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过家家”当成家庭教育的实践课
2022-05-30炳阳
炳阳
宝宝们都喜欢玩“过家家”游戏:假装给娃娃喂饭,假装手握方向盘开车,或者拿着听诊器假装给小朋友看病……这些看似简单又与学习成绩无关的游戏,有时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看孩子们的认真劲儿,不像在游戏,而是在演绎未来的真实生活
我女儿诺诺小时候是小区里的开心果,大人孩子都喜欢她。傍晚时分,只要看到小区里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嬉闹,诺诺肯定是焦点人物,因为她“会玩”。
诺诺最喜欢玩“过家家”游戏,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邀请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在小区的葡萄架下煞有介事地“聚餐”。
我和几位妈妈远远看着,笑得肚子疼,因为孩子们都是在模仿家长,各家的风格、各自家长的行为习惯和说话腔调,都被他们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夸张的角色代入又制造了无比可爱的笑点。
比如,扮演妈妈的诺诺突然瞪圆双眼,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男孩龙龙,大声说:“又抽烟!把手拿出来,别以为我闻不到烟味!”龙龙愣了一下,马上会意,嬉皮笑脸:“夫人我错了,我刷一个星期的碗,你看行吗?”
我和龙龙妈面面相觑,同时点头。意思是:你在家也这么霸道吗?是啊,原来你也这么彪悍!
再比如,诺诺每“炒”好一盘菜,都会学着我的样子,不回头地朝身后拖着长腔喊一声“端菜”,然后嘟囔一句:“没良心的,就知道看我一个人忙活。”
我还没有笑出声,就见男孩荣荣点头哈腰地跑过去,连声说:“辛苦了,辛苦了。”
另一个男孩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大声撒娇:“妈妈有没有炸鸡?我要吃炸鸡!”
诺诺愣了一下,明显没有提防扮演孩子的小朋友自作主张给自己加戏。不过她只愣了几秒钟,马上随机应变:“乖,咱不吃垃圾食品。你去闻闻,垃圾桶里的味儿多呛人啊!”
我和几个妈妈顿时笑弯了腰:孩子们都是戏精啊!他们就像在舞台上演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突发奇想、见招拆招,既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观众。看孩子们的认真劲儿,不像在游戏,而像在演绎关于未来生活的真实戏剧。
这样的游戏,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小区的葡萄架下上演。孩子们快乐地玩两三个小时,兴趣不减,天黑了也不想回家。
冬天,户外气温低,诺诺经常邀请小伙伴们来我家玩“过家家”。妈妈们则带着水果、零食来我家凑热闹,有时干脆一起做饭,等孩子玩完了就开饭,吃完饭接着玩。所以,邻居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温馨场面:电视里播放《晚间新闻》的时候,妈妈们从我家鱼贯而出,或背着或抱着沉沉入睡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过家家”不是儿戏,是社交、模仿剧;对家长来说,陪孩子玩“过家家”是绝佳的教育契机,可以把它当成小剧场,当成家庭教育的实践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用心理咨询师的眼光来看,“过家家”简直就是换位思考的训练课
心理学研究显示,2~6岁孩子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孩子的心理成长任务是掌握符号、表象的概念,所以,孩子会大量模仿成人的言行,逐渐理解成人行为的意义,而“过家家”正是孩子进行交流式模仿和模仿的正确性印证的过程。
具体来说,玩“过家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1.培養规则意识。玩“过家家”,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一些生活规则。
凡是游戏,必有规则,否则游戏无法进行,越复杂的游戏,规则性越强,而且“过家家”是生活的翻版,游戏规则直接取材于生活规则,极易被孩子们接受和掌握,所以,玩“过家家”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我在家陪诺诺玩“过家家”时,经常不着痕迹地向她传授生活规则。
比如,我们玩“忙碌的早晨”游戏,诺诺扮演妈妈,我扮演女儿。她负责叫我起床,给我做早餐,我按照作息时间表的规定穿衣、洗漱,在7分钟内吃完早餐,换好鞋等着出门去幼儿园,最后向她索吻,挥手告别。游戏全程都是在重现真实的生活,只是角色颠倒了。她在过足了妈妈瘾的同时,也理解了生活规则的必要性。
2.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对孩子来说是很难掌握的能力,但是在玩“过家家”的时候,孩子竟然可以同时思考自己和对方的行为,体会别人的想法和心情,这对他们未来与人交往有很大好处。
诺诺带小朋友们玩“过家家”,第一件事是宣布规则,第二件事便是分配角色。有的角色,比如“爸爸”和“妈妈”,小朋友们会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扮演,而“女儿”“儿子”却没人想扮演,诺诺就会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昨天你演过爸爸了,今天你演儿子吧,爸爸让阳阳来演。”“不要争,下次会轮到你的。”
用心理咨询师的眼光来看,“过家家”简直就是换位思考的训练课。孩子们一旦养成了换位思考的习惯,掌握了换位思考的要领,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多半会如鱼得水,受人欢迎。
3.学习人际沟通技巧。虽然“过家家”是幼童游戏,但每一场“过家家”都是现实世界在孩子大脑中的反映,所以,“过家家”能培养孩子合作、竞争、协商、规划等人际沟通技巧。
玩“过家家”时,孩子们必须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怎样说、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这是在练习表达。
游戏要进行下去,必须有情节连接,所以要有规划。这是在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游戏规则出现纠纷,游戏情节中出现矛盾冲突,孩子们必须自主协商,达不成一致时还要有人让步。这些,都是孩子们未来人际沟通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孩子们多次练习,自然烂熟于心,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思维,与家长苦口婆心地教育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玩“过家家”的小朋友,入学以后与同学的关系更好,情商也更高。
在多子女家庭,喜欢玩“过家家”的孩子大多对照顾弟弟妹妹比较在行,因为他在“过家家”游戏中模仿了妈妈照顾婴儿的行为,积累了许多实用的技巧。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玩“过家家”其实是在“实习”做照顾者。自然,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兄弟姐妹的关系通常较好。
综上所述,玩“过家家”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家长一定要大力支持,善加利用,千万别不拿玩“过家家”当回事。
心理学研究显示,玩“过家家”游戏,男孩女孩都能获益
研究发现,成年人若能参与到孩子的“过家家”游戏中,游戏情节往往变化更多,孩子玩得更好。我在陪诺诺玩“过家家”时,积累了一些心得,愿与家长朋友们分享。
第一,游戏越早开始越好,越少限制越好。
有些孩子14个月大时就会假装拿东西喂给别人吃,拿着家长的手机贴在耳朵上假装打电话。这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简单的“过家家”游戏了,比如,拿空杯子假装喝水,借此引导孩子学会一些初级的生活技能。
在陪孩子玩“过家家”时,孩子通常要求扮演大人,让家长扮演孩子,这是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决定的。这时,家长要甘做配角,给孩子主导和掌控氛围的自由。孩子只有在没有过多限制的情况下游戏,游戏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
第二,陪孩子玩“过家家”,要注意收集孩子对家长的感受。
比如,我发现诺诺在游戏中扮演妈妈时,一再重复“妈妈不会说话不算话的”,引起了我的警觉,一番反省,原来我最近食言了三四次,于是马上弥补。后来诺诺在游戏中说‘放心吧,妈妈说话算数,我才放了心。
第三,要循序渐进地拓展游戏情节,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
陪孩子玩“过家家”时,在不干扰游戏进程的前提下,家长提问越多越好,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陪孩子玩“上课”游戏时,家长要利用自己的实际经验,不断给孩子出难题,比如以学生身份举手问一个超出孩子能力的问题,逼迫孩子思考,这樣能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面对困难不轻易逃避的态度。
再比如,孩子所扮演的家长把炒好的菜端过来,扮演孩子的家长可以装作被烫到,然后问:“哎呀,好烫啊!我该怎么拿呢?”此时,孩子就会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一时想不出解决办法,家长可以提示:“妈妈,我可以戴上手套吗?”
第四,运用更多的表情,使用更多的词汇。
游戏中,家长要运用更多更生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演绎游戏中的角色。一方面,这是给孩子示范,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对情绪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让游戏情节更精彩,让孩子更兴奋。
第五,男孩也应多玩“过家家”游戏。
我发现不少家长有较强的性别偏见,认为男孩就该玩打仗游戏、汽车游戏,女孩就应该玩布娃娃、“过家家”。其实,孩子的喜好不应由家长决定,要让他们自由地培养兴趣爱好。“过家家”是角色扮演游戏,模仿的又大多是家庭生活,难道女孩需要学做妈妈,男孩就不需要学做爸爸吗?
心理学研究显示,玩“过家家”游戏,男孩女孩都能获益。没玩过或较少玩“过家家”游戏的男孩,成年后出现婚姻危机的比例更高。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一般来说,“过家家”是适合2~6岁孩子玩的游戏。当孩子上了小学,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归现实,更多地体验现实生活,不能继续沉浸在“过家家”这种虚拟的生活场景中。否则,“过家家”就成了线下版的虚拟电子游戏,对孩子成长不利。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