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导读的价值取向和理性表达

2022-05-30丁长永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名著导读思维发展

丁长永

摘要 名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许多名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為加快推广名著导读理念和做法,有必要梳理出名著导读的课程体系。依据初中必读名著《水浒传》导读过程,教师应明确其积极的思想立意,多角度挖掘名著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

关键词 名著导读 思想价值 审美鉴赏 思维发展

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众所周知,名著阅读具有拓宽学生视野、锤炼学生语言、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等多重作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语文教学界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余党绪老师提出的“思辨读写”策略,徐杰老师倡导的“专题阅读”课程,步根海老师倡导的“阐释性阅读”和“问题式阅读”,李卫东老师力行的“混合式学习”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爬梳文献发现,虽然名著导读和整本书阅读的课例卷帙浩繁,但日常教学中,着眼于整本书的某一部分(等同于单篇教学)、单一人物分析(采取类似于短篇小说阅读方法)、情节梳理(形成浅阅读)等的课例居多,而对名著整本书进行整体解构、综合分析以及名著导读的模型建构等中观层面的研究鲜有,而有价值的名著导读的理论体系就更少出现。

因此,借助名师们已有的丰硕成果,我从名著的思想价值、美学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整体着眼,从整体到微观细致爬梳名著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人物塑造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名著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形成名著导读的体系。下面我借助对《水浒传》整本书导读的系列课例,谈谈对名著导读课的粗浅认识。

一、立德:明确积极的思想立意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价值

任何文本,即便是圣贤经典,只要进入教学的范畴,都要接受教育和教学价值的双重评判,这是进行名著导读不能不正视的问题。针对《水浒传》这部书,我做了如下尝试:

1.联系学生当下体悟,发掘经典的兴趣价值。

该书从问世之初就有了“少不读水浒”的警戒之语。我深入思考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孔子所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书里大量描写了杀人放火的情节,刻画了许多豪霸强梁,一些血腥的行为相当部分是由主要角色完成的。这可能会导致处于成长时期、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学生的仿效。鉴于此,我特别设计了“进于史也——说说楔子和史进”一课,着重分析了史进如何从一个富家子弟一步一步走向落草为寇,细梳了看似光鲜的天微星史进最终悲剧收场的经历,警戒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审慎选择人生道路。

同课之中,我们探讨了楔子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原因,细细分析了此(洪)太尉和彼(高)太尉之间的微妙联系,从而得出“乱自上作”的结论。

经由这两个层面的剖判,“一部水浒传就是一部社会史”的认识在学生的脑海里扎了根,读这本书的时候他们才可以不津津乐道某个细节,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本书的思想价值。

2.着眼当下育人宗旨,发掘经典的文化价值。

《水浒传》一书,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其表现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大概是经典名著中最为复杂的,因为,在这本书里集合了儒家道德,道家或者说是道教的命数、天道观,法家的人性论等。这导致了整本书价值体系自我矛盾。

教育在于培养有明确判断力的、有健全人格的学生。鉴于这本书的复杂性,教师给出多元理解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在经典的话语体系和今日的复杂文化冲突中得出合乎社会习俗以及道德、法治范畴的理解。就教学实践看,名著阅读的价值应该定位在“生命的体悟与人性的理解”上,力求在名著和学生的当下社会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联系,力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建构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之间取得平衡。基于这种认识,我设计了“出路在何处?——从书名说起”一课,指出“水浒”一词的语源意义就是寻求出路,探讨统治者和下层百姓的价值观冲突导致官逼民反的社会现状,以及梁山好汉苦苦寻求人生出路的苦难经历;为强化这一认识,我又设计了专题研究课“朝廷送人上梁山——董超薛霸的符号意义”,从这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窥视梁山好汉不得不反的社会学意义;设计了“那彪炳千秋的人性光辉”一课,专门研究本书中出现的孝义、仁义、忠义、侠义等道德实践,并结合今日社会现实做了充分的延伸联系,使学生对本书做出积极且有价值的道德判断。

二、 审美:多角度挖掘名著的使用价值

名著导读,首先是选。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同样的,从文本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也取决于教师的眼光。时下名著导读在教学内容开发方面囿于内容梳理和主题挖掘的居多,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过于强调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忽视了阅读的审美价值,不容易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这违背了名著导读的本意。

《水浒传》一书,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就有数十人,主要人物所属的阶层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可谓形形色色;描写地域横跨塞北江南,涵盖都市乡野,眼界苍茫阔大;煌煌百回结构,在古典名著中可以算是头筹。因此,除了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教师如何在繁复的文本中筛选出有益的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读得兴致盎然,又能开发出有体系、有方法的导读过程,并且提升他们的审美体验呢?

1.聚焦人物形象,强化经典的情感价值。

同样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相对单一,人物形象相对扁平化,比如:关羽勇武忠义,刘备善良谦和,孔明聪慧大气,周瑜聪慧小气,曹操奸诈毒辣,孙权腹黑阴险……反观《水浒传》,它实现了人物刻画的立体化。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斥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极缺对下层百姓的观照,《水浒传》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伟大的突破,许多被忽视的小人物也能站得住、立得起。

基于这种认识,我设计了人物形象分析专章——水浒传的美学突破,分为以下几个篇章:水浒的人物塑造、狞厉的美、小人物之店小二、形象各异的父母、那些动人的小物件等。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对于整本书的理解更为立体,也更为全面。不少学生受此启发,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进行了主题阅读,他们饶有兴致地研究了“梁山降将系列”“水浒里的太尉”等,还有学生找来“十年砍柴”的书分析了“失败的生意人”。

2.着眼形式观照,提升经典的实践价值。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学作品呈现的具体情境中,两者互为依托。文学作品的形式创造,建立在这样的关系基础之上,并体现为两者互动的过程。

仍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做一比较。《三国演义》以曹、刘、孙为三条线索,引带出其他人物,这三条线索或单行,或并进,或交错,将整本书塑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水浒传》则不同,茅盾先生指出,水浒故事尤其是聚义之前的部分呈现出鲜明的开创性的“链条交替式”,即以一个主要人物引出另外一个主要人物,全书主要人物故事相当集中,这有利于我们选点开发做分析研究。由此,我设计了“谈谈好汉们的出场方式”一课,从王进到史进,继而鲁达、林冲、柴进等鱼贯出场,分析出他们由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积小流而成江海的命运轨迹,得出他们被命运逼迫不得不反的必然性,最后告诉学生“内容形式化”这一美学概念,这对他们开展后续阅读和延伸阅读不无裨益。

《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呈现不同篇章的交替互见,《水浒传》也同样如此。作者塑造人物有时候采取了曲笔,这要求我们联系这个人物出场的所有章节和内容进行条分缕析才能得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前文我们分析史进悲剧的时候,就梳理出他阵亡之后,引领他落草为匪的朱武只为陈达、杨春洒泪却没祭奠他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进而分析出史进这一名字为何有“进于史也”的意义。类似的教学内容我还开发出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互文——林冲武松之比较”“读透人物的三个层次——再读武松”等,旨在教会学生善于抓住细节,全面地、立体地、发展地审视人物。

三、启智:开拓名著导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价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名著阅读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项内容而非全部,脱离了语文课程体系谈整本书阅读便有缘木求鱼之嫌。因此,“整本书阅读的定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服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整本书的阅读应该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

整本书阅读的核心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开拓阅读面,进而养成阅读习惯。名著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观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最终提升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关于这一点,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或者整本书阅读指导时必须深刻认识到,脱离了课程体系的名著导读是没有价值的。

1.由单篇教学到整本书,挖掘经典的效应价值。

单篇阅读为主、整本阅读为辅是当下教学的主导理念。那么,怎样将整本书阅读和单篇阅读有机结合,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从实践看,由语言鉴赏、写作手法和情节分析入手是比较易于操作的。

“语言的建构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是日常教学应着力思考的,而名著文质兼美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单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等方法向外迁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借鉴、仿写、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语言建构和发展进阶。

《水浒传》一书语言浅显易懂,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良好材料。很多故事还是学生未阅读之前就耳熟能详的,这对于教师选点导读非常有利。我选取了杨志大名府演武一回,就学生忽视的梁中书出场部分,设计了“行文如布兵——从梁中书的出场说起”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回里面包含的场面描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写作顺序等技巧,引发学生醍醐灌顶的感觉;进而联系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提示的骈散结合手法,分析句子构造特点,帮助学生们提升对文字的感受力。

2.从自由阅读到读写结合,提炼经典的写作价值。

受余党绪老师在名著导读过程中“思辨读写”的启发,我尝试将《水浒传》的导读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选取“武松景阳冈打虎”一节为导读选段,将铺垫和转折作为教学重点。我结合金圣叹的点评,从“哨棒”这一关键物品入手,分析了武松喝酒的状态对下文的引领作用,分析了他从听闻有虎到相信有虎这一过程的转变,研讨了遇见吊睛白额虎时哨棒打断的关键转折。由此,学生渐渐能深入分析作者设置情节走向的匠心。课堂上,我还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故事梗概是什么?你能概括出故事情节吗?②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③故事发展的次序是怎样的?④小说有巧合、悬念等手法吗?是否可信?⑤故事情节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③情节是如何帮助阐明主题思想的?我指导学生用以上问题去审查武松打虎故事,并要求他们课后用这些问题细致分析自己的一篇记叙文。在导读课后的作文训练中,我刻意强化了“铺垫和转折”手法的运用,从实践看,教学成效明显。

相比单篇阅读,名著整本书蕴含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包孕了更多的语言材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名著导读的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要革新观念,不吝惜教学时间,舍得花大精力开发教学内容。诚如是,课程标准构建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才能落地生根,生发出更大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 ‘研读名师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实践研究”(編号:D/2021/02/10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名著导读思维发展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