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式学习,助推综合能力发展

2022-05-30姚国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姚国艳

【摘   要】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德育新路径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内容发布项目;带领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深度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用作品展示项目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思辨与探究、实践与创新、合作与表达中,实现德性的生长和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德性生长

学习方式不仅影响儿童学习的动机、情绪和学习成效,也影响儿童内隐的心智习惯,这些心智习惯会决定儿童后续的學习行为和自我选择。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对话,获得体验,直至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项目的学习即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通过项目、任务或课题来帮助学习者开展学习的方式,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项目包含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需要学习者参与设计、解决问题、进行决策或参与探究活动。教师给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机会,最终学习者将制作出实际成果或进行报告展示。

一、选择适当的内容发布项目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发布适合的项目。那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

(一)与学生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

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介绍了虎门销烟、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学生对其虽早有耳闻,但与这些历史的心理距离较为遥远。教师如果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课堂成为从外向内的灌输式课堂。这样的教学难以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以及红军长征的意义等。事实上,光靠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开展深度学习,沉浸于那个年代,才能知道这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项目式学习便是最好的沉浸方式。

以第9课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板块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而难点是体悟红军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因此,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发布项目——“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与项目同时发布的还有项目导引文件和项目评价量表,让项目研究过程更有方向可依,有路径可循。

(二)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

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也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四年级上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为例,学生只有真正到生活中观察、实践、研究,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变废为宝,什么才算是妙招,由此发现生活的秘密,获得智慧。教师围绕“变废为宝我有招”这一项目式学习内容,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对话生活、建构经验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品材料并对其进行设计、改造,实现了“变废为宝”。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了解却未必熟知的内容

许多看似习以为常却所知无几的学习内容,靠40分钟的教学时间很难让学生学得深入、扎实。比如学生十分熟悉汉字,但并不熟悉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五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以“魅力汉字”为项目进行学习,引领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学生查阅资料,积累知识,在经过项目式学习后真正认识了汉字。

当然,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并不仅限于这三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设计。

二、带领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深度的项目学习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深度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度学习“立足生命立场,强调主体思维;促进概念转化,着力知识重构;倡导参与体验,关注学生发展,从符号的表层形式化传递走向知识的逻辑演绎和价值关怀相融合的文化内生性创造”。深度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一般而言,项目式学习团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等进行组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建。团队需要共同面对项目式学习任务,合理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以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最喜欢的家乡物产》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学习项目“海安特色物产”。学生以家乡海安的特色物产河豚为例,开展项目式学习。河豚胖乎乎的外形和鲜美的味道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认识它、了解它对于学生来说是件有趣的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发现河豚是有毒的,但人吃了却没事。这一事实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确定了几个研究问题:河豚是有毒的,为什么人吃了却没事?美味的河豚是怎么烹饪出来的?……这些问题驱使学生查阅资料,走进河豚养殖场进行调研。通过学习探究,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该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设计了如下项目。

课前两周:请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家中每天扔掉的垃圾的品种和数量,完成家庭垃圾记录表。

课前一周:根据前一周的家庭垃圾记录表,寻找垃圾分类及再利用的妙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制订适合家庭垃圾分类再利用的方案,再根据方案的落实情况记录一周家庭垃圾的处理情况,形成新的记录表。

课堂学习:根据两张记录表及方案实施的情况,对家庭垃圾的研究情况及收获进行阐述;各小组针对交流情况,对照教师课前制作的量表进行自评和互评。

不难看出,这样的学习不论是师生课堂的角色定位还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内容、场所以及对学习的评价方式,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个性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三、指导学生用作品展示项目学习成果

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知、情、意、行的学科素养需要学生在体验、实践、创造和表达中获得并进行强化。让学生将学习所得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项目式学习的最后,学生以作品展示学习成果。以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最喜欢的家乡物产》一课为例,二年级学生用绘画加文字的形式呈现河豚的生活样态,用模仿秀展示自己理解的河豚形象,用照片加讲述的方式描述河豚的不同烹饪方式。不同的团队用不同的方式诠释河豚这一物产的特点。不难看到,学生经历了从“家乡物产是什么”的问题认知到“为什么喜欢”的逻辑推演,进而上升到“怎样使生活更美好”的理性运用的过程。这样的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且这样的作品完全区别于传统的作业。首先,作品没有唯一的格式,十分丰富多样。其次,作品具有创造性,它将静止的、客观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活性的应用,呈现出独特的创造性。最后,作品呈现的不是个体的学习点滴,而是团队的智慧结晶。

在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展示方式不同。以历史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为例,学生需经历收集、分析史实资料,推理结论,形成观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协作、解决问题,达成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果展示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书信或演讲的方式为例,学生进行展示前要把学习所得进行梳理、加工,形成完整的表达思路。为了达到表达要求,学生还需要进行团队演说练习。这样的项目展示过程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总体而言,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地。知、情、意、行的培养目标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学生的身上。学生在思辨与探究、实践与创新、合作与表达的过程中,实现了德性生长和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宇.项目学习:内涵、特征与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9(10).

[2]钱旭升.论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9).

[3]郑钢.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226600)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