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空间的特征、形态与构建策略
2022-05-30万昆李荣辉黄嘉松
万昆 李荣辉 黄嘉松
摘 要:《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指出混合学习空间是未来教育中教与学采纳的六项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未来教与学场景转型的趋势。目前,数字化正在不断赋能高等教育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是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结合混合学习空间相关的应用案例,对混合学习空间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策略:即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混合学习空间、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混合学习空间、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场景等。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混合学习空间;数据驱动;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8454(2022)09-0033-08
一、研究背景
2022年,《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部重点工作之一。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实践当中,也暴露出我国线上教育、网络教育、数字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性差,教学场景不可控等问题,其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信息素养的速成培训。
面对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教师的在线教学胜任力依然不足,教师应对技术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能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如何发挥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优势方面。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新基座,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物质基础[1]。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场景多方面的开发与赋能,混合学习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场域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
混合学习空间是学习空间演化和变革的新特征,体现了混合学习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的需求,是发挥混合学习独特优势,实现混合学习预设效能的环境基础[2]。然而,尽管混合学习空间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它对技术依赖性和成本都较高,在应用时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这也是《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以下简称《2022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混合学习空间在空间搭建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在技术与空间设计环节融入教育理论、教学思维和设计理念的缘由。
本文尝试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结合混合学习空间相关的应用案例,对混合学习空间的内涵、特征以及构建策略进行探究,以为我国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提供参考。
二、混合学习空间的内涵与特征
(一)混合学习空间的内涵
《2022报告》指出混合学习空间设计是未来教育中教与学采纳的六项关键技术之一,不仅是当前疫情影响下的主流学习方式,更是未来教与学场景转型的趋势[3]。就混合学习的表现形式而言,混合学习虽然是线下面对面教学和学习者在线学习方式的结合[4];但实质上是在线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混合形式,即在先进学习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联结,将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融合在一起[5]。
学习空间是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基础环境,混合学习空间既包含物理学习空间也包含虚拟学习空间,是二者间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学习空间对于学习者支持的一般特征,以及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学习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6]。相对于传统教学空间,当前混合学习空间更加强调多空间融合性。混合学习空间需要提供更加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与需求的支持材料,以达到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生[7]。
深度分析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教学场景和环境的变化,由于教学时空、地域的分离,学习环境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发生演变,形成无边界的混合学习空间[2]。但最初混合学习空间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虚实交互层面。随着之后“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实施,规模化的在线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的教与学开展方式,混合学习模式被广泛采用,混合式教学和在线课程日趋常态化[8]。此时的混合学习空间侧重于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如混合教学设计、混合学习环境设计等。
随着混合学习方式和在线学习模式的规范化、主流化,混合和在线学习受到学界的关注。混合学习空间被确立为教与学的关键技术,并且混合学习形式将进一步科学化、高效化,混合学习空间将更关注可应用的技术以及自身设计。而现阶段混合学习空间则更加关注空间设计与教育理论的结合,其不仅需要技术设备能够支持现场和远程参与的学习者,同时还强调在设备应用的过程中融入教育教学理论,以达到更高效和个性化的学习效果。
(二)混合学习空间的特征
随着混合学习空间的不断进化与演变,其教育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凸显。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技术设备构建教学场景、支撑混合教学,未来混合学习空间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有序化的场景融合
一直以来,混合学习空间的发展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如学习者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虚拟现实融合场景等。这些混合学习空间大多都需要面临着更新、优化或重构的处境。
从《2022报告》中可知,在未来的学习场景中,混合学习空间并不是一种仅仅强调技术支撑的教育场所,其价值作用的发挥必须要融入教育理论、教学思维和设计的理念,使混合学习空间中的各类技术要素能契合施教者,开展有效教学。这也意味着,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在已有关键技术支撑的前提下,还需要设计者深度理解技术的教育用途,从而消弭技术设施、空间塑造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的隔阂。
混合学习空间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在设计时掺入了有序化场景融合的思想。这里提到的“有序”,并非单纯指空间的有序建设或是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混合学习空间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高效的混合学习,作为实施混合学习的学习场景,混合学习空间应能做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线下空间与远程空间的有序衔接,教师与学习者在技术支持的场景中,能够自然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进行互动。有序的混合学习空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技术依赖性,使教师能够走进教室,连接技术设备后就可以开始教学。线下或是远程的学习者也都能在虚实一体化的场景部署中融入混合课堂教学情境中。
2.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混合学习空间是一个对技术设备、技术环境以及技术本身都有着较高要求的教学场所。随着混合学习空间技术的进步和价值的延伸,其所支持的混合教学不再停留于满足基础的线上线下教学的正常运行。
在各类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情境感知等技术共同赋能的情况下,混合学习空间能够满足众多传统学习空间很难想象和模拟的教学情境,如理科类教学的实验情境、文史类教学的场景模拟等虚实混合的教学情境,并且在加速教育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混合学习空间所支持的教学情境也将具备数字化的特性。
在情境丰富的教学场景中,混合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促进。一方面,混合学习空间中的技术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支架,为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保障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时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混合学习空间赋能教师所模拟的沉浸性、趣味性、易解性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理解消化复杂难懂的知识点。
3.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混合学习空间是一个服务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教学场所。无论是从教学理念的视角,还是从混合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方面,都紧紧围绕着“个性化学习”和“学习体验”两大思想主题。
首先,混合学习空间的应用离不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每个学习者在空间或网络中的学习行为都会被数字化地记录下来,经智能技术分析处理后,教师能以此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并进行个性化教学。
其次,在情境感知技术的支持下,混合学习空间能够动态感知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情境和状态,尤其是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被检测到陷入知识困惑时,混合学习空间可自适应地提供问题提示、知识引导、精神鼓励等,帮助学习者走出学习困境。
再次,混合学习空间能充分发挥学习者本体的作用,学习者自主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在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切换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为自我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作为开放性的学习平台,混合学习空间的建设还嵌套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如资源形态的差异、碎片性与整体性的差异等,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个性化需求。
三、混合学习空间的实践形态与案例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混合學习空间的实践形态
《2022报告》提出了四种混合式学习空间的实践形态,具体如下:
1.教师专业发展的混合学习空间
当大规模在线教育成为一种趋势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受到同步混合教学的挑战,教师的在线教学意识与能力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香港大学教与学促进中心重新设计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为教师职业发展创设了“物理—虚拟”的小组协作环境,物理空间中的使能技术将虚拟在线小组成员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分组和整组讨论的边缘位置,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2.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推出了ALCOVE(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 of Valuable Experience)教室。该教室的核心目的在于运用创新技术,解决与灵活学习空间设计相关的问题,以达到创设具有优异体验的课堂效果。通过加强教室的音频和视频设计,教师的一般教学过程、学生的协作学习将得到合理优化。
3.视听技术支持的混合学习空间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美国的詹姆斯麦迪逊大学开发了一种跨学科课程方法,开发人员通过专注于用各种工具、软件、硬件和教学方法来支持教师教学,通过构建视听技术支持的混合学习空间,使各小组能够进行原型设计、搭建支架,在混合学习过程中灵活应变,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信任。但视听技术支持的混合学习要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才能奏效,并且这种混合学习空间对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来说都是具有变革性的。
4.由教室升级而来的灵活学习空间
对教室进行技术性改造是混合学习空间设计的重要途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学术创新部门改造了28个学习空间,用以提高学习访问率、提供课堂和数字协作机会,并促使教师更快地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该学习空间基于通用设计的物理和技术升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致的在线、个人及混合灵活(HyFlex)体验,同时无序灵活(RowdyFlex)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了培训、资源和激励措施,以营造该重构课堂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推出了HyFlex模型,通过在教室设置显示器、跟踪摄像机和集成音频,让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远程交流互动,这种技术模型使学生能够专注于课堂,并让教师有信心通过各种媒体,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提供技术增强、完全互动式学习支持服务,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现场课程,这种方法能够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各种情况,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面对面教学和协作共享的好处。
(二)混合学习空间实践案例
1.加拿大高等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主流化
《2022报告》指出,在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下,有43%的加拿大首席执行官预测他们的员工每周至少有两天是居家进行远程工作的。他们认为,未来的劳动力是一个互联和数字化的劳动力。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学生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学生的结构类型发生变化。有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但学生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此外,也有更多“社会上的学习者”加入进来,他们或是自由职业者,或是已为人父母,或是疫情防控当中的护理人员等,这些学习者更加重视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至少参加了一门在线课程,在线课堂访问的灵活性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在线课程。而且混合在线课程学习也提供了许多类似的优势。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学生们期望能够继续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学习,即面对面、线上线下混合、完全在线的学习方式。
在混合学习模式主流化的大背景下,混合学习校园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虚拟学习战略推进的一部分,安大略省于2021年9月编制了一份题为《建设混合校园》(Building a Hybrid Campus)的报告。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教师混合教学技能培训,促进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从而助力学校混合在线课程开发。该报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教育工作者能够借助教育技术手段,探索一系列新兴技术和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技术辅助教学。
教师混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的重点在于混合课程的开发及混合教学,据一项对加拿大学校的调查显示,加拿大的多数院校都与在线学习中心(Online Learning Centre,简称OLC)有过合作,他们通过创建一个混合工具包,能够直接内置到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为教师提供实时访问支持,使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在线课程教学,以达到有效修改课程的目的,从而帮助其进行混合授课。
2.墨西哥高等教育接受在线和混合学习模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初期,墨西哥的高等教育就已经转向在线教学,但许多人将其描述为“紧急远程教学”,而不是深思熟虑的“在线教育计划”。教师们在网上进行授课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和形势使然,但实际上的墨西哥高等教育采用混合在线教学模式进展缓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大规模的在线教学让多数人无法适应;二混合教学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被人为分离。
除此之外,墨西哥高等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其他方面的挑战,阻碍着混合在线教学模式的推进。例如,覆盖面不均、质量参差不齐、监管不足、财政支持有限、教学认可存在差异,以及疫情大流行期间进一步拉大的数字差距。
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西班牙语: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éxico,简称UNAM)为例,作为墨西哥最大的大学(拥有超过36万名学生和超过4万名教师)[3],其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困境情况以及作出的转变,说明了混合在线教学模式对于墨西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的多样性。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上述问题,混合教學模式强调了超越临时教学解决方案的必要性,并为创建一个综合、合理的教育变革战略提供思路。
2020年6月,墨西哥大多数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在线教学设计和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发展的投入,并在2020年9月,创建了一个能够支撑混合学习的在线教育项目。到2021年,围绕在线学习的长期可持续性,以及教师和学生是否最终会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前的传统教育模式这一议题,墨西哥高等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展开了关于教学模式转变方向的讨论,最终接受了在线混合教学模式,并对混合学习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开发混合空间和提供混合教育的专业培训,都包含了相对具体的行动和确定的结果,但距离改变人们心智、教育机构的文化,以及重新思考教育实践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策略
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倡导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策略也成为发挥其应用价值的关键要素。为此,本研究在探讨混合学习空间的内涵、特征、实践形态和案例的基础上,融合了学习科学的理论思想,提出了混合学习空间的若干构建策略:
(一)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混合学习空间
混合学习空间的设计必须在感知、视听、远端、物联等技术相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作为多种技术的载体,其本身便是一个泛在的、系统的学习环境。从中可以看出,构建混合学习空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类技术与学习终端之间的沟通联结。随着校园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增高,数据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也驱使混合学习空间嵌入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能化服务管理。因此,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混合学习空间。
从数据驱动研究范式的视角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数据驱动强调混合学习空间能够收集和存储学习者、教师、技术设备在活动过程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学习活动中获取,也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等方式获取。
其次,要引入数据分析处理的算法模型,数据驱动的关键在于算法模型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精准有效的数据分析,意味着教育教学决策可以由传统的经验化走向科学化、证据化和精准化。在教学方面,混合学习空间通过收集、分析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交互的各项数据,产生可视化的数据分析报告,既能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也能使教师规模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再次,要实现混合学习空间的智能管控。混合学习空间的设计需要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智能生态管理环境。一方面,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空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需要建立并利用好设备终端之间的数据反馈机制,使混合学习空间处于能够不断优化改进的智慧空间;另一方面,这种数据反馈机制能支持混合学习空间,实现智能分析、诊断、调节的功能与服务,大大减少人工管控的投入。
最后,要保障各项数据的伦理安全。由丰富的传感器所采集的各类用户数据,并不意味着都是可供数据分析所用。此外,在数据的传输、处理以及储存过程中,这些数据也会面临泄露的风险。德国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的尼尔斯·克瓦特(Niels Pinkwart)教授在谈到如何处理网络空间大量使用数据分析系统引发的学习者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时指出,“我们需要考虑我们要用这些数据做什么,使用这些技术的合理方式(伦理上可接受的)是什么”[9]。混合学习空间同样如此,数据驱动的起点需要保证数据主体用户完全的控制权和知情权。用户的数据应储存在其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并且由用户自主决定哪些数据能够直接或经过提示后间接被数据分析系统使用。
(二)构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混合学习空间
学习分析技术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跟踪、分析,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预测,评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效果,继而干预学习,提高学习者学习绩效的技术[10]。MOOCs、SPOCs等在线课程网络平台的盛行,为学习分析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如学生日志数据分析、在线话语数据分析、学习评价数据分析、多模态数据分析、学习预警数据分析、伦理隐私数据分析等[11]。
与混合学习空间强调技术与教育理论融合的设计理念一致,混合学习空间以服务学习者更好地混合学习为目标,既能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又支持开展线上线下的在线混合式教学,能够数据化地记录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
未来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应如何有效融入和应用这些学习分析技术呢?为此,本研究依据学习分析技术应用的一般流程,提出以下几条策略:
与数据驱动的逻辑相似,学习分析技术也是建立在学习者学习数据基础之上的,应用流程主要为数据采集和存储、数据分析与处理、应用与评估。
1.数据采集方面
主要包括学习者基本信息数据、学业数据、学习过程数据和学习空间中的交互数據。在数据采集之前,需要明确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目的,以及院校所能支持的技术服务范畴,尤其是学习过程、学习空间中交互数据的采集。正是因为不同学习分析技术的数据需求,才使学习者各种下意识的学习行为有了特殊的采集与分析意义。如多模态数据分析需要收集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数据、学习专注度等数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作为其学习风格、偏好的数据支撑,等等。
2.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
主要由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学习分析技术算法模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将作为混合学习空间了解学习者以及形成学习者的用户画像模型或认知网络模型的支撑条件。这些学习者模型是混合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智能教学、资源推送等服务的关键,并且模型会随着他们后续的学习情况动态更新。
3.应用与评估是学习分析技术的实践与反馈环节
在应用方面,混合学习空间能够根据各项学习分析技术的结果,精准了解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状态、情感、知识结构等情况,既支持教师更精准地调整教学策略,也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智能学伴等学习服务。
此外,评估是检验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空间是否达到应有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混合学习空间是一个不断优化、成长的平台,需要持续关注混合学习空间中学习者的行为表现、阶段性学业表现,并将诊断结果作为混合学习空间技术或教学策略调整的依据。
(三)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场景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凭借其能创造沉浸式用户体验的优势,不断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类技术能够构建出虚拟情境,能够与现实物理空间融合,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因此,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景也是混合学习空间的典型特征之一。早在《2020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0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中就预测:以扩展现实技术为代表的虚拟仿真技术是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因素之一。但如何通过这类技术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序融合,仍然具有挑战性。
本研究认为未来混合学习空间沉浸式教学场景的构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技术融合
要做到虚拟仿真技术与其它技术的互融互通,接入以数字为基础的虚拟环境,服务数据驱动以及学习分析技术的基础需求。泛在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空间,能够有效感知学习者的内在需求,虚拟情境下的学习场景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条件,实现更为智能化的虚实情境融合。
2.注重虚拟仿真情境的创设与开发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简单的场景呈现和复杂的系统项目开发。当前,各类虚拟仿真技术已能实现众多不同形式的场景创造,如数字孪生技术具备虚实共生、高虚拟仿真、高实时交互和深度洞见的技术特性,能够映射真实场景空间以形成虚拟数字空间[12];全息技术可以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立体化地呈现人、事物、模型等[13]。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系统项目开发较少,混合学习空间作为高校混合学习开展的基础设施,可根据教学需求引入或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系统,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
3.注重交互设计
交互性是沉浸式技术及其教学场景的重要特性,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感知和实践虚拟情境中的场景和内容[14]。虚拟仿真技术在混合学习空间中的应用,不仅在于生成沉浸式的教学情境,还应加强包括“人—技术—环境”两两间的交互设计。如在虚拟仿真技术生成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通过混合学习空间中的交互式技术或设备,实现师生、生生以及与虚拟仿真情境内容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交互,以此增强学习者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郑旭东,周子荷.教育新基建三问:何为基?新在哪?如何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42-47.
[2]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27.
[3]KATHE PELLETIER, MARK MCCORMACK, JAMIE REEVES, et al. 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 (2022-04-18) [2022-05-24]. 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22/4/2022-educause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edition.
[4]詹澤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5]吴南中.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兼论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设计的支持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8-24.
[6]杨现民,李怡斐,王东丽,等.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融合样态与融合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0(1):46-53,72,77.
[7]景玉慧,沈书生,李浩君.如何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空间?——以小学阶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2):54-62.
[8]万昆,郑旭东,任友群.规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好了吗?——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与智能技术应用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3):105-112.
[9]刘智,刘三■,康令云.物理空间中的智能学伴系统:感知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访柏林洪堡大学教育技术专家Niels Pinkwart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8(7):67-72.
[10]李艳燕,马韶茜,黄荣怀.学习分析技术:服务学习过程设计和优化[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18-24.
[11]潘青青,杨现民,陈世超.国际学习分析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基于2014年至2016年Journal of Learning Analytics论文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3):14-22,92.
[12]褚乐阳,陈卫东,谭悦,等.虚实共生:数字孪生(DT)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前瞻——兼论泛在智慧学习空间的重构[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5):3-12.
[13]万昆,李建生,李荣辉.全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前瞻——兼论未来学习环境的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6):35-40.
[14]柳瑞雪,万昆,王美.面向空间推理技能发展的沉浸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40-47.
作者简介:
万昆,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信息化,邮箱:1570576198@qq.com;
李荣辉,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邮箱:764324798@qq.com;
黄嘉松,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邮箱:511485750.com。
Characteristics, Morph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Blended Learning Space
Kun WAN Ronghui LI Jiasong HUANG
(1.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2.School of Wisdom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 points out that blended learning space is one of the six key technolog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futur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ene. Currently, as digitalization is empower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cases related to blended learning space,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ed learning space,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constructing a blended learning space with data-driven as the core, a blended learning space based on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an immersive teaching scene powered by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Blended learning space; Data-drive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