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22-05-30
经济日报
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经济日报》刊載黄荣怀文章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与教育融合的进程依然存在挑战。一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存在认知偏差,比如高估人工智能即时作用而低估其长期效应。二是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待提升,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而农村地区仅为58.8%。三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应用场景泛化,尚未考虑区域、校际、班级的差异和学生发展规律,技术供给与教育中的场景需求难以持续互动与演进。四是学习环境缺乏跨场域的连通性,导致学校、家庭、场馆等学习环境难以协同联动。五是存在“数字鸿沟”,特别是“使用鸿沟”,表现为优质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能力不足。
科技与教育逐渐呈现深度融合新格局,面对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实施以及“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
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
《南方日报》刊载王庆峰文章
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是深入推进数字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当前的进展来看,平台主要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大学生就业服务,目前已汇聚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也打出“组合拳”助力大学生走稳“就业路”,成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并且在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现实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学习方式,相关部门利用集中的优势和优质的资源来建设国家教育资源中心,不仅顺应了这一科技形势,还极大地满足了疫情和“双减”之下的现实需求。从长远来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打破围墙,让广大学生一个平台在手,网罗天下好课,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梦想。值得注意的是,平台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服务。
中国教育报
发挥督导优势 为“双减”持续发力
《中国教育报》刊载聂岸远文章
一年来,教育督导战线把“双减”督导作为一号工程,对“双减”政策落地起到了巨大督促、保障作用。但“双减”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彻底减轻学生负担,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生态,还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教育督导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为“双减”政策落实持续发力。
一要发挥督导制度的“元治”优势,确保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落实。二要发挥督导组织的“共治”优势,强化教育系统内外统筹协同。三要发挥责任督学的“分治”优势,强化学校减负精准监督指导。四要发挥减负主体的“自治”优势,强化学校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自我监督。教育督导应把指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完善自评自督机制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减负主体依法办学、依法从教,经常性自我检查改进,变“要我减”为“我要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落实,向改革要质量。
人民日报
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人民日报》刊载余清楚文章
不久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明确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欢迎。各地教育督导部门积极响应,推动通知要求落到实处。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老师能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可以安心学习,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些地方将政务类App或公众号的涨粉需求及各类评比任务转嫁给学生家长,不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增加学生家长负担,也把“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种不良风气带进校园,其危害不容小觑。
保障教学秩序不受无关因素干扰,应多措并举、持续用力。一方面,要对社会事务进校园从严管理,并建立台账进行排查,立行立改;另一方面,要建立、畅通投诉渠道,适时开展专项督导,对违规者严肃问责。标本兼治,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更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法治日报
让隐形变异培训无路可走
《法治日报》刊载赵志疆文章
隐形变异培训贩卖教育焦虑、加剧教育内卷,增添家长和学生负担,很大程度上影响“双减”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不利于我国教育长足发展。只有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才能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对于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教育部的态度始终是明确且坚决的。从去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到今年初要求开展专项治理,再到不久前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分赴多地调研指导校外培训“监管护苗”暑期专项行动工作。这些都表明了监管部门对隐形变异培训的查处力度越来越大,不容机构和个人见缝插针、铤而走险。
也需要看到,隐形变异培训分散性大、隐匿性强,增加了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和查处的难度。对此,此次调度会要求系统破解难题,构建长效机制,并提出健全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只有通过提高综合治理的强度和精度,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才能破解隐形变异培训普遍存在的治理难题,让隐形变异培训无路可走。
光明日报
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光明日报》刊载李名梁文章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处于“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一直面临很大考验。令人振奋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步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不断突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和类型属性。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二是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人民立场。中国不断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有效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三是持续强化职业教育的本土特色和国际交流。扎根本土、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我国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