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探析

2022-05-30周锐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历史经验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了初步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对其研究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支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系统分析法,阐述了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其历史经验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推动土地革命战争发展,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井冈山精神的生成。

关键词: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41-04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以开创精神在军队和民众间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前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井冈山精神的实践源泉。本研究在梳理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对其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进行论述。

一、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一)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革命结束、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失败,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也被迫转入防御。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并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指出要把农村建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敌人并在长期战斗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井冈山环境非常复杂,一是生存条件艰苦。井冈山地区处于湘赣边界区,周边崇山峻岭环绕,经济落后且以小农经济为主,军队及民众的日常物资如食盐和服装匮乏,生存环境恶劣。二是军队成分复杂。井冈山红军的来源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部队及地方各式武装等,在大革命失败环境下存在一些悲观主义情绪,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革命者的信心。三是斗争环境艰难。井冈山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频繁进行“会剿”,同时实行严密的地区封锁,斗争环境十分艰苦。但在跟敌人艰苦游击战中坚持教育工作,是井冈山时期为适应斗争需要的一大创造[2]。井冈山时期的复杂历史背景充分表明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二)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不同中心任务展开的,井冈山时期党紧紧围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开展红军宗旨和任务教育。井冈山时期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在雷打石上首次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3]。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发动群众时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4],从而奠定了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将红军宗旨和任务归纳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组织及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重大任务。红军宗旨和任务的提出,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井冈山时期通过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学习训练班,在红军中开展基础理论培训和政治学习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材重点阐明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就是争取革命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共产主义的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和武装红军,红军战士通过系统学习领悟了自己是为工农群众而战,有了发动工农群众的政治意识。通过红军宗旨和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自主性,有力提高了红军的凝聚力,进而提升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力。

二是建立红军民主制度。为了培养红军官兵的革命积极性和乐观性,党在军队中大力推行民主制度,强化军队民主制度增强党的凝聚力,明确规定废除烦琐礼节,官兵待遇平等,经济公开等[5]。在生活上,井冈山时期从干部到伙夫都是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并且红军成员每人每天的餐费完全一样,红军干部以身作则,朱德在扁担上刻下名字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官兵一致的鲜活例证。在军事上,井冈山时期红军每次作战之前都会召开座谈会,红军战士可以对作战发表建议,对已经完成的作战行动也可以提出相关意见,在每次作战结束后,红军会及时召集红军战士参与总结会,红军战士可以对作战战术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总结作战经验并进一步提高作战能力,红军在充分吸收红军战士有益建议的基础上完善军事方案,在组织上,红军连以上设立了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士兵政治教育及群众宣传运动等,保障了红军民主制度并增强了凝聚力。红军民主制度使红军战士感受到了革命军队的温暖,红军战士的利益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形成了红军战士共患难及共生死的革命气氛,强化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有效激发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战斗精神。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指出红军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组织、武装及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而打仗,離开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及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及红军存在的意义[6]。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强且接地气,其针对农民、商人、学生及妇女等不同对象,都有相应的宣传和鼓励方式,言语平等、态度诚恳,启发式的由浅入深的思想教育方法使发动民众成为现实可能。井冈山时期党重视向当地广大群众宣传党的工作主张,认真听取当地广大群众的意见,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作为相关政策制定的参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井冈山时期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同时将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可见,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鲜明的创新性。

二、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革命的价值和开创新型革命道路两方面:

(一)建立革命根据地,推动土地革命战争发展

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了红军战斗力,密切了党与民众的关系,是井冈山时期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在巩固革命根据地及推动土地革命战争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红军战斗力,为土地革命战争提供强大武装力量。首先毛泽东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述为红军士兵答疑解惑,极大鼓舞了红军士兵的士气并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其次井冈山时期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确立,为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最后在连以上设立党代表极大地加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党代表通过传达精神、沟通士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士兵紧密团结在一起。此外红军民主主义制度的实行构建了公平公正的新型官兵关系,使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二是密切联系民众,为土地革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民众基础。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民众思想政治教育,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的提出切实维护了民众利益,使红军与广大民众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而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及拥护,党始终关心、相信及依靠民众,同民众打成一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广大民众通过朴实诚恳的宣传教育了解了党的性质、红军宗旨和任务,逐渐成为党和红军的忠实拥护者,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并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进而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

(二)开创井冈山道路,指明正确方向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初步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井冈山时期开辟的这条革命道路具有鲜明的首创意义,中国共产党坚持这条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条革命道路是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起始的。

在井冈山道路的开创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广大红军战士及民众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针对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部分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毛泽东领导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如演讲、座谈、聊天等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红军官兵宣传了革命的目的和意义,鼓舞了红军革命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了红军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7]。井冈山时期红军战士坚定革命必将胜利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发扬艰苦斗争精神,克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革命斗争中取得不断胜利。红米饭与南瓜汤既是红军战士当年艰苦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革命胜利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渗透红军的血脉,融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民众的生产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是井冈山道路的出发点,井冈山时期红军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拥护,毛泽东始终把中国革命与群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肯定广大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红军是广大群众的一部分,是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为革命而奋斗的,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前发展。此外,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多种开创性探索,比如制度建设的宣传工作方法等,在后来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过程中都得以继续发展并完善,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奠定了基础。

三、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实践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向前发展,体现出其跨越时空的价值,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开放和复杂。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鲜明的创新性,精华在于洞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对此借鉴有助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注重制度建设是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制度、以党代表制度为核心的干部制度、以士兵委员会为主体的民主制度等,这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彰显了民主及公正的精神。在建立规范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能对士兵及民众产生一种可持续的指引作用。因此新时代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其规范和指引的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二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是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如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进行土地革命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土地问题,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等。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教育及引导群众的工作,新时代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并起到实效。此外,党的干部身先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与朱德等领导人处处身体力行,身先示范,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及编草鞋等,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最终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模范作用,领导干部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广大群众也始终保持着向上的革命精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切实有效,教育者除了要对教育对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外,还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受教育者。

(二)促进中国共产党人井冈山精神的生成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初步探索,不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还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井冈山精神生成的重要源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代表着井冈山精神中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使广大红军战士及工农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了头脑,增强了自身革命性并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进而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把这种理想信念作为吸引并凝聚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武器,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代表着井冈山精神中蕴含的群众路线思想,井冈山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井冈山时期红军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打败敌人封锁,巩固革命根据地并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新时代继承群众路线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是井冈山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成果。井冈山精神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井冈山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课堂素材,将其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能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开创精神,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创新,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道路走向胜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在新时代井冈山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是使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

[2] 李国强. 中央苏区教育史[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11.

[3] 金冲及. 毛泽东传(1893—1949)[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8.

[4]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斗争大事介绍[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31.

[5]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6] 毛泽东文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20.

(荐稿人:陈莹,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周锐(1986—),男,博士,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历史经验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