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2-05-30邵丹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搜索信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并传递表达观点,网络舆情应运而生。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延伸,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更大,由于大学生人格与思想的不完整性,他们的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的能力较弱,心理、情绪等很容易受高校网络舆情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文章探讨了根据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找出主要问题以及存在的原因,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环境建设角度研究对策,以便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2)27-006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向大众传递个人观点、情绪、态度和意见,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舆情的主体,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认知能力还不足,他们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很容易被虚假负面的信息影响,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不利,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困难。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教育,净化校园网络空间,传递与引导正向舆情,维护校园安全。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人们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事件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1]。它的主体是社会群体构成的所有人。郑永廷等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视阈下网络主体人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围绕社会热点所表达的情绪、观点和意见的总和。”[2]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微博、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技术平台,围绕当前热门话题与事件发表观点、评论以及意见等,形成舆论焦点,其主体是所有人。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对于网络舆情的特点,郭超认为其具有全民性、群聚性、及时性、易爆性、隐蔽性[3]。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复杂性。由于互联网的信息渠道广泛,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以及信息数量都极为复杂,网络舆情往往不可控制。
2.发散性。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速度慢的特点,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迅速,任何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都可能引起网民的关注,使得事件迅速发酵,产生很大的影响。
3.多主体性。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群体都有可能在多个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进行评论、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所有参与的人、组织或者群体都可以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同样的,在同一个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数个不同的主体。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密切相关,高校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主体,它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针对当下热门的时事发表个人见解及评价,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及时参与到社会舆论活动中,使得事件通过传播发酵升温,形成特殊的网络舆论焦点,即高校网络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及传播区域集中。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群体,传播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园网及各网络平台中。
2.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高校网络舆情不仅仅是高校内部的事件,有时它还可能造成较轰动的社会事件,在全社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危机无处不在,当危机出现时,高校需要及时做出预警,并采取有效举措,及时化解舆情危机,减少风险升级的可能。
3. 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渠道复杂。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且存在不可控因素,大学生针对当前发生的有热度的时事,可在各大平台匿名发表观点以及评价,且难以追踪。尽管现在很多平台实行实名制,但仍有很多未实名认证的账号在网络上带风向,这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无从考究。网络上有心之人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传播虚假信息,利用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教育方式多样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书籍线下面对面教育为主,而升级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所不同,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网络上发生的事件制作更生动形象的课件,通过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方式,一改往日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式上课模式,大学生能够更具体地理解上课内容,形成有效记忆,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育过程互动性
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对高校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渠道,通过互动、实践等教学方式,以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程的乐趣,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内容丰富性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高校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媒体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网络上的经典案例相结合,归纳整理后制作新的教案,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丰富的教学内容加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大兴趣,在感兴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经验。
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单调、枯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少,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往往缺乏动力,积极性也不高,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利用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丰富、实时更新等特征,大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且大学生在网络平台针对各种事件积极参与讨论,形成有效舆情,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收集分享案例提供帮助,同时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
2. 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网络上丰富的教育素材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内容,增加了很多实时更新的真实案例,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感受到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感同身受,学会客观分析问题,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
3. 发挥教育功能,引导正面舆情。大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思想单纯以及情绪不稳定,看待事情不全面,很容易被网络舆情影响。他们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做出自认为正确但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思政工作者通过发挥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接受正面舆情,使他们从心理上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 心智尚未成熟,危害自身健康。由于网络是虚拟且不可控制的,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而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迷惑,做出一些非理智行为,危害身心健康。
2. 情绪行为激动,危害校园稳定。网络内容的复杂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过度依赖,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极高,无法静心学习,沉迷于网络世界,久之性格会变得急躁、孤僻,不愿与他人交流,甚至会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出现不理智且伤人伤己的事情,危害校园安全。
3. 自我意识淡薄,危害社会安全。由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责任感不强,甚至缺少约束自我行为的能力,对很多事情无法辨别真假,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做出危害社会安全的事情。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
高校思政工作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一,这是一项长期、复杂、动态、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至下分层监管的工作体系。然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等体系建设上还不健全,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力,效果不明显。
(二)教育者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选择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信息几乎是实时更新,传播渠道丰富多样,大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也在不断强化,这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有的教育者可能在承担行政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及教学任务,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情绪、态度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不用谈花时间和精力寻找对策,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网络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还不高,这就给网络舆情负面信息带来可乘之机。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心智发育的成长阶段,他们在认知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传播的舆情表象所迷惑,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缺乏理性分析,难以理解事件背后复杂的成因及动机。
(四)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国内与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思潮都深刻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增加了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网络舆情作为思政教育信息的重要来源,这种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六、高校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从主体建设角度出发,加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才队伍及网络信息管理队伍
1. 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性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高校需要强化相关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通过提高其工资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他们能够及时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缓解社会和家庭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从客体建设角度出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大学生现阶段在网络上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且这个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还尚未构建好,他们看待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就大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策略,引导正面网络舆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2. 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辅导。社会快速发展、课程任务繁重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学习、生活甚至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大学生会在网络上找出口,把内心的不满、委屈、愤怒发泄到网络上,最后很可能造成校园群体事件。因此,高校应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早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从环境建设角度出发,加强建设和规范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及文化环境
1. 创建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高校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5]。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建校园公共网络平台,在校园公共网络平台上分享资讯、发布消息,给大学生足够的网络空间,让大学生关注校园动态以便了解正确的网络舆情。
2. 完善校园网络舆情规范。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国家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更新速度较慢,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网络舆情,这也导致网络上一些人恶意捏造歪曲事实真相,制造话题炒热度、带风向,博取大众关注,法律却无法约束并制裁他们。
3. 建立网络监管机制。目前网络舆情发酵迅速,且网络资讯都是实时更新、传播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前通过提前预警进行干预,防止危机来临,可有效降低网络舆情风险。高校应就校园网络安全制定相应的网络监管机制,成立网络安全小组,网络安全员应时刻关注校园网络动态,对出现负面信息的来源进行追踪,及时找出信息源头,对事件进行调查,做出正确的报道,并对相关当事人进行教育,告知他们行为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后果和不良影响,责令他们删除原文并为自己的行为进行道歉,这样也可以给其他大学生以警示。
七、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索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便利,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 刘毅.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 理论界,2007(01):11-12.
[2] 郑永廷,张书明.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化,2001:31.
[3] 郭超.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分析[J]. 晋图学刊,2014(02):11-13.
[4]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J]. 教社政,2005: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OL]. (2004-10-15). https://www.gmw.cn/01g mrb/2004-10/15/content_115245.htm.
(薦稿人:朱劲华,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JKC2021007)。
作者简介:邵丹(1990—),女,学士,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