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与渗透
2022-05-30李诺刘恩山
李诺 刘恩山
摘 要:信息素养教育面向学科教育的整合,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分析了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实践整合的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已有研究中的整合案例,认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整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价值,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形成“双赢”局面,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课时进行高效利用,而如何开发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教学策略,将会是未来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学科教学;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9-0117-06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人们应对社会生活的必要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基础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宣布,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是投身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所有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取来自于信息素养的培养。[1]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当代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2]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将信息素养纳入本国基础教育培养体系,以期培养高信息素养人才,来应对信息化改革的全新挑战。[3]学生信息素养问题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也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4]“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5]明确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实践整合,将为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发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向前可追溯至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Paul G.Zurkowski)曾指出,这一素养指向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决问题的技能。[6]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在有关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指出,作为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应当能够明确使用信息的时机,知道如何寻找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并能够对所使用的信息进行评价。[7]
当前,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步扩大,除知识技能层面的要求外,还融入了态度与意识层面的考量。张倩苇指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批判精神、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创新性思维。[8]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指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的价值,能够使用信息创造新的知识等不同要素。[9]
尽管信息素养的定义至今尚未有广泛统一的标准,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一概念同现代社会一同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和所涉及范围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断地丰富扩展。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素养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8]《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4]
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10]
相比高等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时期。关注这一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生活,[11]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弥补自身与知识间存在的差距,并对所获取的信息展开批判性思考,[12]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教学内容与模式都亟待更深入地完善和变革。[13]尽管我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国内教育信息化迄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完全对应的学科,仅依靠教育技术学的支撑远远不够。[14]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除借助专门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外,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基础教育——特别是学科教学相整合,让信息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15]也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整合
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助作用,有效弥补了当前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数字鸿沟。这一尝试已在国际相关研究中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
(一)信息素养面向学科教学整合的价值
长期以来,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专业任课教师中的普及程度很低。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对于本学科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应采取何种策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6]逐步导致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在信息素养教育面向常规课程教学整合的探索中,如何将其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革方向。[8]
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彼此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信息素养的角度来看,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情境。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背景和情境是学习中的重要元素,若信息素养不结合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信息,则这一素养的培养目标将很难达成。[17]为学生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也成为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素养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1]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教育的整合能够赋予学科教学必要的时代性。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导致知识呈现高度动态化。教材中的概念知识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教学也不再是静态模式,[18]通过各种资源与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必要维度。如何有效地获取、识别、使用、加工以及评价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者指出,信息素养在中学的期望目标之一,是在心理上增强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性,掌握教科书中基础知识与最新信息间的辩证关系,养成通过媒体吸收信息的习惯,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自主学习。[19]由此可见,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对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学科知识获取具有相互促进的重要价值。
(二)在学科教学中弥补数字鸿沟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数字鸿沟的存在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万昆等指出,数字鸿沟内部划分为三个层级,除受硬件条件设施限制的第一层数字技术接入鸿沟外,还包括第二层数字技术使用鸿沟、第三层素养鸿沟。[20]前者指向领导层、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不佳,教师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堂中整合;后者则指向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身所具备的信息素養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就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硬件条件与技能操作的话题,更是一个理念与意识层面的话题。而理念与意识的培养仅凭相关技能的讲授无法有效达成,这些内容更多地存在于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学科教学的课堂正是这样一片沃土,也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并不仅仅指向单纯的现代化工具或教具的应用,也非在教室中使用智能媒体、应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就算是完成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果,信息素养教育还强调更加内在化的需求,即学生应当能够在理解、适应、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基础上,对信息作出合理有效的取舍与评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信息素养的养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21]
基于此,有学者指出,学科教师应注意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倾向,贯彻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的宗旨,[22]发挥学科教学弥补数字鸿沟的价值与优势。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技术与教育依然会处于“两张皮”的状态。[20]
(三)信息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整合媒体资源、融入信息素养维度的教学技能,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是很少涉及的。以往存在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往往偏重于技术操作层面,即利用游戏软件、网络资源,使用电脑、移动终端在课堂中进行操作。然而,根据信息素养及数字鸿沟的定义来看,仅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工作者仍需更为有效的教学框架与工具,在完成必要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融入信息素养发展要求,培养学生信息知识获取、识别、判断、评价等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参与意识,以适应信息素养在教学中的新要求。
国际教育研究者针对这一话题提出许多思路。以特洛伊·萨德勒(Troy D. Sadler)等的研究为例,研究者不仅关注学生通过何种途径获取信息,还关注学生在获取信息后,如何从思维层面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与评价,并将这一考量面向学科教学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教学内容,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对上述研究进行概括可以绘制获得如图1所示的整合框架,信息素养在教学中的整合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考量,并围绕三个目标方向构成。其中,“作者与读者”关注信息的提供者、目标受众人群以及信息价值的评判;“信息与意义”关注信息的呈现方式、信息对于不同受众的理解差异以及信息对受众行为的引导作用;而“表现与真实”则侧重于信息呈现的价值、模式以及观点要素,明确信息遗漏的要素,阐明信息的客观性及可信度。[23]
教师可以在学科课堂的任意阶段,引入与教学概念相关的媒体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评价,进而决定是否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帮助自己学习学科知识。
上述整合模式在美国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在以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重建与保护单元课程中,研发人员以美国小学生为样本对该框架进行了使用。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信息的来源,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与判断,最终明确为何针对同样一个话题,社会中不同信息源所呈现的信息大相径庭。[24]
五、结论与启示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明确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而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的实现对面向未来的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信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价值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启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这一过程推动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使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不断革新。[25]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数字鸿沟的存在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弥补第一层数字技术接入鸿沟的同时,探寻同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信息化目标的达成并非只依靠外显化的高科技素材或数字化媒介,同时还应包括更内化的对于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有效影响。这些能力与态度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以可以达成,而应当是一个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逐渐内化的过程。除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外,将信息素养教育面向已有基础教育的整合,是更为全面达成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另一有效途径。
(二)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双赢”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信息素养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必要能力,[15]同时也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顺应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19]将这一素养要求融入基础教育,整合到已有的学科教学中,既能适应动态化的基础教育教学需求,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赋予信息素养教育必要的情境性,更有效地达成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
将信息素养教育带入学科教学的课堂,能够克服固态化教材及教学知识的局限性,强化学科概念的真实性和发展性,为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创设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概念知識理解。而学科教学中所学习的概念能够为学生识别、判断信息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在生活和社会中所遇到的各类信息,通过日常教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习惯,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水平,成长为良好的社会公民,真正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双赢。
(三)目标整合对课时的高效利用
课时的高效利用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的重要考量。面对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如何占用尽量少的教学时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话题。相比于额外设置信息素养课程,将其融入日常学科教学可以减少专需时间。
以上述案例框架为例,研究者课堂实践表明,除前期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熟悉框架流程外,后期学生的课堂完成度及使用效率很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活动聚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既不影响正常学科授课,同时也能达成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
黄松爱等发现,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即使只是学科教师的“偶尔使用”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并指出增加信息社会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26]因此,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在同等课时条件下达成既定学科教学任务与信息素养培养的双重目标,具备课时利用的高效性。
(四)策略工具开发的未来教育需求
当前我国存在的信息素养研究较多针对教师群体,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3]而关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策略工具类研究更是有限。本文所提及的整合案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脚手架。依照该框架的考量,教育工作者可以初步明确策略及工具开发的主要维度和方向,为学科教师提供更加具体的帮助。
然而,各个国家的教育国情不甚相同,如何对框架进行本土化改良,以适应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需求,以及如何提升策略工具的灵活性,让学科教师能够依据不同学生水平、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教学目标,自行设计工具内容,将是确保这一话题在未来良性化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东毅,袁曦临.城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6):91-97.
[2]SHAO X, PURPUR 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on Student Writing and Course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6,42(6):670-678.
[3]丁杰.初中学生信息素养跨国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25-3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4-13)[2021-02-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赵慧臣,王玥.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价值[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69-76.
[6]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Related Paper No.5[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
[7]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R]. Chicago, I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8]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9]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EB/OL].(2000-01-18)[2021-2-23]. http://faculty.wiu.edu/ JP-Stierman/Information_Literacy/Standards/information%20literacy%20competency%20standards.pdf.
[10]胡洪彬.1995—2011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3,33(1):168-172.
[11]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12]张长海.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4):102-116.
[13]龚芙蓉.基于文献调研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与模式趋势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2):88-95.
[14]陈琳,王丽娜.走向智慧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大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57-63.
[15]董艳,和静宇,徐唱,等.STEM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境化分析与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0(8):70-77.
[16]DERAKHSHAN M, SINGH 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o the curriculum: a meta-synthesis[J]. Library Review, 2011,60(3):218-229.
[17]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6-01-11)[2021-02-23]. https://www.ala.org/acrl/sites/ala.org.acrl/files/content/issues/infolit/framework1.pdf.
[18]KOLSTO S D, BUNGUM B, ARNESEN E, et al. Science student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related to socioscientific issues[J]. Science Education, 2006,90(4):632-655.
[19]敬業.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1(5):54-61.
[20]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98-104.
[21]冯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2018(4):20-26.
[22]陈琳,文燕银,张高飞,等.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时代重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102-108.
[23]SADLER T D, FRIEDRICHSEN P, ZANGORI L.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for socio-scientific issue and model based learning (SIMBL)[J]. Education and Borders, 2019,9(25):8-26.
[24]KINSLOW A T, SADLER T D. Making Science Relevant: Us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to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J]. The Science Teacher, 2018,86(1):40-45.
[25]邢西深.迈向智能教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7):108-113.
[26]黄松爱,董玉琦.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8):10-13.
作者简介:
李诺,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科学素养研究,邮箱:linuo@bnu.edu.cn;
刘恩山,教授,本科,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邮箱:liues@bnu.edu.cn。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scipline Teaching
Nuo LI, Enshan LI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s orien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teaching,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level. By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scipline teaching practice, 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case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holds the poin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informat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ts integration with discipline teaching can form a “win-win” situation and can help teachers make efficient use of teaching hours. Meanwhil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developing teaching strategie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an be an important focu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Discipline teaching; Basic education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