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文本阅读,提升思维维度,强化语文素养

2022-05-30林笑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试题文本情境

林笑

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真题,呈现出几个命题的变化:一是形式创新,2020年新高考卷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变成了“现代文阅读 I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论述类、实用类合二为一) ”。二是内容丰富,文本选材既有学术性论文、政治性论文、时评、书评,又可涉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杂文、图表等,选材内容或传统文化、或科技现象、或社会热点……围绕共同的核心话题,选取2~3则非连续性、相对独立、图文均可的组合文本。三是能力考核,题型上通过设置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总分17分~19分区间),在阅读、理解、筛选、比对、分析信息能力的常规考核基础上,愈加重视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的考核。为应对高考命题趋势,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走出低效学习方式带来的无效压力和负担,实现备考效能最大化,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时,应注重进行根植文本阅读、提升思维维度、强化语文素养的六大能力训练。

一、文本思路的梳理与解构

信息类文本阅读常选用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材料,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须根植文本,掌握常见论证术语,具备文本思路的梳理与解构的能力(常见论证术语见上表)。

文本思路的梳理与解构是作答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最基本能力,掌握上述论证常用术语,通过一看出处,明话题;二抓关键,明段意;三析逻辑,明思路;四析论证,明特点的“四步读文法”,可整体把握文本脉络及特点,迅速阅读理解文本。

二、概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命题者大多会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方式进行“改造”,改变原文的表述,融入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考查考生对概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做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命题者混淆时态、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常见的设误点,学会依托文本,检索信息,仔细比对,得出答案。将选项以逗号为单位进行切片,将选项内容比对原文信息,比对时要重理解,忌抠字眼和机械比对,避免出现断章取义、一叶障目的情况。(切片比对信息解题能力见下表)

三、跨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跨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是近年高考命题中基于阅读、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升格考核,是命题新趋势,它对考生的快速阅读、信息抓取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审清题干后,阅读文本可以借助出处定对象、论证部分抓核心、标志词句作勾画、行文思路在心中的阶梯阅读策略,帮助锁定信息区域,根据要求整合作答。

【试题呈现】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解题分析】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要先明确下定义题型的“种概念”“属概念”“种差”,然后以判断句的形式进行概括。具体格式可以参考“xxx(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此题“种概念”即“历史地理学”。寻找“属概念”和“种差”信息点,考查考生跨文本信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一的第5段“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可知,“历史地理学”的“属概念”为“现代地理学”,即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种差”即是能体现其本质的内容,材料一的第5段中有“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相互比较内容,其中体现其本质的内容有“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等;材料二第1段“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材料二第2段“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将以上跨文本内容提取、筛选、整合后有四个要点,表达成下定义句型。

【参考答案】历史地理学是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具有时空结合特征的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现代地理学分支学科。

【试题呈现】2022年湖北十一校联考第5题: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汉代艺术的特征,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汉代艺术特征认知上的异同。(6分)

【解题分析】本题作答需横跨两则材料文本对题干要求的异同点进行信息提取和整合。两则材料都指出了汉代艺术的重要特色,如材料一第2段中指出汉代艺术使人间生活的兴趣“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第4段中指出汉代艺术中的题材和对象的“力量、气魄……更为宏伟巨大”;材料二第2段中指出“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雄浑有力的气势”,第4段中指出汉代艺术“心胸开阔、雄沉大气”,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由此可见,二者都指出了汉代艺术的共同特点。除此之外,材料一第1段中还提到了“人对客观世界……真正主题”,第4段中也提到了“强有力地表现了……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由此可知,汉代艺术的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再由第2段有关汉代艺术中对神仙世界的幻想,以及第3段中提到的“难以掩盖……浪漫激情”可以概括出,材料一还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而材料二第2段中提到了“不但表现在主题的庞杂上……艺术风格上”,第3段、第4段还分别提到“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由此可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同:两则材料均指出汉代艺术雄浑奔放、生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特征。②异:第一则材料还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第二则材料还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风格朴素,主题庞杂。

四、观点态度的判断与评价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材特别注重核心价值的引领,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考查考生的辯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考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结合文本加以探讨,对同一问题和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以此增强考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发展其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开放性观点的表达需注意做到依据文本观点立场,清晰表达看法,分析有理有据。

【试题呈现】2021年八省模拟考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题分析】作答此题需抓住题干几个关键词:“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是否截然相反”“结合材料”“你的看法”。一般而言,截然相反的态度可包括“赞同与反对、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等,根据文本内容,鲜明表达观点,阐述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

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领域的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试题呈现】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5题: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解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有年轻人这样做,明显违背了文章第3段提到的“五不”中的“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的底线要求,说明其缺乏“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等,没有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据此谈谈自己对此种现象的评价与建议等。

【参考答案】①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且有可能触犯法律;②青年人应引以为戒,坚持“五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

五、情境预设的迁移与测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在考核能力上也逐年重视预设情境具体、指向清晰的考题,考查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迁移的能力,也评估了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与核心素养的指向不谋而合。备考中,应关注情境测评题,多关注社会生活,从文本情境到生活情境,养成依托文本,结合情境来进一步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试题呈现】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解题分析】本题结合题干预设情境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分析观点。根据文本莱辛“诗画异质说”观点,首先要点出诗歌宜于表现动作,而诗中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这两个动作。其次要比较这两个动作的差异,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着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最后结合材料二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的观点,指出诗中两个动作入画难度的不同。

【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可见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试题呈现】2022年山东潍坊高三考试第5题:《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6分)

【解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判词及新教材要求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中相关内容,分析文中“三重世界”在妙玉身上的体现。从判词中的“欲洁”及妙玉的生活环境、性格才艺等可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诗意的世界”。从判词中的“何曾洁”“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及她的人生遭遇可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现实的世界”。从判词中的“云空未必空”及妙玉的身份、思想信仰和内心情愫可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哲学的世界”。

【参考答案】①妙玉活在一个“诗意的世界”里,贵为“金玉质”,追求高洁,清高自傲。她生活在处处充满诗意的大观园里,美丽聪颖,多才多艺,茶艺精湛,极通文墨。②妙玉活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的世界”里,可怜金玉质,求洁不得。她自小多病,出家为尼,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后被贼人掳走,终陷泥淖中。③妙玉活在一个复杂的“哲学的世界”里,是带发修行的佛家弟子,文学上大爱庄子,感情上情缘未了。她自号“槛外人”,以清静无为自守,却六根不净,尘心未尽,不洁不空。

六、联系实际的运用与解决

2022年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这必将成为未来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的另一趋势。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依托文本思考,学会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备考的一条重要路径和命题表现。

【试题呈现】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解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应紧扣材料分析这一现象所体现出的材料一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可知,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说明中华文化可以与时俱进,为各国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努力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它彰显了儒家“恕道”的精神,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②它超越了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

【试题呈现】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考试第5题:某廣播电视台拟推出一台中秋节晚会,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和新技术、新媒介的新青年,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向电视台提出吸引年轻观众、提升活动魅力指数的哪些相应措施。(6分)

【解题分析】此题要根据题干要求写出中秋晚会的措施实施,解决实际问题。从材料一“如果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机械转台……”“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可以看出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的刺激而不断拓展。从材料二“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化深度体验……”可以看出,从受众的角度看,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更能让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从材料二“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可以看出,要用数字技术让各种艺术门类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参考答案】①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选择一位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的艺术创造者(导演)。②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工具的“点化”传统艺术,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生命并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体验,让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更震撼、更强大。③从受众的角度,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受众需求,让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用新技术营造新艺术场景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④从新艺术形态的角度,用数字技术让各种艺术门类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使文艺创作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

从评价体系找方向,从文体特征找方法,从高考试题找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阅读原点是本手,迁移运用是妙手,机械刷题是俗手。备考中注重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科学能力训练,可水到渠成,提升收获。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试题文本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