动高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融合;甘肃省为了有序推进产教融合,出台了《甘肃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实施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案,探索校企“双元”育人的产教融合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将产教融合视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和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引导高职院校人才主动对接产业升级;陕西省以“双高计划”建设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指导,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山西省围绕“一群两区三圈”新布局,以“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建设了10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河南省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实施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山东省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为推动高职教育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积极对接,组建了10个产教融合联盟。

2.产教融合质量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欠发达省区,产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因此这3个省区的高职院校难以有效就近寻找到高质量、现代化产业进而完成产教融合。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处于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方阵,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同时这3个省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产业大多以能源、化工、钢铁等为主体,这就为该区域高职院校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特色专业群创造了条件。另外,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发达的省份,受历史文化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陕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相对较高。四川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处于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这3个省倾向于发展电子、智能、医药和海洋科技等产业,产业结构齐全、高科技产业较多、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为该区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黄河文化成为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子。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并包含着诸多哲学道理,可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方法论。产教融合的关键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校企深度合作是教育和产业融合的基础。而学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校追求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要从产业发展中获取生存的利润。面对这一矛盾,运用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包容性思想可予以破解,因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形成是学校、企业、行业、产业在人才培养和需求方面求同存异与相互包容的结果,这与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包容性思想是相通的。

二、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然而,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和影响着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一)问题的表现

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除了存在与本区域之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外,也存在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特殊问题。目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两个方面。

1.外部问题。产教融合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撑。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所处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同,其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外部问题。

首先,资源投入不均,影响了加强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黄河流域九省区虽然都在政府层面制定了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推进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是,产教融合往往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才有可能取得实效。而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均衡地大量投入资源难以实现。目前,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民办高职院校较多,政府往往从政策方面支持民办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更多的资源投入往往倾向于公办高职院校,而民办高职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投入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降低了本区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整体质量,这也是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其次,产业发展模式粗放,制约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当前,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第一、二产业权重较大,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传统产业依然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形式,具有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的特征。黄河上中游部分省区重视化工产业,典型表现为粗放式发展,如宁夏回族自治区60%以上的规模工业增加值来源于能源工业,陕西省能源工业连续三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权重上升,煤炭、冶金和化工等行业依然是兰州、包头、太原和榆林等城市的支柱性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对黄河上中游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业群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黄河下游的河南省和山东省,虽然第三产业权重有所提升,但是第一、二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仍然偏高。总之,黄河流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不足,科技、人才等软实力明显不强,企业缺乏创新活力,致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

最后,现代职教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工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足和问题。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体系是不完善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同时,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学校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产教融合育人整体实效不佳。目前,黄河流域九省区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偏少,高职育人体系出现“缺口”,高职教育服务重大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

2.内部问题。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其主要的实践者是学校。产教融合与学校内部治理体系、高职教育适应性和协同育人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首先,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和思想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产教融合的前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类型,由于办学主体属性不同,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也不同,导致产教融合发展的模式和结果也不同。黄河流域大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办学基础比较好,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比较健全,领导、教师和学生大多数能从国家发展大局看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并能够积极地将人才培養工作与之相融合。但也有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除办学基础薄弱、办学层次参差不齐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多从经济利益获得角度去思考其人才培养,未给予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足够的重视。此外,还有部分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关联性不高。同时,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不能精准解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定位问题,资源不能有效用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的定位,使得个别高职院校领导出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信心不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思想意识不强等问题。

其次,高职教育适应性不强,服务主导产业的能力弱。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反映。目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在区域乡村振兴和教育扶贫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绩,但是在精准、高效服务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产业支撑,但是当前黄河流域的主导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现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这与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不能为区域主导产业提供具有专业核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分不开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在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方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彰显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价值。

最后,协同育人建设薄弱,育人机制不健全。目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角色定位不清晰、专业更新不及时、核心技术有空白、核心优势不明显、主导项目不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还处在决策论证阶段,具体实施和内涵建设进展缓慢。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层次不高,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同时,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还需要科学化推进,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因分析

当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出现的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其可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1.宏观层面原因。一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中下水平,对高职院校高质量产教融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的数据,黄河流域九省区总面积大约占国土面积的37.59%,人口总数占全国的30.13%,但是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30%,并且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近年来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黄河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这就意味着黄河流域出现高质量产业集群的难度较大。而区域产业集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层次和质量。二是黄河流域所孕育的文明体现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其在新时代所展现的内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并未将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未将黄河文化的积极思想运用到产教融合中。三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无法形成有效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产教融合育人合力。

2.微观层面原因。一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因办学层次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不同。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中民办学校99所,因生存压力较大,导致其开展产教融合时常会带有一定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往往追求高端产业开展产教融合;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大多选择中低端产业进行产教融合,这就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差异化。二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针对性不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生态保护、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然而黄河流域专门设置相关专业群的高职院校并不多,其专业群建设更多考虑的是考生和家长的喜好,致使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降低了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追求目标的差异性影响了产教融合的程度。产教融合离不开产业和企业,而产业和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然属性。产教融合过程中利润的“争议”往往成为教育链和产业链结合的矛盾点,如果协调不利,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产教融合的程度,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针对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最大化激发和增强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育人目标。

(一)政府牵头,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政府是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导力量。一是制订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统一方案。黄河流域九省区要充分调研本省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出台指导性强的职业教育发展激励政策。根据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黄河流域产业优势,引导有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与本区域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要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为产教融合的重点工作突破口。二是出台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办学行为规范指南,规范产教融合办学行为。黄河流域九省区要统一行动,按照国家政策,争取九省区实现本科层次高职院校设置数量和育人质量均衡化,增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同时,出台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行为标准,遏制民办高职院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产教融合办学行为。三是资源共享,建立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机制。黄河流域职业教育和产业资本丰富,九省区政府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融合教育、产业、政府、社会等多方的优势,结合每个省区的特点,将本区域中心城市的高职教育打造成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化职教高地,构建黄河流域职业教育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的命运发展共同体,形成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二) 对接发展战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新理念、新思想及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每个环节,并体现在教材、教案、教学中。三是设计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的核心课程,及时把握和了解黃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等动态,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四是科学规划和建设专业。专业是产教融合的基础,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要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动增设或调整相关专业,同时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统一规划和指导高职院校申报、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专业,以增强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以区别分类的态度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优先培育和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以尽快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难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围绕主导产业,增强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

主导产业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地开展产教融合工作。一是树立服务美丽黄河建设和区域主导产业的理念。高职院校要围绕美丽黄河建设和区域主导产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具备“技能+人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治水工程、农业发展项目、建设项目等,设置高质量的专业群。黄河流域九省区设立政府级专项发展基金用于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高质量开展相关人才培养工作,以实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三是根据区域协调大发展的需要,黄河流域九省区建立协调一致的高职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和院校联盟,鼓励和支持黄河流域高职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四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应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黄河精神、热爱黄河的情怀,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四)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落脚点。一是根据黄河流域产业特点,对接产业链需求,积极实施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共建”模式。黃河流域各省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围绕山、水、沙、土、海等黄河流域特有的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引导高职院校适时开展相关人才培养。二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要主动与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努力打造“双主体”育人模式,实施“课程共担”和高水平“金课”建设计划。围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作编写融入黄河元素的教材,并努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职教师资源共享、基地共用的人才培养环境。三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黄河流域九省区实施学校和企业育人资源共享和共用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建立九省区产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黄河流域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原动力

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少高质量、高标准师资队伍的参与。高职院校只有具备了高质量、高标准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学校自身也才能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一是要在教师引进上下功夫。黄河流域九省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目前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整体情况,建立黄河流域专业人才数据库,鼓励高职院校对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从人才数据库中选拔合格的人才。二是要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教师引进不是目的,管理好和使用好教师才是重心。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任务、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培养好、管理好和使用好教师,让教师的知识效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在留住教师上下功夫。教师流动是正常现象,但频繁流动也会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黄河流域九省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合理的、体现学术性和荣誉性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让教师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树立更远大的理想抱负。

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开展产教融合,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主动在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大问题上积极发力。黄河流域高职院校要有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能力和作为,要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和模式的勇气,以有效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效率、高质量服务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旭,郭可佳,杨丽娜,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2,40(3):55-63.

[2]林波,吕慧玲.基于生态视角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22(12):36-43.

[3]曹源,詹跃勇.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22(15):60-62.

[4]赵俊亚.高职教育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22,34(2):65-67.

[5]胡建华.论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6-20.

[6]冯俊华,王倩,郑广文.黄河流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人民黄河,2022,44(7):1-7.

[7]罗巍,黄志华,程遂营,等. 黄河流域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J].人民黄河,2022,44(7):8-13.

[8]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09-118.

[9]王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2):53-60.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